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城——品讀作家卡爾維諾作品《看不見的城市》

《看不見的城市》的故事

當忽必烈征服了遼闊疆域後,他渴望瞭解他擁有的土地的模樣。遠方,因為未知,比起黃金白銀,更能勾起一個統治者的好奇之心。

於是,在《看不見的城市》裡,卡爾維諾讓馬可·波羅像《一千零一夜》裡講故事的人那樣,對著威嚴的國王,講述一個又一個城市的樣貌,有的披上了月光,有的鑲滿了貝殼,有的深入水井,有的建築在雲端上……

小說家的想象力插上了翅膀,讓人覺得簡直有點兒不可思議。可是,它們真是虛構出來的嗎?

在卡爾維諾看來,記住一個城市名字沒有意義,它的標誌性建築也並不讓人難以忘懷,而我們在那裡度過的時光,體驗到的東西才是最重要的,也許是樹下的月光,或者是暗中浮動的氣息,也許是在那裡天馬行空的一段想象,也許是河邊漂盪的小紙船……

這本寄存卡爾維諾的哲思的書籍,以城市為容器,承載著卡爾維諾對世界的形而上的思考和想象。所以在讀書時,你會像走進了《鏡花緣》一樣,跟著作者在一座又一座奇妙的城市中浪遊——

在鬱特羅琵亞這座城裡,如果有一天覺得厭倦了,全體居民就會遷到隔鄰那座空著等待他們的新的城市,每個人都會從事新的工作、開窗看新的風景。他們每遷移一次便重新生活一次,而每個地點的方向、斜度、溪流和風,都使他們顯得不一樣。

在歐菲米亞這座城裡,人們來這裡並不只是為了做買賣,也是為了入夜後圍著集市四周點起的篝火堆,坐在布袋或木桶上講故事,每個人都要講述一個故事。當你離開時,在歸程的漫漫旅途上,為了在駝峰間或平底帆船艙內的搖搖晃晃中保持清醒,你會再度翻出所有記憶。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城——品讀作家卡爾維諾作品《看不見的城市》

卡爾維諾處於20世紀,一個工業革命席捲全球的時代。城市由舊變新,由傳統向現代化邁進,但也不小心抹掉了差異化,變得雷同,很缺乏想象力。而卡爾維諾顯然不喜歡這樣,他寫了一座城市叫索伏洛尼亞,"每年都有一天,工人們會拆下大理石屋簷,推倒石頭牆和水泥柱子,拆除市政大樓、紀念碑……把它們裝上拖車,依照每年固定的路線,一個廣場一個廣場地遷移"。特魯德的居民說:"你隨時可以啟程而去,不過你會抵達另外一座特魯德,絕對一模一樣:世界被唯一的一個特魯德覆蓋著。" 城市漸漸趨同,各種大型購物中心讓人分不清究竟身處何方。如果一座城市空虛得只剩下這些,那麼生活該變得多乏味呀。

在作者看來,每座城市都該是獨一無二的,他希望大家都能帶著心出發,發掘出城市的美和獨特,讓這座城市長久地存活在記憶裡,每次想起,都彷彿置身其中,看斗轉星移,看日出日落,看浮雲變化,看人間煙火。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城——品讀作家卡爾維諾作品《看不見的城市》

卡爾維諾出生在古巴哈瓦那聖地亞哥附近的一個小鎮,他的父母都是科學家。他自稱是家中的"異端",不過,他的邏輯繼承了科學家的縝密,作品工整、簡潔,就像教科書一樣清晰明朗,引人思考。他在50年代先後發表了《分成兩半的子爵》《不存在的騎士》等作品,這些作品像童話,又帶有濃濃的寓言意味。在《不存在的騎士》中,一個沒有肉身但有著一副盔甲的騎士在戰場上廝殺。在《一分為二的子爵》中,這個子爵被炮彈削成了兩半,變成了兩個人,一個人壞事幹得讓人咬牙切齒,另一個人好事幹得讓人感動不已。他總是能讓自己的故事散發出一種獨特又神奇的魅力,因此被同代人譽為"世界上最好的寓言作家之一",並在1985年提名諾貝爾文學獎。

在寫作《看不見的城市》前,卡爾維諾做了很多分門別類的文件夾,放置自己平日裡突發感想後寫下的隻言片語,有描寫四季的、描寫動物的、描寫城市的等等,"就像跟隨各種各樣的靈感而寫在紙上的詩",記錄了許多對當今城市的感受與知覺。日積月累,當這些文件夾被裝滿了,他就以最簡單的故事結構,把這些主題串聯起來,所以,書中文字有一種奇妙的韻律感,像一首美妙的樂曲。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城——品讀作家卡爾維諾作品《看不見的城市》

書 摘

◆城市就像一塊大海綿,吸汲著這些不斷湧流的記憶的潮水,並且隨之膨脹著。然而,城市不會洩露自己的過去,只會把它像手記一樣藏起來,它被寫在街巷的角落,窗格的護欄,樓梯的扶手,避雷的天線和旗杆上,每一道印記都是抓撓,鋸銼,刻鑿,猛擊留下的痕跡。


◆多少人都活在自己幻想的城市,又為了自己的想象搬去一個城市。這種固執真是既可愛又可悲啊。


◆阿爾姬亞跟別的城市不同,它有的是泥而不是空氣。街道上全是塵土,房屋從底至頂裝滿泥,每一座樓梯都設置另一座反面的樓梯,屋頂是厚岩層,就像多雲的天空。我們不知道,居民是不是可以擠進蟲蟻的地道和樹根伸長的罅隙而在城裡走動:溼氣摧毀了人的身體,他們沒有力氣,靜臥不動比較好過些;反正周圍是一片黑暗。

