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憶江南》:人人難以割捨的江南情結


白居易《憶江南》:人人難以割捨的江南情結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遊!

江南憶,其次憶吳宮;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復相逢!

《憶江南》本是一個詞牌。《樂府雜錄》記載,此詞牌又名《謝秋娘》。謝秋娘是唐朝李德裕的寵姬,美麗且能歌善舞,二人感情深厚,共同在江南生活了一段美好的時光。後謝秋娘亡故,李德裕作詞悼念,遂命名此詞牌為《謝秋娘》,又名《望江南》、《夢江南》、《憶江南》等。白居易選擇這個詞牌,表達其對江南的深厚的眷戀。

白居易的三首《憶江南》是描寫江南,尤其是描寫蘇杭二州的最經典也是最美好的詩句,從古至今為人們所津津樂道,更是對“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最好的註釋。今天,通過對三首《憶江南》的賞析,來深入分析為何人們對於江南會有難以割捨的情結。

白居易《憶江南》:人人難以割捨的江南情結

一、道不盡的江南好

三首《憶江南》是白居易在晚年67歲所寫,此時他已經不在蘇杭二州任職,身居洛陽。白居易於長慶二年至長慶四年為杭州刺史,之後為蘇州刺史,但因眼疾回到洛陽。可以說這三首詞是白居易的追憶江南之作。這三首詩歌從不同角度描寫江南之美。

1.旖旎風光醉人心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無疑是描寫江南中經典語句。江南風景如畫,詩人選取最具典型性的景物來描寫。春花如火焰,綠水如藍草,如火春花配以絢爛日出的背景則更顯其色彩鮮明豔麗,奪目明亮。春花與綠水,相映成趣,描繪出江南一派明媚盎然的風光。

如果說第一首詩,詩人選取的是江南的掠影,體現江南整體上明媚豔麗的風格。那麼第二首則擷取杭州具有典型性的風光進行描摹。杭州美景不勝枚舉,但詩人只挑選兩處進行描摹,選材不落窠臼,描繪出杭州別緻風韻。

“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詩人描寫了靈隱寺尋桂子,以及錢塘江漲潮兩個意境截然不同的景色。體現杭州既有江南之寧靜柔美,亦有壯闊之雄風。一靜一動,盡顯不同韻致。

《南部新書》載:“杭州靈隱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種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墮,寺僧亦嘗拾得。”月桂香氣甜美細膩,此時不僅有視覺描摹,亦有嗅覺描摹。

錢塘江漲潮,白浪滔天,瞬息萬變,驚心動魄,這是動景。詩人選景超出以往描摹江南的景色,選擇壯闊之景,展現杭州不一樣的壯美。

白居易《憶江南》:人人難以割捨的江南情結

2.溫婉柔美俏佳人

“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則是在蘇州難忘的場景。詩人一面品嚐美酒,一面欣賞美女起舞。中唐時代,不少名酒以“春”字命名,如“富水春”、“若下春”之類,“春竹葉”的命名即如此。“娃”,美女。江浙一帶自古出美女。對於吳宮的想象,似乎又讓我們追溯到美女西施,引發讀者聯想。“醉芙蓉”,畫面感極強,如花的美人面色嬌羞,如喝醉酒似的紅潤動人。

3.為政清明與民樂

《憶江南》不僅僅是憶景憶人,最為重要的是為政蘇杭時期是白居易為官最為得意的時期。白居易曾被貶江州(江西九江),這是其為官中的低谷,此時寫下著名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見《琵琶行》)。而後白居易得以執政杭州,剛從政治低谷走出的他為政盡心盡力。

為政杭州時期,白居易治水有方,對於西湖的治理,功不可沒,留下了著名的白堤;後來他又擔任蘇州刺史,對“七里山塘”的治理,百姓們亦有口皆碑。

白居易結束杭州任職,百姓備水酒宴席,夾道相送,白居易感動不已。留意下《別州民》:“耆老遮歸路,壺漿滿別筵。甘棠無一樹,那得淚潸然。稅重多貧戶,農飢足旱田。唯留一湖水,與汝救凶年。”

