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杀了少正卯为什么暴尸三天?

威史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百家学术都可以自由传教。这一点孔子本人也是认可的,但是事情放到他面前的时候,孔子自己也不能自已。

少正卯是鲁国大夫,他是类似于纵横家的法家学者,而这一点是孔子最为记恨的地方。孔子主张仁政,也认可黄老学说,可是偏偏对法治非常反感。当然,也有学者认为少正卯不存在。

为民之时,孔子不会去管那些百家争鸣的状态,他也管不过来。可是当时孔子是鲁国的宰相,鲁国国君仁慈,这才用了儒家治国。少正卯作为六卿正官的副职,大小也是个副部长级别的人物,居然在鲁国公然宣传法家文化,这是孔子所不能忍受的。

01少正卯和孔子一起开办私学,还抢走了孔子不少学生。

我们都知道,第一个普及平民教育的人,那就是孔子。他主张有教无类,不管是什么身份的人,只要好学,就可以到他这里来上学。

当然他教书也是要学费的,没有学费,他这个老师也没办法干下去。不过孔子收学费很简单,家里有钱就给钱,没钱就送一条猪肉给他就行了。

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门人进问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夫子为政而始诛之,得无失乎?孔子曰:“居!吾语女其故。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得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有之。故居处足以聚徒成群,言谈足以饰邪营众,强足以反是独立,此小人之杰雄也,不可不诛也。”---《荀子·宥坐》

可是我们不知道的是,其实孔子开办私学的同时,还有一个人也在办私学,那就是少正卯。少正是卯的官职,属于六卿正官的副职,相当于鲁国副部长级别。

少正卯为啥没成为什么子呢?那是因为他被孔子给杀了。少正卯当时也办学校,不过他宣传的思想,跟孔子的那一套完全不一样。

孔子讲课徐徐道来,而少正卯这边抑扬顿挫,慷慨激昂,很显然不是一个路子的老师教出来的。

  1. 这就好比一个是只会写文章的老教授,一个是嘴皮子超级厉害的演讲家。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听谁的课呢?当然是演讲家的。
  2. 演讲家少正卯,不仅演讲水平十分到位,时不时还蹦出一个笑话来,课堂上的学习氛围,那叫一个生动。
  3. 老夫子孔子的学生,有不少都被少正卯给吸引了过去。学生少了,学费自然也就少了,这也就罢了,自己的学说也就宣传少了,这是孔子所不能忍受的。

老夫子背着双手,曾经偷偷过来听过一两节课,课堂上风趣无比的少正卯,人格魅力的确不小。老夫子叹了口气摇摇头,直言成何体统。

似乎在老夫子眼中,老师就应该是他那样的人,一本正经,徐徐道来。而不是像个机关枪一样,拥有扫荡全场的气势。

02少正卯和孔子的学术观点完全不同。

少正卯演讲水平高,那也就算了。毕竟两位老师不是一个风格,有人喜欢慷慨激昂的,自然也有人喜欢徐徐道来的。

况且孔子对自己的学识非常自信,他相信论渊博程度,他少正卯还不是自己的对手。可是有一点是孔子想不到的,那就是他们俩的学术完全不沾边。

  1. 孔子讲究仁义礼智信,讲究仁政。他一直在自己的母国传播这种仁义的治国态度,这是他这辈子所坚持的志向。
  2. 而少正卯这边所宣传的,却是残忍的法家思想。在孔子看来,法家治国,失去了仁义道德,是绝对不可取的。
  3. 这两种思想在鲁国碰撞到了一起,孔子没有那么小气,不会说不让少正卯宣传自己的思想。毕竟是百家争鸣的时代,谁都有表达权。

可是这个时候少正卯的思想,已经严重影响了一大批年轻人。甚至连孔子自己的学生,都被少正卯的思想所吸引了过去。

这么个态势发展下去,少正卯的思想,铁定会超过孔子的儒家思想。这是孔子所不能接受的事实。

故苏秦尊于诸侯,商鞅显于西秦。世无贤智之君,孰能别其形。故尧放驩兜,仲尼诛少正卯;甘言之所嘉,靡不为之倾,惟尧知其实,仲尼见其情。故干圣王者诛,遏贤君者刑,遭凡王者贵,触乱世者荣。郑儋亡齐而归鲁,齐有九合之名,而鲁有干时之耻。夫据千乘之国,而信谗佞之计,未有不亡者也。---《陆贾新语》

两种思想在碰撞的时候,孔子做出了一个比较过激的行为,那就是把少正卯给杀掉了。在孔子看来,杀掉少正卯,似乎就是扼杀了法家思想,其实这可能吗?

