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之後,“報復性反彈”會如約而至嗎?

疫情還沒過去,朋友圈各種“十大報復性反彈行業”之類的網文就已開始滿天飛。


報復性反彈真的可期嗎?


“破窗理論”的孤立性


在經濟學界,所謂的“破窗效應”流傳甚廣:


頑童打破面包店的櫥窗玻璃並逃之夭夭,麵包店老闆不得不花錢向玻璃店訂購一面新玻璃。如果麵包店的櫥窗永遠都不破,玻璃店就不會有生意,玻璃工就不會有收入,當然他也就不會有錢去別的商家消費……怎麼樣,一個熊孩子的破壞行為,竟然在不斷擴大就業和持續提供各行各業的人有收入,頑童反而搖身一變成功臣。想想,好像也挺有道理的,對吧?


但問題永遠不是孤立存在的。


美國經濟學家亨利·黑茲利特提供了另一種思路:麵包店老闆不得已換了新玻璃,他原計劃去服裝店為自己訂做一套體面西裝的想法,可能就因為沒有更多餘錢或不想再花這筆錢而取消了。也就是說,玻璃店增加的這樁生意,不過是服裝店失去的。


“破窗效應”由此成為“破窗謬論”。


“需求壓抑”的魔幻性


2020年突襲而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乃至對全世界都是一場災禍。就在中國抗疫勝利曙光初現的時刻,人們翹首以盼經濟社會在疫情之後的“報復性反彈”,可謂眾望所歸。


很多人覺得,閉門待在家裡多日之後,一旦疫情解除,人們長期被壓抑的食慾、購物慾、娛樂欲、學習欲、聚會欲……都會噴薄而出,在餐館、商場、娛樂城、培訓機構、休閒會所等行業形成報復性消費高峰。


但這樣的期盼忽視了真正的現實:因為疫情,很多行業損失慘重,很多人收入大幅下滑。疫情期間確實壓抑了大量需求,但需求轉化成消費,必須有真金百銀作為基礎——工資減少的農民工,一定不捨得下館子了;生意受阻的外貿單位職員,一定會在商場消費時考慮錢包是否可以承受;小康之家預計疫情會使當年收入下滑,水果盤裡的車釐子或許也要換成普通水果了吧。


“需求壓抑”轉化為現實的消費行動,是需要有前提的:那就是平抑人們的損失,提升人們的預期,鼓起人們的信心。要做到這些,對於決策者和決策部門來說,可謂大有作為,也可謂壓力重重——可以做、應該做的實在是很多,但想要做好、做到政策行之有效真的太考驗決策者了。


凱恩斯的“挖坑”理論


在討論如何才能讓經濟社會報復性反彈成為可能之前,我們不妨先來說說一個不斷給世界挖坑的人,他就是著名的凱恩斯先生。


凱恩斯先生倡導的凱恩斯主義,對當代世界各國經濟政策影響深遠,他創設的“挖坑理論”有點創意十足。


凱恩斯的“坑”是這樣挖的:政府為了解決經濟衰退和失業問題困擾,可以把一箱子錢埋起來,然後放出風聲誰找到就歸誰,那些得到消息的私人企業會僱傭工人來挖坑,最後老闆終於找到那一箱子錢,而工人會在挖礦的過程中得到工作和薪水——老闆和工人都賺了,經濟藉此蓬勃發展起來。

凱恩斯主義認為,經濟衰退是因為需求減少了,所以需要創造需求,刺激需求。那麼怎麼創造呢?“挖坑理論”就是政府憑空創造出的需求,進而拉動經濟發展。但尋找那箱錢的過程中,並沒有真正創造財富,而是用無謂的勞動消耗這個世界的財富。

風靡一時的比特幣挖礦產業,其實質就是當代經濟活動中最神奇、最成功的“挖坑”行為——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凱恩斯的“坑”確確實實在美國等國在不斷地被挖:凱恩斯主義鼓勵通過發行貨幣,宏觀調控來刺激經濟。比如在經濟低迷的時候,多發行貨幣,通過商業銀行變成信貸,老百姓手裡有錢之後就會重新開始消費,意圖使經濟重新繁榮起來

凱恩斯的批評者則認為,就像在破窗理論中並沒有創造新的財富一樣,超發的貨幣也並沒有實際增加社會總的財富——一國GDP十倍百倍地增長,並不一定是如同數字本身一樣,值得令人歡欣鼓舞。


“報復性反彈”的前提


一條去年新修的寬闊大馬路,會因為經濟需要刺激而挖開重修嗎?


老百姓住得舒舒服服的房子,會因為經濟需要刺激而推倒重建嗎?


“挖坑”帶動經濟發展、刺激社會消費想起來很有吸引力,但現實中這樣做就是傻蛋。


就好比一位專家大言不慚說地震不可怕,因為那個地方很快就會重建,經濟會蓬勃地發展起來,這叫做不破不立云云——那他一定是“磚家”,誰會期盼地震的發生呢?如果地震後震區能迅速發展,不是因為地震本身,而是因為其他兄弟省市的大力援助,填平了地震所帶來的損失——那是隻有局部災禍再加上中國這樣幅員遼闊、全國一心的“大一統”國家才能實現的。


所謂的“報復性反彈”只能說是美好願望,它絕不會必然出現在一場災難之後,尤其是新冠肺炎這樣的全國、全世界的大疫情。


但如果政策真的可以彌補災禍所帶來的負面損失,真正的報復性反彈應該會接踵而至。


疫情發生後,政府出臺了很多惠民、惠企政策,從中央到地方都在努力幫企業減輕負擔,解決問題,渡過難關。但有家紡織企業老闆卻仍然憂心忡忡:疫情耽誤了一個多月,光財務成本就高達50多萬,銀行的降息優惠才降了5萬不到(10%已經不少了,銀行也要生存不是?);員工陸續到位,但後續訂單可能跟不上,全部工人到崗每月數百元的薪金支出也會難以為繼……


災禍的影響遠比想象的更深遠,因此平抑災禍的負面影響非常難。有關部門包火車、派汽車、出動直升飛機幫助企業接回外地務工人員,看起來很溫暖,很有話題性,但對於工人來說最重要的是省了路費錢,而不是享受了令人羨慕的超級待遇。


所以,必須來點實惠的,逢場作戲、雷聲大雨點小之類的還是免了吧。必須是以深入調研疫情影響為前提,實事求是,幫要幫到點子上,不要讓政府財政補貼了那些有門路但沒有實際損失的人。

設法讓農民工收入不降,想辦法穩住外貿訂單,幫助小康之家收入水平不下降等等——需要考慮,是不是真的能做到,究竟能做到幾分。


心理層面的損傷也需要重視:因為疫情影響,大家都普遍預測今年各行各業都難做,收入會下降,消費的衝動也就會相應減少,進而真真切切傳導到各行各業去。


破窗效應之所以成為謬論,是因為破掉的窗戶不可能由上帝免費幫忙修復。災禍之福如果能成為現實,那一定是因為幫扶政策深入人心,體貼入微——簡單拋灑4萬億、8萬億,恐怕並不是明智之舉,還可能挖下一個個大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