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临死前,为何要派陈平去秘密杀掉妹夫樊哙?是老糊涂了吗?

田获三狐


其实,樊哙的日子并不好过。

事情还是要从头说起。


刘邦为什么要杀樊哙

当时刘邦刚刚平定英布的叛乱回来,

一回来旧创就发作了,刘邦人一下子就病倒了。

都说屋漏偏逢连夜雨。

这边英布的叛乱刚刚压下去,刘邦自己又病卧榻上。

那边燕王卢绾又谋反了。

这把刘邦气的啊,要知道,卢绾和刘邦的关系,那比英布强多了,刘邦起家靠沛县集团的小伙伴,而卢绾是沛县集团的元老级人物。

连卢绾都反了,本来就伤患缠身的刘邦怒不可遏。


马上令樊哙领兵去剿灭,从这里可以看出,刘邦还是信任樊哙的,不然就不会让樊哙去了。

毕竟樊哙也是沛县集团的元老,让沛县打沛县,如果刘邦不信任樊哙,是不会让樊哙去的。

但是樊哙出发后,有人来进言了。

那人说:

樊哙和吕后串通一气,想等皇上百年之后,图谋不轨。

刘邦听完生气了。


注意这句话,说话的人并没有说樊哙现在就要反,甚至没有明说是要造反。只是说,在刘邦百年之后,要“图谋不轨”。

这个图谋不轨的意思就多了去了,比如废掉刘邦立的太子另立一个也算是图谋不轨,但天下仍然姓刘并不算谋反。(这里就打个比方,樊哙当然不会另立太子,只是说明图谋不轨可以多种理解。

但是刘邦当下就决定要换将,还要杀了樊哙。

问题出在哪里?

就出在“与吕后串通一气”这句话上。


樊哙的日子不好过

樊哙的日子真的不好过啊。

樊哙在刘邦打天下的过程中,立下了非常大的功劳。

打仗,啃不下的时候,总是樊哙带人冲上去,执坚披锐,打最硬的仗,最凶险的仗。

尤其在鸿门宴上,樊哙出手救了刘邦。

樊哙和刘邦是过了命的交情。


樊哙后来又娶了吕后的妹妹吕媭为妻,生有一子。

照道理,樊哙这样的身份背景,应该是皇族最信赖的人。

事实上,他也是刘邦和吕雉分别最信赖的人。

但这事就坏在这里了。

为什么?

因为刘邦到了晚年,与结发妻子吕雉越来越不和。

一方面是吕雉人老色衰,又性格强悍,刘邦不喜欢这个女人了;

另一方面便是吕雉对于权力的欲望越来越大,加上吕雉也颇有政治手腕,吕氏一族在朝中的势力也是渐渐壮大。

综上,刘邦怼吕雉不满。


吕雉同样对刘邦不满,因为刘邦想削她吕雉的权力,想换太子。

这下,樊哙就成夹心饼了。

两边都需要他,又都不放心他,他自然两边不讨好。

谁能想到皇帝和皇后还能分两家呢?

总结

如前所述,在听到樊哙与吕雉串通一气的消息后,刘邦才气急败坏。

加上刘邦此时创伤发作,痛苦不堪,更容易发怒冲动。

还有卢绾这样的心腹元老的背叛刺激,也使得刘邦不信任同样沛县集团出身的樊哙,毕竟樊哙的政治审查比卢绾复杂多了。


刘邦此时的身体状况应该已经行将就木了,因为后来陈平押着樊哙还没走到京城,刘邦就死了。

所以,刘邦很害怕如下人所说的“百年之后”的事。

于是乎,换将不够,刘邦要杀了樊哙,而且是要陈平直接提着樊哙的头来见。

这里不得不说刘邦的明智,他已经预测到自己可能撑不到见到樊哙那一刻,才下令陈平直接杀了樊哙,提着头来见,他就怕半路上生变,樊哙死不了。

而樊哙的存在,对吕雉很重要,要稳定朝局,镇住一班元老,樊哙必须站在吕雉一边。

所以,樊哙若死,对于将死的刘邦,是利;而对于谋权的吕雉,是弊!