03孔子不允许仁义的鲁国出现残酷的法家思想。

孔子主张的儒家治国,其实在当时,并不受其他诸侯国的看中,真正看中孔子的,只有鲁国。这似乎是儒家思想最后的希望,所以孔子当然非常上心。

孔子慨然叹曰:“呜呼!上失之,下杀之,其可乎!不教其民而听其狱,杀不辜也。三军大败,不可斩也;狱犴不治,不可刑也;《诗》曰:是以威厉而不试,刑错而不用,此之谓也”。古人均称颂德行以 教化民众,而恨恶法律刑苛,不可不察。---《荀子》

而这个时候少正卯却用法家思想来侵蚀儒家思想,这是孔子绝对不能容许的。当时诸侯各国都有很多种学说,很显然,法家思想是占据上风的,因为这种思想比较实用,我们现在都在用。

  1. 孔子光靠儒家思想,是很难战胜法家思想的。儒家讲究大格局,讲究思想层面上的仁义。可是真正落实到实践上,那就是比不上法家效果来得快。
  2. 为此孔子十分恼火,他真正意识到了情况的严重性。在一番思虑以后,孔子终于下定决心,必须要铲除少正卯。
  3. 只有少正卯这种人消失了,那么法家思想才不会传染到整个鲁国上下。当时孔子是鲁国的宰相,手中权力很大,杀掉一个少正,其实还是办得到的。

他认为杀掉这个人,才能够断绝这个人的思想得以传播。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当然不是,因为真正的好思想,是绝对不缺传承者的。真正的好思想,也不会担心被其他思想所取代。儒家思想真的就那么优秀吗?我看未必是这样。

总结:千年来的统治者,都是披着儒家的外衣,大行法家思想。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所奉行的就是法家治国的思想。西汉时期,不管是文景之治时倡导的黄老学说,还是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实骨子里都是法家治国的思想,要知道,西汉初年,是酷吏最多的时代。

汉宣帝刘询曾经这么教育过自己的儿子刘奭: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意思很明确,光用儒家治国是不行的,必须要结合王霸之道。而这其中的霸道,其实指的就是法家治国的理念。

所以说孔子杀少正卯时所纠结的问题,在后世得到了彻底的解决。光靠儒家是不行的,但是儒家忠君爱国的思想,必须要摆在最前面。臣子们都必须要遵守,至于皇帝们嘛,嘿嘿。

《陆贾新语》

《荀子》

《史记》

《汉书》


江湖小晓生


孔子51岁才出仕。刚当了七天的大司冠,孔子便下令诛杀了扰乱政务的大夫少正卯。

这件事在历史上引起了很多争议:

一。少正卯应该杀吗?

2。孔子在历史上杀了少正卯吗。

首先,我们来谈谈我们是否杀了少正卯。

少正卯是谁?

少正其实是官名。他口才很好。他创办了像孔子这样的私立学校。据说他比孔子更受欢迎,

孔子是否杀了他一直是有争议的。

南宋朱熹认为《论语》中没有提及此事。很多人支持朱的观点。他们认为孔子一贯坚持以德报人,反对惩罚和杀戮。另一个关键原因是,孔子作为大司寇,按照当时的规定,无权杀大夫。

另一派的观点则是:孔子确实杀了少正卯

他们认为《论语》、《孟子》没有提到这一点,并不能证明它没有发生。有那么多其他的书记录下来,所以这不是没有根据的。

他们认为,孔子虽然提倡政治和道德,但并不排斥惩罚和杀戮,至于杀戮官员,这种事情在春秋时期很常见。

在我看来,孔子杀了他,应该是基于自己的利益。他嫉妒少正卯在抢了他学生。


曲径通幽处的人


孔子是否杀了少正卯,其实学术界众说纷纭。

关于孔子杀害他的历史文献很多,最早记载这件事的文献是荀子《禹左》,荀子的儒学思想是在批判孔孟、结合法家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

《荀子》中孔子杀少正卯的记载,应该是战国晚期各派纷争的结果。但是为什么是孔子,而不是其他人?这与孔子关系密切,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有着良好的形象。

战国时期,孔子声名远扬,言行感人,深受后人敬仰。正因为如此,孔子的名字常常被后人用作宣传自己思想的工具。所以孔子杀少正卯事件的真实性,掺杂了太多不纯动机。

如果这是一个历史事实,孔子的历史形象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孔子自身的思想也会产生许多难以解决的矛盾,这与我们对孔子的认识是大相径庭的。因为孔子的思想是以“仁”为中心的。

如果孔子真的是一个以自己好恶杀人的人,他的学生会追求他吗?

