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賀英:鄉村振興要明確發展方向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業農村農民工作的總抓手,是新發展理念解決“三農”問題的最新理論。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核心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要把黨的組織領導貫穿於全過程,不斷完善黨領導“三農”工作的體制機制,形成共抓共管共治工作格局。將黨的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作為重中之重,列入黨委政府中長期發展規劃,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美好目標。


充分發揮農村黨組織的政治功能。把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要求落到實處、幹在實處,基層黨建是關鍵,依然需要優秀的駐村幹部到基層中去,發揮駐村第一書記示範帶頭作用,抓黨建、謀發展、促振興,探索黨建引領下鄉村振興發展模式,推進黨支部規範化建設。


培育培養新時代“三農”工作隊伍。大力開展職業教育,對嘎查村“兩委”班子成員、致富帶頭人分批分層次進行全員輪訓,提升服務水平和發揮示範帶動作用;要大力儲備鄉土人才,鼓勵和引導能工巧匠、合作社帶頭人、致富能手投身到鄉村振興戰略中;發揮青年黨員、返鄉創業人員、在校大學生的重要作用,以人才匯聚保障鄉村振興。以庫倫鎮團結村為例,2018年以來有24家機關、企事業和社會團體組織以及村內8家小微企業、合作社助力發展,形成了“黨建+脫貧+鄉村振興”內外力融合。


堅持產業融合發展是根本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關鍵。在“精準”上下功夫,做到支柱產業強,主導產業優,多元產業多極支撐的現代農業農村產業。


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注重村企、村社共建共促共發展,整合一切資源,切實解決發展集體經濟所需資金的問題。要推進專業化、合作化生產和經營,走規模化發展路子,推行“黨支部+合作社+企業+農戶”經營模式和“保底收入+按股分紅”分配模式,吸引農民以地入社、以牛羊等入股等,實現農民財產性收入,享受到產業融合發展收益。集體有了錢如何進行分配是重點,要建立健全利益分配機制。


探索混合所有制經濟。突破傳統思維的束縛,通過逆向思維“主動混合”“產業+資本”等全新的理念和機制,探索混合所有制創新發展的鳳凰涅槃之路。“一村一品”“一鎮一業”是鄉村振興的必然趨勢。目前,部分鄉鎮都有一些相對發展態勢好或前景好的企業,政府要通過資本運作方式與企業進行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合作,即發展壯大了民營企業,政府資本實現利潤分紅,更多的勞動力實現就業,更多貧困農牧民家庭享受紅利。成立混合所有制產業基金,以撬動社會資本共同發展、實現國資民資雙向“混合”發展,有效促進自身資本配置的可流動、可交易和持續優化,進而有助於實現增強國有資本活力、放大國有資本功能、促進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的目標。


多元產業融合發展。發展農村經濟不能千篇一律、人云亦云,要認清大勢,發揮優勢,制定長中短期產業發展目標和產業發展方向。就庫倫鎮團結村而言,劣勢是人多地少,且土地零散貧瘠,優勢是靠近城區,交通方便。在這種情況下發展農村經濟,要調整種植結構,搞精細化耕作,減少玉米的種植面積,擴大適合牛產業、羊產業飼料如甜高粱的種植,形成種養加一體化發展。要引導農民積極發展設施農業,種植返季蔬菜等設施農業,以輻射通遼市區、瀋陽、阜新經濟圈,實現農牧戶的增產增收。積極探索農業發展新業態,引導發展居家觀光農業、採摘農業和休閒體驗農業,形成鄉村旅遊產業鏈。


張賀英:鄉村振興要明確發展方向

堅持改革創新是動力源泉


實現鄉村振興必須靠改革,只要有利於農民增收致富、有利於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有利於鄉村振興就要大膽的試、大膽的闖,釋放改革活力,激發廣大農牧民的生產積極性。


深入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大土地流轉力度,實現農村資源變資產、集體資產變股權。


積極探索農業發展新模式,即要積極引導農民發展專業合作社,又要探索嘎查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新模式,針對村內優勢,註冊黨支部領導下的合作社,在為村民做好產前、產中、產後服務的同時,以更好地承接上級各類扶持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資金。


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積極搞好招商引資,發展農村工業,特別要注重發展農產品深加工業。充分利用部分嘎查村內一些閒置廠房、場地資源招商引資,發展工業企業,特別要注重引進如肉牛養殖、生豬養殖、榨油、澱粉、食品加工等農業深加工項目,把小品牌做成大市場,延長農產品產業鏈。在引導城市資本積極投入鄉村振興事業過程中,可以給企業和嘎查村一些優惠政策,比如給村集體稅收分成等。


堅持農民主體地位是關鍵


農民是鄉村振興的主體,也是鄉村振興成效的受益主體和價值主體,要尊重農民的首創精神,讓廣大農民主動融入,不當看客。


鄉風文明既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更是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舉措。要以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為載體,發揮群團組織、社會組織的作用,將“固定黨日”活動與“中華傳統節日”相結合,堅持逢節就有活動,積極開展“好婆婆”“好媳婦”“最美家庭”“最美少年”評選以及志願服務、慰問貧困家庭等活動,讓更多的農牧民群眾成為鄉風文明參與者、踐行者,讓中華傳統美德根植人民心中。要保護好農耕文明、遊牧文明,以及民族地區民俗、民風、民居等文化。以庫倫鎮三家子嘎查為例,要發揮安代微展廳和民俗博物館作用,讓廣大農民留住鄉愁、記住鄉愁。


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堅持德治法治相結合,走出一條符合實際的嘎查村善治之路。大力開展移風易俗,針對大操大辦、高額彩禮、酗酒賭博、好吃懶做等問題,常態化組織召開勵志脫貧故事會、懇談會,以典型為示範引領,用榜樣的力量營造鄰里和諧,村民大團結良好氛圍。


(作者單位:科爾沁藝術職業學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