机智精明如陈平,早看破其中利害关系,历史也因此改变。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据说是因为朝中有人向刘邦反映,樊哙和吕后勾结到了一起。

首先樊哙是西汉的开国元勋,是刘邦旗下的一员悍将,尤其是他还在鸿门宴的时候救下了刘邦的性命,对刘邦来说,可是他创业史上的一个大恩人。



(樊哙和吕嬃)

但是功高盖主,樊哙算是刘邦的一个得力悍将,但是于此同时臣子的权力过大也是一种威胁,所以汉高祖刘邦也是对他们有着一些提防,所以当有人向他汇报,樊哙和吕后走的太近,他如何不能起疑心?

其实早在之前,刘邦就已经对吕后干政就十分的不满了,刘邦击败了叛军之后,又听说燕王叛变,于是就派樊哙去征讨燕王,但是樊哙走后,却又有人揭发樊哙,说他与吕后串通一气,刘邦顿时就敏感了起来。



知道了这个消息之后,刘邦很快就做出了决定,他临时将樊哙换掉了,还叫陈平将樊哙的头带去见他。高祖眼看着命不久矣,而之后吕后主政也是可以预测的,但是他又不好放了樊哙,只好将他囚禁了起来,果然刘邦没过多长时间就死了,樊哙也因此逃过了一劫。


后来吕后姐妹听说樊哙没死,都松了一口气,樊哙最后官复原职,得以善终了。而陈平也因此逃过了一劫。


是阿维啊


刘邦,是个思路极为缜密的人,每件事都有他的用意。临终之际要杀樊哙,不但不是老糊涂,而且是非常正确的决策。其中缘故,听司马为君慢慢道来。

首先,刘邦不是因为个人仇恨杀樊哙。樊哙早年是个杀狗卖肉的,刘邦是他的老客户,所以俩人关系不错。后来刘邦做沛公,樊哙便成了他的副官。

樊哙这个人,智略谈不上,似乎唯一可以夸耀的便是武勇,当时打仗是以人头数作为晋升标准的。樊哙在一场战斗中砍下敌军十五个首级,就被封为国大夫。和章邯的军队交手,砍下二十三颗首级。打败李斯之子李由,斩首十六级。攻武关至霸上,樊哙更是斩杀都尉一人,首级十个。鸿门宴那一场局,又是他持剑盾闯入项羽营帐,用盾撞倒拿着戟的士兵。 进入帐后拿眼珠子瞪项羽,项羽还欣赏他是位壮士,请他吃一条生猪腿。樊哙拔剑切肉而食。片刻就把肉吃光。这一场吃生肉秀,其实是救了刘邦的命——如果没有樊哙闯帐谴责项羽,刘邦很可能就被杀了。

刘邦称帝以后,樊哙依旧为他卖命,燕王臧荼的叛乱,是他搞定,代地的叛乱,则是他与周勃一起平定。直到刘邦临死前的高祖十二年(前195年),他还在北方讨伐燕王卢绾的叛乱。

所以,樊哙的军事能力,是不值得怀疑的——但,刘邦最担心的,也就是这个。

为什么呢?因为刘邦此时最大的心事,就是戚姬与儿子刘如意的安危,在他看来,如果戚姬不能反控吕雉,就一定会被吕雉杀害。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让刘如意做太子,接替帝位。可是刘邦又发现,群臣都很拥戴吕雉的儿子刘盈,尤其是樊哙掌握着兵权,一旦他决意废除刘盈甚至说要杀掉吕雉,吕家人会不会谋反作乱,樊哙会不会助吕家一臂之力?