显然,孔子在世的时候,没有一个弟子背叛他的理论。

因此,笔者强烈怀疑“孔子杀少正卯”的真实可能性。


武经总要


孔子杀了少正卯,可以说是他一生洗不掉的污点。我们都知道,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他创立了儒家思想,被誉为儒家圣人。

作为一个伟大的圣人,孔子怎么会这么残忍?

他是春秋战国鲁国人,公元前496年被孔子杀死。少正卯实际上是一个官职。古人把官职放在人名之前。

春秋时期,各种思潮兴盛,流派纷争。他是早期法家的代表。与儒家的周礼复辟思想相冲突。

他开设讲堂,宣传法家思想,以雄辩著称。鲁国出现了学术高潮,很多人都争先恐后地听他的课。甚至大多数孔子的学生也被他所吸引。

春秋时期,孔子也是一位伟大的儒学大师。法家代表的演讲十分火爆,对孔子的学术地位构成了威胁。孔子怀恨在心。

孔子担任司寇,有权杀人。孔子开刀的第一个人是他的死敌。法家代表少正卯被孔子用法律武器杀害。

孔子杀少正卯的事,最早记载在荀子。

孔子的弟子对此提出质疑:少正卯是一位著名的儒生,为人厚道,深受许多人的尊敬。孔子主持国事几天,不问罪名就杀了他。鲁莽行事合适吗?

孔子为自己辩护,少正卯有五项罪名。事实上,孔子编撰的“五项罪名”并没有确凿的证据。

后世儒学的捍卫者往往把这件事定义为“圣人杀恶人”。


历史思想家


鲁定公十四年,孔子以大司寇身份行使宰相的权利,在执政的第七天,以五恶的罪名诛杀鲁国著名学者少正卯于东观,并暴尸三日。

孔子指出少正卯有五宗罪:第一是事理通达而用心险恶;其二反传统而意志坚定;其三是言论荒谬却能言善辩;其四是广泛传播异端邪说;其五是把违背道德的思想教授到四面八方,因此而作出严厉的处罚。

孔子杀掉少正卯,一时引起舆论哗然,有人认为少正卯被杀的理由很是牵强的,真正的原因是孔子公报私仇。

《论衡》记载:“少正卯在鲁,与孔子并。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唯颜渊不去。”都说同行是冤家,孔子讲课,只剩下颜渊一个人,其余徒弟都去了少正卯那里,孔子恼羞成怒,怀恨在心,等到他在鲁国大权在握,就迫不及待的结果了少正卯。

此事在《荀子》、《史记》都有记载,而到了宋代,大儒朱熹认为这是有人污蔑圣人,时至今日史家也一直争议不断。

------------------------------------------------------------


观雪一壶酒


少正卯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官员。孔子之所以杀了他,是因为两个人属于政敌。他是改革派,主张新思想。

正是由于他们不同的政治主张,最终导致了政治斗争。后来,孔子上台后,用自己的权力处死了他。除了政治问题,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抢了孔子的饭碗。

孔子30岁左右开始办私立学校。当时鲁国盛行私塾,许多达官贵人的子女都选择了私塾,所以孔子一开始就有很好的生源。

因为孔子的私立学校经营得很好,所以入学的费用一定很高。当时普通人根本不能吃肉。

既然有利益,就有竞争。于是少正卯在孔子对面办了一所私立学校,收费比孔子还低。

除了学费低,少正卯在鲁国也很有名。他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很有趣。关键是少正茂讲座讲求实际,学生就业率很高。

孔子当时很郁闷,所以他很恨少正卯。突然有一天,孔子收到一封任命书,成为鲁国司寇,孔子就任后第七天就将少正卯处死

当时,许多孔子的学生不明白孔子为什么要这样做。孔子回答说:“少正卯是一个叛逆、危险的人,是一个言不由衷、争论不休的人,是一个有着丰富丑恶记录的人。

这些都不是实质性犯罪。因此,很多人认为少正卯因为个人对孔子的怨恨而被杀的。

不过,后来的一些儒家学者,如朱熹,也为孔子辩护,说孔子根本没有杀过少正卯。至于谁对谁错,两千多年的争论没有结果。


历史小侠客


少正卯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其官至少正,他以能言善辩著称。孔子自不必多说,他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人物,是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是被后世尊别的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等,对后世是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曾开私人讲学,当然少正卯也曾办过私学。重要的是他还多次把孔子的学生吸引到他那里听讲,可见少正卯还是有些能力的。不过少正卯的结局却不好。

