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老师,究竟应该怎样看待教学和科研?

Widerl


我看到前面有很多老师提到说两者要兼顾,缺一不可。其实也对,尤其是对于刚进入高校教师队伍的人而言,的确要花很大的力气兼顾两者,这样在高校才能有一席之地。

在高校里,每年都会举办教师技能大赛(对应的是省里面的比赛)来促进新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也会有数不完的不同等级的课题可以申报,从校级一直到省部级课题。学校希望一个教师出彩,就是希望教师能够在省部级国家级的比赛理念替学校争光,也希望教师能够申请下来越高等级的课题越好!这些方面的成绩都将在你的考核、职称晋升里面体现的淋漓尽致!

幸运的是,其实教学和科研在某种程度上是互通的,并且是相互促进的。尤其是在课改教改的课题研究上。

但是如果非要有所侧重的话,我建议你去看看学校里面的职称晋升的文件,里面对哪方面的要求比较重视,你就有侧重点得去发展,毕竟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最后记住一点:不管是教学还是科研,你得有名堂出来,得有自己的特色和想法!这样才能在高校里面有一席之地!



高校教育小P


对于我来说,做好教学和科研是一个大学教师成长的必经环节,缺一不可。

第一,做好教学工作是年轻教师起跑的关键。作为新教师的我们,带着满腔热血,丰富的知识,但是授课能力是有限的。这个阶段,我们通过与有丰富经验的骨干教师学习,参加示范课,网络搜索,图书馆查看,去寻找他们的教学经验与观点,并通过不断的课堂实践,提高自己的授课能力。

第二,要想真正的成长就需要科研的支撑。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曾指出,“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等到我们成长到一定阶段之后,不能满足于一直模仿与学习他人的观点和经验。此时的我们,要想受到更多学生和同行的认可,我们就需要对自己教学内容有深入的思考,对所授知识有了更深入的把握,可以把最前沿的知识教授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才会引起学生更大的兴趣与崇拜。通过申请项目,发表论文做好科研,不断的总结思考,这时候的你,才能更好成长一名骨干教师。

总之,二者是相互支撑的。教学是科研的动力,如果缺乏对教学的关注,缺乏与学生的交流,你可能会提高科研水平的机会,你也不会体会到科研给教学带来的乐趣。但是一个始终只关注于教学,却缺乏思考的教师,也注定没办法影响到更多的人。


小夕老师话成长


大学老师究竟应该怎样看待教学和科研,应该说教学科研都重要,在哪方面取得成绩都是贡,但做为学校,教学应该更受到重视。提出这样的问题无非是教员在晋升技术职务时遇到了只重成果重论文而轻教学轻日学工作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学校医院和其他事业单位是普遍存在的,之所以普遍在,和学校及单位关系不大,主要还是人事部门相关政策造成的,相关政策规定的条条框框已经不符合当下实际,相关管理部门应及时调整。


用户愚叟


我认为,大学教师和中小学教师的区别就在于教学和科研应当并重。

作为一名称职的大学教师,当然首先是要做好教学工作,因为教学是一名教师的“看家本领”,教学搞不好,就等于空中楼阁,所以就应该在“备课”上多下功夫,还要掌握授课的技巧;

其次,作为一名称职的教师,必须要做科研,科研不仅反映一名教师的学术水平,也反映了一个高校的知名度,设想一下,在当前的环境下,你作为一名大学老师,如果没有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还有你的立足之地吗?

另外,教学和科研并不是对立的,有些人片面的认为,搞科研花费的时间过多,就会影响教学的质量,这句话表面上听起来有一定的道理,实际上并非如此,教学和科研本质上是相互促进的。一般来说,教学做好了,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需要通过科研解决的某些未知的问题或机制与机理,通过科研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对教学内容的认知或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作为教学内容的素材,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


穿越时空34483848


传统印象中认为,大学教师既是发表学术专著的学者,又是专业知识的传播者。提到教学与科研,我们想当然成那是大学教师的必修课,因为它们都是评价一个教师能力的必要条件,二者似乎并无矛盾。然而随着高校评审体制的改革和一些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的下降,特别是一些貌似公平竞争的评定职称与奖励制度使得我们的高校科研活动严重变形,应运而生的就是学术腐败,为世人诟病。二者之间的关系不免引起人们的重新审视,那么教学与科研之间究竟是个什么关系?当前的高校科研陷入了怎样的误区?对于走上高校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而言,很值得去探讨一下。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科研、为社会服务作为大学的三大职能已经得到公认。但是,不同的大学,由于 科研的类型和范围不同,以及动机的差异,对教学所产生的作用亦迥然不同,有的科研活动对教学有明显的促 进作用,有的则微不足道,有的甚至产生消极的影响。