在刘邦看来,这个问题是肯定的。樊哙的老婆是吕雉的妹妹吕媭,而且樊哙很听老婆的话。所以要保住刘如意和戚姬的性命,就必须废掉或杀掉吕雉,而要解决吕雉,前提就是要让樊哙消失。

但刘邦一直下不了这个决心,直到身体快不行了,他才找来陈平,让陈平去樊哙军中传诏,又把武官周勃藏在车子里,打算一到军营,就立斩樊哙,让周勃接管军队。

可问题是陈平是个极会算计的人,他发现形势已经不对了,刘邦说不定马上就要死,而死后吕雉一定掌握大权,而那时如果陈平和周勃拿着樊哙的人头上报,岂不是自寻死路吗?

所以最终,陈平没有杀樊哙,而是将樊哙打入囚车,押回长安,结果在半途就得到刘邦驾崩的消息,陈平立马转变方向,投向吕雉,而樊哙的保全性命,就成了他的功绩。

刘邦生前没能杀掉樊哙,吕雉便没事,而吕雉没事,戚姬与刘如意母子二人便有事了。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樊哙乃吕雉在朝中唯一嫡亲,樊哙又是一个真英雄(好像是项羽对樊哙的赞语),刘邦死后,一旦吕雉有推翻刘姓之心,谁能遏制这位对霸王都不放在眼里的大将?而欲杀之又实在难以找到理由,于是交由聪明人陈平来办这件棘手之事。果然陈平不负先主之托,妥善完成皇帝之命,并为后世留下一段佳话!又为自己的“聪明”加了一笔浓墨重彩!


大郭176967564


背景:

卢绾和刘邦同年同月同日生,从开始就追随刘邦打天下,关系非常好,后来被刘邦封为燕王,也是唯一的异姓王。卢绾和陈豨勾结匈奴背叛了刘邦。

事件:

据《史记》记载刘邦派樊哙去平定燕国卢绾的时候,有人在刘邦面前诋毁樊哙和吕氏结党,皇帝假如有一天去世的话,那么樊哙就要带兵把戚夫人和赵王如意这帮人全部杀死。

于是刘邦立刻命令陈平用车载着绛侯周勃去代替樊哙,并在军中立刻把樊哙斩首,陈平因惧怕吕后,并没有执行高祖的命令,而是把樊哙解赴长安。

原因:

1、保护戚夫人和刘如意。

刘邦宠幸戚夫人,在戚夫人的怂恿想要立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废除吕雉的儿子刘惠的太子之位。后来由于大臣们极力劝谏、吕雉多方运作请来了“商山四皓“辅助刘惠,才打消了刘邦改立太子的心思。

因此刘邦极其担心自己死后戚夫人和其子刘如意的下场,因此才要铲除吕雉的羽翼,但是没想到并未如愿,而吕雉最后还是将戚夫人做成了“人彘”并且毒杀了刘如意。

2、防止樊哙谋反。

担心樊哙谋反,卢绾和刘邦的关系可以说是最亲密的了,而且还被刘邦封为异姓王,可谓是皇恩浩荡,但是卢绾还是反了。这个时候,刘邦会怀疑所有有可能谋反的人,樊哙就是其中的一个。

因为樊哙掌握着极大的兵权,而且樊哙也非常的勇猛,所以刘邦心中的担心在这个时候被无限的放大。

因此刘邦才会在临死前急忙下令去杀掉樊哙,除掉这个隐患,可是他没有想到陈平并没有完全执行自己的命令,自己也没有等到陈平押解樊哙到来,就驾崩了。


逝去即历史


我是爱学习的小虫子,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字数稍多,烦劳各位稍忍耐下,但都是小虫子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历史其实挺有趣的)