在鲁定公十四年的时候,孔子为鲁国的大司寇,为当时的代理宰相。而没过几天,他就把少正卯以君子之诛杀死,而且之后少正卯又被暴尸三天。

那少正卯为什么被杀,又被暴尸三天呢?

少正卯和孔子一样都办个私学,并且还多次把孔子的学生吸引过去听他讲学。说明他还是有能力的。然而少正卯的学说却属法家,因和孔子的儒家学说有相违之处。

孔子曾游历四方,他本想推以仁义、劝善之心。然而孔子所处的时代是百家争鸣的时代,由于学派众多,所以就让人难以选择。故而孔子游历各国是处处碰壁的。特别的是他游历时看到的很多都是法家之言的传播。

孔子无奈,于是就回到鲁国,他想在鲁国首先以道德救人,然而平息天下之乱,然而这时的鲁国少正卯所言的也是法家之言,同时少正卯又是当时著名的人物,有不小的影响力,更甚于有的官员在少正卯的影响下,难以劝说,这对于孔子想要推行道德治国是不容易的,这是让孔子所不能忍受的。

直到后来孔子为代理宰相手握权利,所以就杀一儆百而树威,想要通过这个方法能更好的推行他的治国思想。于是少正卯就被诛杀了,并且还被暴尸。

当然关于少正卯之死,当时的鲁国国君尚贤德,这自然对少正卯不利,这无形中也加速了他的死亡。在当时少正卯就算不当杀,但也会当死,至于他的死,虽非孔夫子所愿,但也是不得已的。

当时孔子的学生对于少正卯被杀之士还有这疑问,当时孔子就说,少正卯为小人之桀雄,一身兼有“心达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五种恶性,他是有迷惑众人造反的能力,如此可谓是“异世同心,不可不杀”,本来人的品性中有五种恶劣的品性一个就不得不杀的,而少正卯占集五恶,故对少正卯不得不以君子之诛而杀他。

至于“心达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这五恶,大家如何理解,不防来说说!


中孚鉴


孔子没有杀。

甚至就没有少正卯这人。

历史上孔子杀少正卯的记录,最早来自《荀子》,后来《孔子家语》、《说苑》、《史记》等都是引用扩展的。

其中的《孔子家语》,一直多认为是假的,现在出土八角廊汉墓竹简《儒家者言》,证明它不全是伪造的,但也没有少正卯的记载。

下面分析一下。

少正是官职,当时鲁国没有这个官职,是郑国有,《汉书》记载“又传鲁有少正卯、少正亦官名”。

孔子所说诛杀少正卯的理由,都是来自《管子》、《荀子》这类法家的思想,而不是儒家。孔子说的“焉用杀”就不展开了。

孔子那个时期的老师,至少得是贵族,否则学的资格都没有,所以孔子创立私学,把知识传授给各阶层的学生,是破天荒的举动。因此少正卯要当老师,必须也是贵族。

如果是贵族,现有的任何文献中,无论书里还是地下文物里,都没有此人具体背景,没有家族谱系?这是不可能的。孔子好歹还有出身,上可追溯至商代,下可追溯到老爸。

还有,少正卯的学生都要超过孔子了,为什么一个学生(包括贵族)的名字事迹都没有记载?为什么没有学生为少正卯叫屈,谴责孔子?既然他教学和思想水平比孔子高很多,为什么他一点点言论观点都没留下来?


河道激流


诛不是杀,按字义解释似乎有道理。但是,诛九族即灭九族,“灭”不就是有“杀”的意思吗?

就算“诛少正卯”不是“杀少正卯”,那么也是剥夺了少正卯的发言权。

即使无少正卯这个人,也说明孔子为政时不允许乱政者的存在。

历史上有哪个为政者允许乱政者存在呢?孔子既然为政,会允许乱政者存在吗?

所以,不管诛还是杀,是否有少正卯这个人,孔子为政,绝不会允许乱政者的存在。不然怎么会离开鲁国,周游列国呢?


赵日金141


为了展示孔子的残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