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縣:打響“金柚牌” 農民合唱“豐收歌”

發力特色產業,帶動農民增收,以點帶面推動鄉村振興

“樹樹籠煙疑帶火,山山照日似懸金。行看採摘方盈手,暗覺清香已滿襟。”近日,梅縣區金柚迎來豐收採摘季,唐代詩人張彤描繪的採柚盛景在“中國金柚之鄉”梅縣大地上演。走馬梅縣區,漫山遍野的柚樹上掛滿了沉甸甸的柚果,彎腰笑迎柚農採摘,各大柚園倉庫內,村民們在“柚海”中奮戰,裝袋、封口、打包……臉上掛滿了豐收的喜悅。

梅县:打响“金柚牌” 农民合唱“丰收歌”

近年來,梅縣區根據作為省級重點開發區域粵北山區點狀片區的功能定位,積極構建“一城兩帶四組團”區域發展新格局,引導全域鄉村組團培育發展特色產業,並按照“12425”方案以點帶面、以村帶片推進生態美麗宜居鄉村建設。

“在鄉村振興過程中,我們立足鄉村實際,注重挖掘特色,統籌推進特色農業、鄉村旅遊等生態富民產業,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梅縣區委書記鍾光靈說。

農村美

幹群攜手齊上陣 美麗鄉村換新顏

驅車駛入省定貧困村梅縣區桃堯鎮松林村,映入眼簾的是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醉人畫卷:蜿蜒的松源河穿村而過,兩岸綠樹環繞,三兩村民正漫步於石磚鋪成的親水棧道,成群白鷺或在水邊徜徉,或在低空翩翩起舞。再往裡走可見村內屋舍儼然,灰瓦下的白牆上繪有弟子規、二十四節氣等傳統文化插畫,“三步一景、五步一畫”在這裡已經成為了現實。

“現在村子完全變了樣,大家的精氣神也好了。特別是小廣場和濱河路建好以後,晚上大家都去鍛鍊身體了,沒有人打牌賭博了。”村民蔡超群說。

桃堯鎮黨委書記溫育泉介紹,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該鎮按照連線連片打造的理念,聘請專業設計團隊結合該鎮實際完善總體規劃,先行打造松林村和麻壩村兩個示範點,並以點帶面、以村帶片全域推進建設。到目前為止,該鎮松林和麻壩兩個省定貧困村已經投入資金1000多萬元,擬新建項目42個。

在此基礎上,該鎮還將具有“桃堯特色”的元素融入到各個項目中,形成了“一村一韻”的美麗格局。“比如在松林村,華成橋的護欄我們便設計成松木紋狀。我們叫桃堯鎮,所以河道兩旁栽種的也是桃樹,還有我們的路燈也設計成金柚的形狀。”溫育泉說,在體現桃堯特色的同時,該鎮還堅持就地取材實施建設,“比如,親水棧道邊的花帶就是用河道中的鵝卵石鋪成的,降低成本的同時也保留了原有的鄉村氣息。”

至目前,松林和麻壩兩個省定貧困村已完成項目14個,其他項目也在有序推進中。值得注意的是,松林村濱河路項目僅僅用時兩個多月便基本完成了建設。“項目能夠快速推進,離不開村民的支持和參與。”溫育泉說,群眾看黨員,黨員看支部,在鎮村幹部和黨員的帶動下,不少村民都無償讓出土地配合項目推進。

松林村村民張運生便是最好的例子。在該村濱河路建設過程中,張運生無償讓出了50多平方米的雞舍和幾株柚樹用於道路裁彎取直。“雖然當時柚樹準備摘果了有些可惜,但能為村子的建設盡一份力,我們一定得支持。說到底我們才是村子的主人,也是建設最大的受益者。”張運生告訴記者,如今村裡若有不願配合建設工作的村民,還沒輪到村幹部出馬,其他村民就已經主動去做思想工作了。

幹群齊心、攜手上陣,桃堯鎮只是梅縣區廣泛發動群眾參與,全域推進新農村建設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該區以梅州市“百村示範、千村整治”工程為抓手,因地制宜完善村莊總體規劃,以點帶面、以村帶片,分梯度、分類型創建乾淨整潔村、美麗宜居村、特色精品村。與此同時,通過開展美麗庭院創建活動,“最美家庭”“文明家庭”“書香家庭”評選活動,形成了群眾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園的良好氛圍。

農業強

特色農業“枝繁葉茂” 鄉村旅遊“遍地開花”

梅縣區山多地少,是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區,也是農業大區。該區金柚種植歷史悠久,素有“中國金柚之鄉”的美譽,經過數十年的發展,金柚已經成為梅縣區農業的區域品牌和支柱產業。數據顯示,2017年全區金柚種植面積29萬畝,總產量55萬噸,總產值約29億元,人均金柚收入8800元。