看到刘邦要杀掉樊哙的时候,很多人恐怕是非常疑惑的。

因为大家都觉得,刘邦和樊哙的关系太近了。

两人什么关系呢?一是同乡,二是连襟。

但真实的情况就是如此,从亲密无间到最后刘邦要对樊哙拔刀相向,恰恰就是因为这两层关系。刘邦是老了不假,但可不是提问中的老糊涂了。

与我们想象中的恐怕不同,这二人出生的时代都是战国后期,这会儿,秦朝还未实现统一。再准确点,刘邦出生时,秦始皇才三岁。(是不是感觉两人好像隔了好几代的样子呢?)混社会的刘邦,和屠狗小弟樊哙,恐怕谁也没想到,在他们人到中年的的时候,历史会给他们一个机会,去开创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在这之前,史书的记载是樊哙“与高祖俱隐”。而高祖本纪中,对刘邦的描述是“不事产业”。直白点说,他们每天的生活,就是亭长大哥刘邦领着,今天去武大娘店里喝喝酒,明儿去王大娘店里撸撸串儿,换换口味时还要吃掉樊哙屠的几只大狗腿,最后可能还不给钱。

这两段跟抗秦无关,跟他们的友谊有关,两人交往的时间太长了,用“铁哥们”来形容毫不为过。

沛县起兵时,刘邦48岁,樊哙34岁,如果要找一个跟樊哙相仿的人,《三国演义》中的张飞算是最神似的人选,两人同样都是屠户出身,性格都是直率勇猛,有情有义,有啥说啥,没多少歪心眼。

跟随大哥起兵后的几年里,樊哙官职不断提升,但这种提升是理所当然的。每次战斗,切瓜砍菜般拎回十来个人头是常有的事情,在击败赵贲的战斗中,樊哙的斩敌数量达到了68人,除了神剧,在真实的历史中,这个数量是非常恐怖的。即使不提连襟关系这一层,他也是刘邦最信任的左膀右臂,而最为人熟知的是在鸿门宴上他用英勇无畏的表现冲进敌营,正面呵斥项羽,救出刘邦。并留下了那句经典的“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所以,他的职业生涯前期,虽说少不了腥风血雨,但顺风顺水。

刘邦称帝之后,各个有功之臣都被封王封侯,樊哙也不例外,被封为舞阳侯,伴随着不断立功,刘邦不也停地给他增加食邑的户数,最终达到5400户之多。

但这一切都在接下来慢慢的变了,刘邦大肆封王之后,惊愕的发现,前朝降将中有造反的,战争中挖掘出的人才里有造反的,到最后,最信任的那群老哥们竟然也有造反的,臧荼,韩信,彭越,韩王信、陈豨,英布,卢绾一个接一个的刺激着刘邦的神经。这其中,卢绾对他的冲击是最大的。前面那几位,如果说还不算是刘邦最交心的下属的话,卢绾这位与他从小一直玩到大的好兄弟怎么也说反就反了呢?

偏在此时,有人向刘邦进谗言,樊哙也要谋反了,有卢绾的先例,刘邦此时对樊哙的信任值必然是大打折扣的,毕竟,卢绾向他证明了,年少时纯洁的友谊没有那么可靠,人的地位越来越高,欲望也会越来越大,更何况,樊哙确实能打。

而另一层身份,则更坚定了刘邦要杀掉樊哙的决心。那就是樊哙的皇亲国戚的身份,尤其他还是吕家的女婿。刘邦夺天下的过程中,吕家是出过大力的,吕雉的兄弟吕泽,吕释之都是刘邦帐下的得力干将。但是在刘邦日薄西山的时候,吕家庞大的势力反过来就会严重威胁刘氏政权,这已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事情。不杀掉樊哙,等着他将来助着吕氏家族专权吗?所以,他要求陈平立马去斩杀樊哙。但刘邦的身体这时已是风烛残年。樊哙还没有被带回帐前,刘邦就去世了,他侥幸逃过一劫。

客观来讲,史上支撑樊哙谋反的证据并不多。刘邦杀樊哙,看似是狡兔死走狗烹的残忍,但反映的是汉朝建立初期,中央政权与镇守地方的各个势力间越来越尖锐的矛盾,以及皇权内部激烈的斗争。