大学目前盛行的科研,根据其动机的不同,可分四种情形。首先是一种“形式上的科研”。应该说,科研本身是一种思维创造活动,它的成果可以以文章、产品等形式体现,但并不意味着写文章就等于搞科研,观念上的错误导致现实中把不同质量的文章数量当作衡量科研水平的尺度。大学教师们为了证明科研能力或职称评定需要,盲目地编写文章,千方百计地寻找机会发表。一时间,学术刊物和书籍泛滥到令人吃惊的程度,可悲的是就有许多刊物就靠这种来源在生存。其次是一种“理论化的科研”。如果说科研工作取得一点进 展,也大多停留在理论假设阶段,有80%以上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科学性尚待证明,如何纳入教 学?尤其是面对经费短缺、设备陈旧、信息闭塞的普通院校,用纸上谈兵的科研去促进教学更是不免有些荒诞 。第三是一种“效益的科研”。当今的高校已非“象牙塔”的纯净之地,受经济动机的驱使,很多教师投身于能给他们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研究之中, 只要能有效益,他们无须考虑与谁合作,合作怎样的项目。客观上可能带给企业以活力,为社会提供了服务,然而,这种科研能在多大程度上促进教学是难以确定的。如果说这种研究活动鉴于它不同于形式上和理论化的 “科研”,对教学会有一点影响的话,那也是极少的。第四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科研。但是具体牵涉到与教学的关系,我想也不应并列地看待,不同的院校不同的学科,教学与科研的能力很难在一个人身上集中体现,应该因人而异。


亦木彦龙


我认为作为一名大学老师教学和科研应该做到两不误。

怎么说呢,老师当然是相对于学生而言的,如果你不教学,老师这个头衔就形同虚设了。

仔细想想,其实大学老师在科研的同时给学生上课大有裨益。

老师可以和自己的学生分享自己在科研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让学生明白每一个新研究成果的发布,背后是经历了怎样的艰辛的历程,是多人的血汗才换来的荣耀。

同时,大学老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鼓励自己的学生将来能从事于国家的科研事业,耐得住寂寞、枯燥。

况且,现在国家鼓励教授给学生们上课,因为你们对某个专业领域有更深的研究和认识,这样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视野和见识。

但是,对于大学老师而言,还是应该稍微在科研方面多分配一些精力和时间。

因为不同于初高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足,老师的主要任务是给学生传输已有的知识,让他们将来能站在更好、更高的平台上继续学习深造。

相反大学生也基本上都是成年人,基本上已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大学老师应该更注重学生发现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而科研和教学的根本区别就是在于此。

大学老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决定了一个大学的整体实力。

总结来说,大学老师的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有矛盾的地方,后者对于大学老师更重要,但也别耽误了教学。


该用户想不起来网名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本人认为教学和科研能力,都不可少,相辅相成。

通过平时教学和辅导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可以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

搞科研当然可以把科研成果展现到课堂当中,增加学生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能力

当然,搞科研和教学,都是高校教师提高职称的必备条件,职称高了收入也就高了。


东谈教育


科研是教学的“源头活水”,如果没有科研做支撑,大学课堂教学就会失去“灵魂”。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曾指出,“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具有较高科研水平的教师,必然对教学内容思考的更为深刻透彻,对知识的把握更为准确,教学更易做到“深入浅出”,有助于学生的学习与理解。而且,对科研的关注使教师能够及时将最前沿的学术成果不断充实到自己的课堂中,弥补了原有课程知识与最新研究之间的“断层”,这将极大的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不局限于教学内容,在大学课堂中,学者型教师对于学生影响更多的是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严谨的科研态度和刻苦的学习精神。

  教学是科研的“隐形动力”,如果缺乏对教学的关注,教师可能会失去提高科研水平的机会。很多教师觉得,上课、备课、批改学生作业,会占据做科研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太多,对科研发展“有害无利”。其实不然,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就得有一桶水,高质量的教学将会有效推动教师的科研工作。教师要上好课,绝不能局限于课程知识之内,必须要有渊博的知识,宽阔的眼界,这将有助于拓宽科研工作的思路和领域。在精心备课过程中,教师需阅读大量与课程相关的研究材料,这将促使教师对专业问题的深入思考。此外,教师绝不要忽视课堂中师生相互启发的作用,也许在与学生的讨论过程中,教师会获得新的科研灵感。所以,教学可以成为科研的强大动力。

 大学既不能“浮于”教学而忽略科研,也不能“沉于”科研而抛弃教学,更不能在面临双重压力时一味的抱怨迷茫,而应树立信心,充分认识教学与科研的内在联系,并将这种“联系”真正落实于日常教学研究工作中,做一名研究型教师。


哈尔滨新区教师宋哥


喜欢什么,就用心去做什么。



职业世界


教学是从人文角度出发,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除了教会知识还要交会做人。这样涉及到的是教师的综合能力,也就是知识的广度。而科研是从专业角度出发,完全是专业技术流,不用考虑哲学,思想等因素,考察老师的专业程度,要求的是知识的精度,两者之间知识有重合部分,但是出发点和目的是不一样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