為了加快產業集聚發展,早在2015年,梅縣區便依託省級現代農業示範區創建契機,利用政策扶持資金進行項目獎補,以800萬元財政資金吸引1億元社會資本,建成了佔地300畝的梅縣(大黃)金柚產業園,有效解決金柚儲藏瓶頸,吸引了28家企業、專業合作社進駐,形成集信息化柚果交易、現代自動化柚果倉儲於一體的規模化購銷平臺。

梅县:打响“金柚牌” 农民合唱“丰收歌”

“產業園建成以後,除了原有合作客戶外,每年都有不少來自湖南、廣西、四川以及珠三角等地的客戶前來採購。”梅州市梅縣區眾信水果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廖志君告訴記者,2014年,該合作社的銷量僅250萬斤;2015年,產業園落成,銷量便突破了1000萬斤。去年各類柚果的總銷量更是達到了1300萬斤,銷售額達3000萬元。

數據顯示,2017年,梅縣(大黃)金柚產業園以5000萬斤總存儲量流轉銷售了1億多斤柚果,產值達2億多元,同時帶動勞動力就業1000多人,村民人均收入達2.8萬元,業界也因此流傳著“梅縣金柚看鬆口,鬆口金柚看大黃”的佳話。

在此基礎上,梅縣區還不斷強化科技支撐,推動農業產業鏈升級。今年7月,廣東李金柚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投資5000多萬元的柚苷提取深加工項目生產線完成了試產進入項目調試階段。該項目通過植物活性成分提取、濃縮、乾燥等工序,將幼果加工成為常用於食品、藥品、日化用品添加劑的柚苷成品,不僅可以將廢棄柚果變廢為寶,提高金柚附加值,還彌補了梅縣區金柚精深加工發展的短板,延長金柚產業鏈,推動金柚產業發展。

梅县:打响“金柚牌” 农民合唱“丰收歌”

梅州市首家鄉村旅遊農民合作社——南口鎮自在僑鄉鄉村旅遊合作社成立,僑鄉村520戶村民入股,參與率達63%;梅南順裡村引進三個企業,分別種植茶葉、南藥,發展休閒旅遊;鬆口鎮銅琶村利用閒置小學,建成瀾峰閣寫生基地,與元魁塔、士德堂等景觀遙相呼應;畲江鎮連江村在黃塘水庫種養場基礎上,積極轉型升級,發展“農業+旅遊”項目,建成然中園生態旅遊休閒農莊……如今,放眼梅縣,鄉村旅遊正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

在通過引進項目和政策推動,大力培育、扶持農業經營主體,做強做大特色農業的同時,梅縣區還根據功能區定位,打造打造東、西、南、中四個特色產業組團,發展鄉村旅遊等生態富民產業。其中,東部以松源、桃堯、隆文為重點打造綠色生態產業組團,南部以南口、水車、梅南為重點打造紅色客僑文化組團,西部以石坑、梅西、大坪、石扇為重點打造現代農業體驗組團,中部以雁洋、鬆口、丙村為重點打造特色文化旅遊組團,實現了空間上連線連片、產業上“接二連三”,推動區域形成錯位發展、協調發展和特色發展的新格局。

農民富

因地制宜打好“幫扶牌” 興旺千家萬戶“致富路”

沿著梅南鎮水美村鷂子嶂盤旋而上,一頭鑽進綿延的大山,四周叢樹環繞,綠意盎然,道路兩邊擺放著不少蜂箱。在半山腰,今年68歲的貧困戶黃欽盛正一絲不苟地檢查著蜂箱裡蜜蜂的健康狀況。“我養了100箱蜜蜂,現在準備產蜜了,馬虎不得。”黃欽盛告訴記者,他是從去年4月開始養蜂的,這些蜜蜂一年下來能產四次蜜,年產值可達近10萬元。可誰能想到,眼前這位養蜂致富能手一年以前還為溫飽發愁。

早在2010年,黃欽盛便四處籌錢開始種植柚樹,沒曾想,正準備大幹一場時卻遭遇了黃龍病。2016年,他的雞舍又遭龍捲風突襲,血本無歸。接連經受打擊後,戴上貧困戶“帽子”的黃欽盛開始變得消極,萎靡不振。

“在鄉村振興中,光是給村子‘洗臉換容妝’是不夠的,關鍵是要讓村民富起來。”水美村支部書記羅苑華說,水美村森林資源豐富,而養蜂具有投資小、見效快、效益高等優勢,2017年4月,扶貧工作隊便向黃欽盛發放了5000元的獎補資金,幫助他購買了10箱蜜蜂,幫助他開啟了這份“甜蜜事業”。

“從最初的10箱開始養起,到半年後發展為50箱,再到現在的100多箱,有千百萬的蜜蜂為我工作,能不脫貧致富嗎?”黃欽盛笑著說,這100箱蜂一年下來能產5000多斤蜂蜜,隨著蜂群的繁衍,以後的產量還將繼續增加。