封建皇权面前,无论友情,亲情,还是爱情,在那一刻,是很奢侈的东西。


小虫子爱学习


笔者第一次知道樊哙这个人物,就是看历史书,是在项羽专门为刘邦设的鸿门宴上。这个宴会上,是樊哙救了刘邦一命,如果没有他,也许就没有后来的汉高祖。因此,刘邦一直对他感恩在心,重用他。就好像刘邦当初登上了汉王的位置,樊哙就马上被封为侯爵,西汉建立后,樊哙又被刘邦封为左丞相,位极人臣。然而,刘邦在临死之前,为什么要下令赐死救命恩人樊哙呢?笔者甚是不解。



古代人都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在这方面刘邦也做得很好呀,一直对这个恩人很上心,几乎是能给他好处的地方都会主动给予他。笔者后来查看,樊哙这个人实在是太直了,他虽然倍受皇上青睐,但是他却情商不太行,不以之更为恭敬刘邦,反倒“胆大包天”,多次在大臣们面前让刘邦颜面扫地,顶撞刘邦,让高高在上的刘邦尴尬不堪。

据史书记载,刘邦攻下咸阳后,紧绷的神经一时之间便放松了起来,整天混混沌沌的,在宫里风花雪月,荒淫无道,丝毫没有出来为民执政、造福百姓的意思。眼看着项羽大军就要赶到,但刘邦仍继续纸醉金迷,不管萧何、周勃等人如何劝说,刘邦就是不出来,形势紧急下,最后还是樊哙进去,硬生生将刘邦给拉了出来,没有让他继续荒唐奢靡下去。

而刘邦身为一国之君,却经常被自己的妹夫所顶撞,久而久之,他心里跟妹夫产生间隙也是情有可原的,毕竟人非圣贤,大肚子里撑不了那么多艘船。而这个妹夫本来是刘邦的救命恩人,加上又是“姐夫与妹夫”的关系,自然是亲上加亲。



此外,身为刘邦身边的大红人,樊哙得到的好处自然是只多不少,这明显会引起一些人赤裸裸或者暗赤赤的眼红和妒忌。于是乎,小人们暗中使绊子,利用樊哙顶撞刘邦的事迹煽阴风点鬼火,引起刘邦心中的不忿与怨愤。

刘邦杀自己的妹夫樊哙,这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事实。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记载:“其后卢倌反,高帝使哙以相国击燕,适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之属,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至则高祖以崩,吕后释哙,使复爵邑。”

再且,为什么刘邦听信馋臣之言派人去杀害刘邦呢?其一,卢绾和刘邦是发小,两个人同年同月同日生,可是此人却背叛了刘邦,让刘邦难以相信友情。其二,樊哙手握重兵,有权有势,想要造反易如反掌。其三,樊哙与吕后关系密切,刘邦怕二人对他不利。其四,据闻,刘邦最心爱的女人戚夫人曾被樊哙所欺负,他也在担心着以后樊哙骑到他们头上来,让他们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于是乎,在重重的考虑之下,刘邦决定要杀害这个妹夫以及救命恩人。


瀚海说史


可以说,刘邦临死前为刘氏江山的千秋大业设计了一把锁,而这把锁的钥匙,刘邦准备把它带进棺材里去,以确保大汉江山与日月同辉。

首先刘邦杀白马歃血为盟:非刘姓不封王,无功者不封侯。此条大概是为吕氏集团设计的吧。

事实证明,吕后后来想为吕氏封侯时,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吕后也只好暂时放下封吕氏侯王之举。

然后,临死前安排相位,封刘姓为诸侯王,立刘盈为太子,吕后辅佐。这一系列下来,便形成一个连环扣,谁都在制约和被制约着。

为了稳定这个连环扣,就得让三方势力势均力敌。如果有一方势力强大就会从连环扣中挣脱出来,那么这把锁也就自然打开了。

吕雉,儿子是皇上,吕雉辅佐,吕雉的俩个哥哥又已经被封了侯,妹夫樊哙是侯,并手握重兵。吕氏势力实在是太强大了,如果刘邦临死前不能削弱吕氏势力。刘邦也是实在是放心不下而不敢死呀。

所以他想在临死前,给吕雉一点颜色看。企图警示吕雉不可乱了刘氏江山大业。

夫妻情、友情,在江山、权力、政治面前是何等地不堪一击。

如果刘邦没有当皇帝,他和樊哙依然是一起背着老婆喝酒吃肉。刘邦还得握着吕雉的手,告诫吕雉:“你哭,要为我刘邦哭,你笑,也只能对着我刘邦一个人笑。”

何苦有这么多的残杀亲朋好友,这么多的提防设计?