上面,在這裡,阿爾姬亞是看不見的;有些人說:"它就在那下面",我們只好就相信了。那地方是荒蕪的。晚上,如果把耳朵貼近地面,你會聽見一扇門砰然關上。


◆現在我要告訴你,奧克塔薇亞——蛛網之城,是怎樣建造的,兩座陡峭的高山之間的懸崖:城市就在半空,有繩索、鐵鏈和吊橋繫住兩邊的山坡。你在小塊的木板上走動,戰戰兢兢惟恐腳步落空,你也可以抓緊繩索。腳底是千百呎的空蕩:只有幾片雲飄過,再往下望才是淵底。

這是城基:一張網,既是通道也是支持物。其餘一切都不是豎立在上面而是懸掛在下面的,繩梯、吊床、麻袋似的房子、衣架、吊車、吊燈、盆栽蔓藤植物。

奧克塔薇亞的居民在深淵上面生活,反而不如別的城市那樣覺得不安定。他們知道那張網的壽命有多長。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城——品讀作家卡爾維諾作品《看不見的城市》

精彩書評

這本書不是一根矛,或者一支槍,它更像一面地圖,廣袤大地上標註著城市的名稱和麵貌。我們往往可以記下一個故事,但無法記下一張地圖,我們可以跟蹤一條線,但是無法掌握一整個面。我跟隨馬可·波羅一個城市一個城市地經過,彷彿在玩兒時的"跳房子"遊戲,每一個格子代表一個維度,瞬息位移與變幻,不同的維度相互擠壓、扭曲、延伸、變形、渦旋。似是而非,有形無形,存在或不存在,真實或不真實,傳說與記憶,天空之城與地下之城,城中城,沒有疆域的城市……在這些對倒交錯,孿生又對立的城市之間逡巡與遊弋,如墜幻境,像是坐上了一艘時空列車,在彎曲變形與犬牙交錯似的維度裡漫遊,混淆了過去與現在,模糊了位置與距離。

——魏小河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城——品讀作家卡爾維諾作品《看不見的城市》

少年品讀

夢幻般的靈魂家園

◎湖北襄陽市田家炳中學 馮彤彤

卡爾維諾筆下有55座夢幻般存在的城市,每一座城市都那麼神秘莫測,同時又是那麼詭異多變,沁人靈魂深處!

打開書本,我被那與眾不同的目錄所吸引了:"記憶的城市""慾望的城市"等等,這些城市似乎並非真實存在的,卻又無不是人們心中夢幻般的靈魂家園,甚至還可在現代城市中有跡可尋。

文中馬可·波羅的"城市"起點是他的家——威尼斯,他將自己對威尼斯的所有情感都注入到了這些看不見的靈魂家園中,將它們分成小片段,然後在大腦裡重組,最後再以神秘而又複雜的姿態展現給帝國的可汗。富有哲思的語言如夢似幻,卻又無不是靈魂家園深處傾瀉出來的深情蜜意,字字珠璣。

當馬可·波羅離開家鄉來到異域時,他是狐獨的,而忽必烈雖然擁有著無與倫比的帝國,卻是一位真正的孤家寡人。所以,在他們的心中都有著一座屬於自己的城,屬於自己靈魂深處的夢幻般的城市。當帝王對馬可·波羅說"去罷,去搜索所有的海岸,找出這個城,然後回來告訴我,我的夢是不是符合現實"時,其實在馬可·波羅的心中已經有了這麼一座城,只是這是一座神秘的城市,一座夢幻般的靈魂城市,道不出名字,也找不到座標。

每個孤獨的人,在心中都有一座屬於自己的城市,這些城市抑或承載著他們的夢,這些城市抑或擁有著人世間所無法擁有的東西,抑或是非人間的夢幻般的靈魂城市。但在這座心中的城市裡,每個人都是那樣的滿足,那樣的快樂,那樣的精神愉悅,因為人人可以安居樂業,無憂無慮,因為他們無盡的希望存放在這裡——一個充滿夢幻的靈魂家園。

(指導教師:向婕)

用想象構建起來的城市

◎福建省廈門第一中學 辜芷妍

《看不見的城市》是用想象構築的城市的集合。在看書的時候,我不由得聯想起《努門諾爾和中洲之未完的傳說》的第一頁那張可以鋪開的地圖,版面上橙紅和蒼綠的油彩橫亙交織,輔以表示地域名稱的字符,各種人物在虛構的城市中開始新的旅程,悲歡和冒險。但卡爾維諾的這本書卻不是這樣的,它和散文集更為相似;他的文字像鏡子,我們讀他想象的城市,最終卻讀出了自己心目中的城市。

私以為它是一本適合午後和夜晚閱讀的書,它是作者日復一日的思考的歸檔、情緒感受的載體,如同低聲呢喃著秘語的日記,通向人們的共通感受。因為其內容和寫作形式的發散,我們更多能感受的是由高超的寫作技法組織起來的各種哲理性思考和模糊無確指的意象,它是一種離開了現實根基的輕,顯得飄忽,但凡在這趟旅程中有所收穫的人,都會感受到它有多"重"——我們既可以在輕盈的幻想和典雅優美的文字構築的城市中流連,也能在其中以自己的理解方式獲取思考——關於城市和人生。

如果你也讀了一本好書,歡迎來分享你的閱讀感受,收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城——品讀作家卡爾維諾作品《看不見的城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