雲南省孟定鎮芒團村,被稱為傣家造紙第一村。您知道芒團紙嗎?

孫見福


孟定鎮為雲南省臨滄市,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轄鎮,地處雲南省西南部,是雲南省的副縣級鎮。



孟定鎮芒團村是一個有著600多年曆史的傣族古村,村裡居住的都是傣族。



孟定鎮芒團鄉,傣家人以傳統技法制作生產“白棉紙”早已遠近聞名。



勤勞的傣家婦女每當閒暇時,就會操持起造紙技藝。

芒團鄉現存的造紙澆紙法,堪稱造紙技術的“活化石”。



該項技藝與納西族手工造紙技藝一起於2006年進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稱為“傣族、納西族手工造紙技藝”。



傣族項目點為雲南省臨滄市耿馬縣孟定鎮芒團寨和永德縣芒石寨。 

 

芒團傣族手工紙主要供耿馬地區傣族使用,普洱茶產業興起後傣族手工紙也成為包茶用紙。芒團傣族手工造紙技藝得以保存至今主要是由於其有堅實的宗教文化基礎。從物質文化上說,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的傣族要用傣族手工紙抄寫佛教經書。



傣族手工紙也用於製作儀式器物和紙紮動物等。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的傣族的功德觀以及傣族的社會年齡結構使已退出家庭主要生產勞動的傣族老人為積功德而從事手工造紙活動。  


 芒團寨傣族手工造紙生產活動過程中形成的社會關係是以傣族社會為基礎而組織的。從購買造紙原料構樹皮的活動到紙的活動再到紙的售賣活動等諸多環節都有不同的社會組織,這些社會組合關係的建構主要以血緣、親緣、地緣以及社會年齡結構為基礎。以傣族社會為基礎的傣族手工造紙活動整合了芒團寨內傣族之間、芒團傣族村寨與其他村寨傣族以及其他民族之間的社會關係。   



芒團寨傣族手工造紙技藝在成為國家級非遺項目之後,迎來了全方位和迅速的變化。非遺傳承人的認定考驗著芒團人的文化理解力,也引起了村寨內部的一些矛盾。非遺項目的文化建設正在如火如荼地展開。非遺所帶來的經濟和文化資源也因為芒團人和各級政府的訴求的不同而存在利益之爭。芒團傣族手工造紙生活正在向產業化邁進,而芒團寨的日常生活也受到了手工造紙市場化的影響。  



 作為一項傣族社會中的傳統文化事項,傣族手工造紙技藝和其他普通的傳統文化事項一樣面臨著傳統文化在現代如何發展和傳承的難題。文化一直都處於流變之中,當下,傳統文化更是不可能脫離現代化和全球化而獨立存在,這是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必然命運。成為非遺文化事項是芒團傣族手工造紙技藝在現代性背景下存在和發展的機遇。  

 

在非遺文化場域之中,芒團傣族手工造紙技藝嵌合於傣族社會文化而續存至今的同時又嵌合於國家的文化制度體系和市場經濟制度而得到發展。傣族手工造紙技藝得到了較好的保留和發展。傳統手工技藝不僅得到了保存而且有所創新,與造紙生活相關的社會關係也有所擴展,更重要的是,傣族文化得到了更大的傳播。   



從作為非遺的芒團傣族手工造紙技藝發展較為成功這一個案可以看出傳統文化事項是可以在現代社會中存在並得以發展的。如若一傳統文化事項既能夠嵌合其主體社會文化而存在,又能跟隨和嵌合於現代國家的制度體系和市場經濟發展方向而發展,同時在這一實踐過程中文化持有者還能保持文化自覺意識,那麼這一傳統文化事項就可能在現代社會中續存並得到發展。

本文來源參考萬方數據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