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潘縣:三駕馬車並馳行,脫貧攻堅結碩果

松宣

松潘縣川主寺鎮五間房村位於松潘縣北部,距松潘縣城25公里,全村轄2個組,現有農戶20戶、141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5戶、27人。五間房海拔3300米,是一個高半山小村藏寨,氣候寒冽、交通閉塞。

2014年,五間房村被識別為原川主寺鎮唯一的貧困村,讓五間房村脫貧成為擺在扶貧幹部和村組幹部面前的一道難題,然而,該村通過駕好“三駕馬車”擺脫了貧困,結出碩果。

第一駕馬車:統籌項目強基礎

松潘县:三驾马车并驰行,脱贫攻坚结硕果

“我們村之前沒有電視、沒有手機信號,通村斷道、土路泥濘、垃圾亂堆,隨意砍樹…簡直就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但是通過這幾年精準扶貧項目實施,我們再也不操心路上垮石頭這些了,家家戶戶網絡都通了,大學生放假回來還在網上賣蟲草貝母嘞。”五間房村支部書記尕讓鄧真說。

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五間房村投入520餘萬元用於整村基建建設,從道路硬化、飲水改造、廣播電視、網絡覆蓋、危房改造等脫貧攻堅對標建設,到停車場、籃球場、垃圾處理池、文化牆、活動房等鞏固提升項目應有盡有,村容村貌、居住環境得到極大改善。

第二駕馬車:優化產業保增收

松潘县:三驾马车并驰行,脱贫攻坚结硕果

扶貧重在扶產業,基礎設施完善了,那麼就要靠發展產業來增強群眾的“造血”能力。但是,當地老百姓歷年來靠種植傳統耐寒農作物胡豆、洋芋、青稞等單產農作物,產量低、效益低,只能滿足生活自給自足,加之野豬猖獗,糟蹋農作物,導致幾乎年年有種無收。老百姓無可奈何之餘對種植莊稼失去信心,沒有地理區位優勢、沒有足夠發展養殖業的草場資源、沒有科學養殖的理念和技術...近200畝土地棄耕荒蕪。

2017年,五間房村駐村第一書殷啟雄通過深入調研,確定了紫皮大蒜特色種植項目並爭取到資金20000餘元購買優質蒜種,同時密切聯動農技部門開展培訓指導,重樹農戶種植信心。近年來,在“五個一”幫扶力量的統籌支持下,五間房村紫皮大蒜特色種植項目穩步推進,不斷加強外銷宣傳、銷售路子不斷拓寬,基本保證40餘畝20000餘斤產量,年戶均增收2000餘元。

集體經濟發展是貧困村產業發展的持續動力,五間房村依託自身資源優勢,鼓勵群眾集資在川主寺成西鐵路站點附近以地換地40畝,計劃城西鐵路通車後發展第三產業,實現全村可持續發展。同時,將精準扶貧集體經濟發展資金48萬元投資國資公司,實現穩定分紅。

“要讓群眾經濟收入有新支撐,那就要尋找最科學、最符合實際發展的新路徑,就要有“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於是我們大力培養致富帶頭人,立足五間房村自然條件,把破壞莊稼的野豬變成脫貧致富的“金豬”。”五間房村駐村幹部方偉介紹。

當前,通過積極對接州、縣科技部門,爭取到科技部門項目扶持資金15萬元,用於村民仁青論周野豬養殖發展,目前基地共發展野豬67頭,2019年出欄10頭,已初見養殖成效,下一步計劃示範帶動2戶群眾開展規模化養殖。

第三駕馬車:感恩奮進煥新顏

松潘县:三驾马车并驰行,脱贫攻坚结硕果

“這幾年來,駐村幹部在田間地頭問虛寒,走村串戶謀發展,主動擔起發展生產指揮員、為民服務的勤務員、惠民政策的宣傳員、矛盾糾紛的調解員、農民夜校的輔導員、大蒜收成後的銷售員等角色,培養貧困群眾意識由“要我脫貧”轉變為“我要脫貧”增強貧困群眾感恩奮進思想。”川主寺鎮黨委書記蒙成鵬說道。

靠種植基本高山農作物生活的貧困戶澤汪建村,年收入不足1500元。國家實施脫貧攻堅政策以來,通過政策扶持及農民夜校種養培訓學習,澤汪建村現在種植紫皮大蒜5畝,在鎮務工及上山挖藥、挖貝母等,兩年多來他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去年還花費十餘萬元對自家住房進行了裝修。他身感黨恩,感謝國家、感恩黨讓自己走出貧困,步上了小康之路。

近年來,脫貧攻堅工作給五間房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成效,2017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前往該村考察脫貧攻堅工作。來自省、州各級領導幹部陸續前往該村實地考察調研,脫貧攻堅成效受到社會廣泛肯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