为人之所以苦,就是苦在被天制约着。没权力的,被有权人制约着,有权人又被权力制约。何人不是如此呢?


吴百兰


我们中学课本上的鸿门宴,这个鸿门宴讲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鸿门宴也因此成为了一个成语,我们读过这篇课文的人都会对樊哙的勇武会留有很深刻的印象,事实上就连一向以勇猛著称的项羽看到樊哙之后,第一反应也是非常警觉的“按剑而跽”,换句话来说就是像项羽这样的猛人也都感觉这个人真的是勇武过人。

还特地称呼这个家伙为壮士,并且还特地下令赐予他生猪肉吃,这个樊哙呢,他也没有客气,抓着生猪肉就用随身携带的刀具切下来就往嘴里一顿啃,完全是一个猛汉形象。

抛却鸿门宴上樊哙拯救刘邦的这个恩情不讲,单单就聊聊这个猛汉跟刘邦的交情,这哥俩的感情非常好,樊哙这样的猛人他属于那种从沛县时代就一直跟随着刘邦的元勋故旧,按照道理来讲,这种人在建国之后,应该是荣华富贵享之不尽的,怎么反而在题目中出现了,刘邦临死前下令让陈平将这个对自己有恩,又是自己发小的一个元勋故旧给处死了,难道刘邦在晚年时候,就真如题目所说,已经年老糊涂到这种程度了吗?

很明显,刘邦晚年并不是很糊涂,因为他就在临死前的一年,还能够有着准确的判断以及良好的军事素质,在他临终前的一年发生了一场叛乱,那是一场来自英布的叛乱,在当时刘邦已经病得很重了,他本身是不希望自己御驾亲征的。

当时他的长子刘盈实际上是个合适的人选,刘邦本来确实有这方面的想法。可是他很快就把这个想法给摒弃掉了,因为吕后以后天天在他身边哭哭啼啼的,也因为他亲眼看到他这个长子有多懦弱,于是刘邦做出了准确的判断——如果让自己的长子去攻击这个叛乱的英布,那么结果必然是非常惨淡的...于是上了年纪的刘邦骂骂咧咧(我就知道长子这厮不行,一点都比不上老子,整天躲在老子背后)的选择了御驾亲征,去消灭了自己这位曾经的猛将英布,整个平叛过程非常顺利,这一过程其实可以佐证刘邦晚年并不像大多数的统治者变得昏庸无能,反而比较而言保持的之前的水准。

那么既然不是刘邦老糊涂了,为什么刘邦非要把樊哙干掉呢?我们都知道樊哙和刘邦他们的老婆是姐妹,换句话说,他们俩属于连襟。一定有人觉得疑问。说那么都说他们是亲戚关系了,又是发小又曾经对刘邦有救命之恩,而刘邦又确实没有年老糊涂,那为什么还要想办法干掉樊哙呢?

实际上樊哙该死就该死在这一点上,正是因为樊哙的特殊身份才使得刘邦一定要想办法把这个樊哙干掉,就如同上文为了佐证刘邦晚年没有糊涂的这个例子,汉高祖刘邦在晚年对长子刘盈这家伙的耐心是一点一点的被耗光了,他对这个嫡长子非常非常的失望...不止一次动过想要把这个废物给废掉的念头,但是由于吕后背后与沛县功臣集团的利益牵扯过多,几次废太子的念头都被吕后想方设法的给解决掉了。