回憶這些,是作者最大的慰藉。三首《憶江南》,字面雖然寫的是景,但亦讓我們看到白居易為政江南,特別是在治理杭州時的滿意與自豪。體現了白居易為官為民的最大價值。

白居易《憶江南》:人人難以割捨的江南情結

二、江南的歷史淵源

當今,現代學者一般將“江南”確定為江蘇、浙江、上海,這成為當今時代的“江南”概念。

追溯歷史淵源,江南的繁盛發展可以從西晉開始。從西晉結束,東晉在南京建立政權。之後宋、齊、梁、陳依次更迭。

而到了唐末,相當一大部分士大夫流落到江南。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則是江南地區面積最廣、經濟實力較為強盛的“十國”之一。

在北宋靖康之變後,南宋定都臨安,全國的經濟政治重心發生轉移。據史書記載:“國家根本,仰給東南”。江南已完全擁有與北方抗衡的實力。

白居易《憶江南》:人人難以割捨的江南情結

三、江南情結背後的文化內涵

1.儒雅中的文化底蘊

江南自古人才輩出這與江南自古富庶分不開,富庶的物質基礎激發了精神層面的發展。又因其遠離中原政治中心,湧現了一批文人雅士。馬令的《馬氏南唐書·卷十三》則有這樣的記載:

“儒者之盛,見於載籍,燦然可觀。如韓熙載之不羈、江文蔚之高才、徐鍇之典贍、高越之華藻、潘佑之清逸,皆能擅價於一時,而徐鉉、湯悅、張洎之徒又足以爭名於天下。”

由於遠離中原政治中心,江南地區思想相對自由,使得江南文化具有了這種生命快樂和感性釋放的審美特性。江南的思想自由是與同在南方的其他的地區所不同的。這也是江南文化與巴蜀文化、湖湘文化,嶺南文化不同的地方。

2.審美中的精緻細膩

吳越文化是江南文化的源頭,自古崇尚文化教育。其中最重要的表現是藏書之多,

如:我國現存最古老的私人藏書樓,位於浙江寧波的範欽所建的天一閣,揚州行宮裡的文匯閣,杭州西湖孤山南面文瀾閣江蘇鎮江金山寺文宗閣。

江南文化中的重視文化教育是其審美氣質的基礎。與全國其他地域不同,江南文化中的審美態度趨於精細,這種審美不僅流露在詩詞歌賦書法雕刻之中,也存在於各種建築與飲食文化當中。

最為典型的要屬蘇州的園林文化,它是典型的江南文化的審美在建築上的表現。以蘇州園林和江南古鎮為代表的建築,建築中盡顯山水寫意,有無相生。這些雕樑畫棟的建築無不彰顯江南文化的審美詩意。在飲食上江南文化則體現在江浙菜系上。以刀工和意境見長的江浙菜,文思豆腐,松鼠桂魚等,無不盡顯精緻細膩之美。

白居易《憶江南》:人人難以割捨的江南情結

3.富庶中的民生幸福

地理位置的優越,使得位於長三角地區的江南地區佔盡天時地利。同時自古以來的重視興修水利則為百姓的民生貢獻了極大的力量。這使得本為魚米之鄉的江南更加富庶。時至今日,江浙滬一帶依舊是全國的經濟繁盛之地。

在饑荒頻仍的古代,江浙地區獲得了比其他地區在物質上更富足的優越條件,居民的幸福指數較高。南宋《夢粱錄》中描寫杭州城的熱鬧與繁盛:“杭城乃四方輻輳之地,其餘坊巷橋道,院落縱橫,城內外數十萬戶口,莫如其數,處處各有茶坊、酒肆、麵店。”

2019年新華社公佈的全國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江浙一帶佔據五個名額。分別是:杭州、寧波、溫州、台州、徐州。而杭州則是連續13年被評為最具幸福感城市。這種幸福感不僅僅因為富庶,也是綜上因素的集合。

白居易《憶江南》:人人難以割捨的江南情結

寫在最後

江南文化的魅力不僅在於其山水清秀,百姓安居樂業。更在於背後的人文情懷與精神自由。江南情懷在自古以來無數文人的筆下,讓無數讀者歆羨不已,而江南也成為令無數人神往的安居之所。“何日更重遊”就讓我們用白居易在《憶江南》的詩句來結束這篇文章吧!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