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微言》十八——古越闲闲居

《庄公二十八年》

这一年是公元前六百六十六年,列位记下了,因为在“春秋”的历史中,晋国发生了一件很特别典型的事,故事曲折离奇、颇具传奇色彩,现今收录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晋公子重耳十九年流亡,回国执政,励精图治,终成五霸之一,作为励志教育,有知识性、有趣味性,但我们要讨论的不是这个,希望从它的因果中理出一点头绪来作为借鉴,就是好事者闲谈,有个来龙去脉也是好的。

不是说晋献公听从谋臣士蒍的计策,害死群公子而权力稳固吗,好了,到此时传宗接代便是头等重要的事了,不料老婆不能生育,“无子”,赶快想办法,想办法没有错,但想得不上路,“蒸于齐姜。”,齐姜是他父亲武公的小老婆(古时叫妾)生一儿一女,女儿为秦穆夫人,儿子即大子申生,又在戎这个地方娶了姐妹俩,大的叫大戎狐姬,生重耳;小的叫小戎子,生夷吾,在攻伐一个叫骊戎的小国时,骊戎国君把二个女儿送给了他,大的叫骊姬,生奚齐;小的生卓子。晋献公这么五个小老婆各生一子,他们是:申生、重耳、夷吾、奚齐、卓子。献公非常宠爱骊姬,因此骊姬“欲立其子。”即奚齐,便内外联络,双管齐下,晋国一段曲折动人的故事便由此拉开帷幕,出场人物的关系先理清,这台戏文看着便有味道

《庄公二十九年》

儒家对事的错与对,善与恶的评判标准是从哪里来的?是强权政治的产物么?是天才人物的臆造么?统通不是,是通过社会实践而总结出的符合自然规律(天道)和社会规则(人道)的准则,儒家用“礼”这个字来包含它,是一个概念,也是一个思想体系,更是一个哲学命题,它所有的立足点统通是社会实践。先讲传文的二件事,再把这个题目展开来谈一谈。

“二十九年春,新作延厩,书,不时也。”这里:“春”、“新作”、“书,不时”,表达了作者代表儒家思想对此事的不满:春季时,水草肥美,马儿俱出圈游牧了,故新作马厩毫无疑问的不是时候。“冬十二月,城诸及防,书,时也。”冬藏时节,颗粒归仓,民闲而用之,故“书,时也。”

这二件事,一是“书,不时也。”一是“书,时也 ”。“不时”与“时”事情本身的条理俱在,无须多说;二是俱“书”什么目的?前人殷殷也,告后人也,有毛头小伙闻而曰:” 丈丈骨董之谈,今马儿也未曾见着,何论马厩事?“呵呵,小儿未知“道”也,读古人文,须透过事见理去,便觉着古人的话俱是真理。

下面,展开来讲一讲:二个话题,天理人理,先讲天理(自然之道),现今之人,违反自然规律顾前不顾后之事有吧!不用举例,身边比比皆是,早先共和国新造,一张白纸,为宏伟蓝图计,大肆采伐森林,后果是沙漠化扩大,也还说得过去,因为是为巩固政权乃是无法之法。今者,明明知道为害当代,贻祸子孙,只为蝇头小利,不管不顾,污染之严重,就是江南水乡丰美之地,断虾绝蟹二十年已有之,今更是河水发黑发臭,而吾乡亲也,还在这祖宗子孙地大搞建设,过着“幸福”生活,违背自然之道,遭天(道)之谴是必然的,这样的情事,就思想体系的层面来说,就是“非礼”,这就是我们说的礼的本质意义的不变性。

上面说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天道),接着讲人与人的关系(人道),进而说明礼的本质意义的不变性和形态的可变性:为有一个感观认识,从现在时说起:人吃人的现象有吧(人吃人不作形容词用,昨天电视报道叙利亚非政府人员便吃人),为掌社会公权雇凶杀人有吧(为当上农村村长而为,是政控與论报道的)。其他若乱伦,弃老抛婴有吧。(小子文呆一个,此等事例是打杀也说不出口的)。这样的情事今天还有零星出现,可见“礼“初制时的社会现状,贤明君主用法律条文规范它,儒家圣贤用思想引导它,儒家全部的哲学意义在于它的致治致用,在《论语》中,学生问孔子如何决嶽,圣人的回答是:“必也使天下无讼。”这是儒学的全部精华所在,它对应的是天道人道的融洽程度,后生辈读书,须透过纸背再瞄上三瞄,想上三想,斯有得矣!

二0一三年元月初八

《春秋微言》十八——古越闲闲居

《衡山》照片来自头条,敬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