刘邦晚年敏锐的感受到了,整个朝堂日益受到吕氏一族的控制,对此他试图扶持以戚夫人为首的新势力来保持平衡,同时又由于其夫人所生的儿子刘如意非常像刘邦。

汉高祖刘邦很喜欢这个小孩子,不止一次动过把这个儿子立为太子的念头...但是刘邦在整个朝堂和吕后干预下,无法将已经羽翼丰满的太子一党进行铲除,那么退而求其次,寄希望于整个朝堂里的力量来与吕后背后势力保持一个平衡,尽可能保持赵王如意日后不能被吕后害死,正是在这种理论基础上,对于像樊哙这样和吕家关系密切的元勋故旧以及朝廷重臣,刘邦才会动了杀心。


无笔


刘邦这个人一生经历了太多的事情,所以他做的很多决定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晚年临终之时下令杀掉樊哙也是权衡利弊多时的决定。



樊哙这个人对于刘邦争夺天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初刘邦从沛县起兵的时候,樊哙出生入死的陪伴于刘邦左右。在砀东与司马橺对战时斩首15人。与章邯部队作战时,率先登城,并且斩首23人。之后大大小小数十次次战役,樊哙都是身先士卒,为刘邦立下了赫赫战功。

樊哙一生对刘邦作用最大的一次就是鸿门宴。当时项羽想要在宴会之上杀掉刘邦,是樊哙不顾个人安危闯入项羽军帐,解了刘邦的危机,让刘邦有机会逃走。




等到刘邦称帝后,各大异姓诸侯王反叛不断。樊哙作为刘邦的心腹成为了征讨叛军的骨干将领,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也做到了左丞相的职位。

樊哙地位提升之后,新的问题随之而来。众所周知樊哙娶了吕雉的妹妹吕媭,而且两人感情还不错,所以樊哙自然和吕雉站到了同一战线。

刘邦晚年对臣子的疑心加重,加上刘邦也知道吕雉是一个野心极大的女人,一旦自己去世,很可能会独掌朝纲,甚至会杀掉自己喜爱的戚夫人和她的儿子刘如意。为此刘邦日夜不宁,甚至想废黜吕雉所生的太子刘盈。但因为吕雉在朝中的势力庞大,暂时没有办法废黜。



既然没有办法废黜吕雉的儿子,那就先打击吕雉的势力。而这其中樊哙作为吕雉最忠心的支持者,必然在刘邦的打击行列。

公元195年,刘邦平定英布叛乱归来,又听说了自己的好友燕王卢绾叛变。但因为伤重无法前往,所以派遣了樊哙以相国身份镇压卢绾。

樊哙前脚走,后脚就有人说樊哙和吕雉串通好了谋反。种种的迹象表明,即便是樊哙不谋反,他也会跟随吕雉祸乱朝纲。最终刘邦下令让陈平把周勃藏在车中,去向樊哙宣读圣旨。趁宣读圣旨的时候周勃突然出现拿下樊哙并处死。



陈平领命带着周勃前去。但是陈平又想到了樊哙也算是皇亲国戚,现在刘邦正在气头上,如果反悔了自己又该怎么办。就算是刘邦不反悔,现在刘邦的病情严重,朝不保夕。如果刘邦突然死了,而自己又把樊哙杀了,那岂不是得罪了权势熏天的吕雉。

思来想去,陈平这个千古人精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将樊哙绑了,送给刘邦。让刘邦自己决定是杀是留。就在陈平带着樊哙会京复命的时候,果然刘邦去世了。这下可把陈平愁坏了,如果有人在吕雉面前说自己坏话,估计自己后半辈子也就完了。



最终陈平策马加鞭赶往长安,装作狼狈的样子回到京城后,趴在刘邦的灵前哭诉说;“您给了我圣旨,让我在军营前面就地斩杀樊哙。”吕雉等人听到后,赶紧问陈平樊哙如何了。陈平说;“我不敢随意处决大臣,我把他带了回来,交给您处置。”

短短两句话把自己摘的一干二净,而且还向吕雉表达了自己的功劳。吕雉听说樊哙没死,也释放了樊哙。陈平这个人精也因此得到了吕雉的信任和重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