“接下來,我們村計劃成立合作社發展養蜂產業,讓黃欽盛做帶頭人,讓更多貧困戶和村民都參與進來,擴大生產規模,並利用電商平臺進行推介銷售,把水美蜂蜜的品牌打響,帶動更多貧困戶和村民增收致富。”羅苑華說。

同樣在鄉村振興中,嚐到了特色農業發展甜頭的,還有梅西鎮的貧困戶。該鎮通過引進企業,先後投入9000多萬元打造“光農互補”產業園,在光伏板下搭建鋼架大棚種植雞肉菌,優先照顧有勞動力的貧困戶幫工,並引導貧困戶參與種植,提供技術指導和保價回收。梅西鎮則利用扶貧小額信貸政策,幫助全鎮112戶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入股光伏發電項目獲取分紅,多措並舉帶動貧困戶增收脫貧。

今年以來,梅縣區在鄉村振興過程中,緊抓“特色種養”“光伏扶貧”“產業扶貧”“扶貧小額信貸”“投資收益扶貧”“民居民宿鄉村旅遊”等項目,鼓勵貧困戶參與合作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龍頭企業,通過合作經營、參與生產勞動等方式獲取租金、分紅收入和勞務收入,實現可持續發展,取得了初步成效。

與此同時,梅縣區還利用良好的生態優勢和中國旅遊強區等品牌效應,積極盤活柚園、茶園和古村,大力開發鄉村旅遊。農旅的有機融合,使果園、茶園變公園,農產品變旅遊商品,帶動了農民增收致富,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水”。

■豐收鏡頭

昔日煤炭村 今朝柚飄香

驅車駛入梅縣區丙村鎮大雅村,可見村道兩旁停放著數輛大型貨車,成群柚農正擔著柚果前來裝車,他們走路有風,帶笑而來,滿臉盡是豐收喜悅。沿著蜿蜒的山路再往裡走,站在大雅村的山頭遠眺,漫山遍野綠油油的柚樹盡收眼底,山間還不時傳來柚農的笑聲,這或許是大雅村秋季最迷人的風景。

望著眼前如畫般的美景,很難想象過去該村是個道路破爛、灰塵漫天的煤礦村。“2005年以前,我們村裡有許多煤礦煤窯,全村380戶人家幾乎都靠煤炭產業維持生計。”丙村鎮大雅村前任村委書記鄒文標告訴記者,2006年煤礦被封停以後,村裡沒了支柱產業,村民們都無以謀生。站在“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大雅村決定轉型種植紅肉蜜柚。

說幹就幹,時任村支部書記的鄒文標先後6次帶隊到福建平和考察學習紅肉蜜柚種植技術,並幫助農戶訂購柚苗,聘請專家前來授課。“起初,村民都持觀望態度,畢竟是新事物,要投入巨大的人力財力物力,卻無法預計是賠是賺。”鑑於此,鄒文標又帶領村幹部、黨員率先行動。

2006年開春,鄒文標先行種下了1000多株紅肉蜜柚。此後,他和村兩委幹部又積極發動外出鄉賢回鄉投資,集約土地一次種下10000多株柚樹。“村民們看到老闆都參與了,心裡也更有底了。”鄒文標告訴筆者,從2007年3000畝到2010年5000畝,在村兩委幹部、黨員及鄉賢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群眾參與了進來。目前,該村380多戶幾乎家家戶戶都種植了柚子,全村金柚面積達8000多畝,其中紅肉蜜柚6000畝,沙田柚2000畝。

“在外面是打工,在這裡是自己的事業,山區真的不比大城市差。”大雅村80後柚農程金梅告訴記者,12年前他與丈夫毅然辭去了深圳的工作,回到老家開始種植蜜柚,經過多年積累,他們的種植管理水平不斷提升,並於2013年開啟了電商銷售,年收入總和也從12年前的6萬元飆升到如今的30多萬元。

眼下,“柚”到一年豐收時,走馬大雅村,隨處可見柚農們忙碌的身影,摘柚、套袋、打包、裝車……整個村子都沉浸在豐收的喜悅之中。鄒文標說,該村今年蜜柚預計將增產20%,總產量可達1800萬斤。“金柚真正成為了我們村的‘搖錢樹’,特別是我們大雅村果雅片,七成以上的柚農都買車蓋樓了。”

■梅縣區名片

中國金柚之鄉

中國長壽之鄉

全國十大生態產茶縣

廣東省產糧大縣

國家級現代農業示範區

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

全國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示範縣

■數說

梅縣區培育發展區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146家,其中省級23家、市級4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985家;家庭農場1092家,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254名。“三品”認證農產品121個,省農業名牌產品16個。

梅縣區金柚種植面積29萬畝,總產量55萬噸;水稻種植面積35.18萬畝,總產量16.41萬噸;茶葉種植面積1.52萬畝,總產量946噸。2017年農業總產值78.8億元,農民人均收入17363元。

【來源】南方日報

【文】黃韜煒 劉洪橋

【作者】 黃韜煒等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南方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