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泾镇一线战"疫"日记(0316)——昼与夜,我在线的24小时

新泾镇一线战

3月6日,一个普通周末。坐标——长宁·新泾,一场闭环接力正在进行。“防输入”战疫发令枪响,基层干部积极应战,将重点国家入境居民从长宁集中点转运到住宅小区并送到家门口,这就是他们10天来接受的特殊任务。

新泾镇一线战

3名机关干部组成青年突击队,每人一班、三天一轮,会同社区医生、民警24小时驻守集中点,担任联络员、协调人;33位居民区党组织书记带领200余名社区工作者持续坚守在小区,担当迎接者、守护者。

防护服下,难以认清脸庞、识别姓名,只看到白色衣服上用马克笔写着的“新泾”二字,请听听他们关于这些昼与夜的自我讲述吧!

新泾镇一线战

黑夜——我,不能掉线!

以前还真没这样熬过夜,夜里忙碌起来,我反而觉得时间很快。等待的过程最难熬,我几乎不能闭眼,关注手机,一刻都不能放松。觉得困了,就到地面来回踱步,随时保持清醒。

这个移动电源是我的宝贝,出门必带,保证24小时微信、电话时刻在线,任何一条消息都不能错过。我是党员,我,不能掉线!

新泾镇一线战

“爸妈,这两天工作量比之前大了,不过我的防护措施也升级了,单位想得很周到,你们放心!”这几天最怕接到父母的电话,害怕他们担心,当下我在做什么,可不敢让他们知道。

新泾镇一线战

只要上岗了,我尽量不去洗手间,因为穿戴防护装备很耗时间,万一有居民找不到“新泾镇”,那可不行。3月15日的夜晚,我总共接待了30位居民。有位日本小姑娘,让人印象深刻。因为人数多,得分批转送,她会说一点中文,就帮忙做翻译,最终使我们顺利交接。疫情面前,互帮互助是没有国界的。她的言行带来的感动,顿时驱散了我所有的疲惫。

新泾镇一线战新泾镇一线战
新泾镇一线战

记得有一天,我接到了间隔只有一小时的两个航班。凌晨3点,先下飞机的是日本居民,专车送回后,驾驶员、社区医生、民警就前往社区卫生中心换防护装备,车辆整体全面再消毒,整个过程要两个半小时。这期间,我就在集中点陪伴另一户日本旅游归来的上海家庭祖孙三人,其中的孙女4岁。我们一起站在四面通风的帐篷下,夜里尤为冷,小女孩嚷嚷着要回家。我就给她讲故事,逗她玩,耐心地安抚着,陪伴她们度过了这漫长的两个半小时。

今天轮到我值班,虽然从上一个班到现在,我几乎还没休息过。不过只要居民有需要,我随呼随到,谁让我是人民警察呢。交接、协调、护送……你们出了机场什么都别担心,回家的这一路有我。

你们维护居民安定,我来救死扶伤。第一时间交上请战书,只要前线需要,我随时应援。白天测温、病理检验做完,晚上继续奋战。今夜转送了13位居民,他们体温各方面情况一切正常,YEAH!

白昼——“24+2”,非一般的超长待机

经历了24小时的超负荷运转,我当天的工作才进入扫尾阶段。从集中点下班,还不是我工作的句点。早上7点,我与其他队员交接装备、上报汇总数据表需要2小时,这才是一天工作的完结。虽说有点累,但比起许许多多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这不算什么。

回家的路上,听着鸟鸣,闻着花香,觉得春天来了,疫情胜利的曙光也来了,这种愉悦的心情是以往从没有体会过的。

希望疫情不再有,温暖仍常在。

新泾镇一线战

白天——忙碌,然而工作需要我

小区的白天,复工后的上班族是无法看到的。比起往日外出买菜、上下班、接送孩子的熙熙攘攘,“流动的风景”即便在高峰时段也不多见。

可是居委会的办公室,这50多天来,始终是后方永不停歇的战场。我和同志们一起,经历了小区封闭大门、设立防疫门岗、口罩预约登记、出入证管理、返沪人员排摸这一场场“战役”。

我的工作日常,每天随疫情而变,无外乎围绕着这两个关键词——返沪人员和口罩。

我的微信好友,数量已经超过500,微信群也将破50,这阵子联系得最多的,无外乎是居民、物业、业委会、民警、社区医生和药房……

新泾镇一线战
新泾镇一线战

这厢接待居民解释着第四轮口罩登记的有关事项,那厢物业来电话告诉我一户美国居民即将回沪。我的神经始终高度紧张,因为每个白天要面对的人群和处理的事务以及解决的问题,已经超出了人们关于小巷总理和社区工作者的一切定义与猜想。

新泾镇一线战
新泾镇一线战

上一周,国外返沪居民的接待工作,为白昼的工作增添了新的忙碌。和社区医生、民警一起上门走访以及随时可能的小区大门口迎候等等,作为“闭环”的最后一站,我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结束白天的纷扰,我没有离开居委会,匆匆吃碗泡面,开启夜里新的战场。

新泾镇一线战

夜晚——此刻,我不敢睡得太沉

已经连续两天凌晨有航班抵达,我们接待了不少中外居民。其实,这段时间我们跟小区物业始终密切联系,哪些目前不在上海,哪些已经跟物业联系要回沪,随时跟踪居民的转机、起飞或延误情况,大致心里有数。

当天下午,我刚送完一户日本居民,就又收到通知,凌晨3点,还有一户意大利家庭即将到达。今晚值班,我在心里默默做好了工作预案。

23时,在办公室的木沙发上,我简单铺了床铺后躺下。合眼前,我用飞常准APP查了航班预计抵达时间,确认没有延误,就给自己定了闹钟,并不敢睡得太沉。

凌晨2点15分,闹铃声响,我准时起身。不一会儿就接到了转运专员的电话,他告诉我这户家庭已顺利抵达集中点,请我尽快前往小区大门口做好接待准备。

从集中点驾车到小区的时间大约20分钟,不过我仍不放心,等候时用高德地图APP查询了路程时间。

凌晨3点05分,一辆别克商务车停在了小区门口,瞄了眼车牌,正是微信工作群发布的“专车”。见到初次蒙面的外籍居民,我用事先准备好的英语口语问候,长途飞行后再经历4小时出机场和将近2小时的转运,将心比心,他们的疲劳程度不亚于我。

帮助他们卸下行李,一路送到家门口,告别前,我履行了职责——加微信、留电话、发提示卡片,关于居家隔离报体温、倒垃圾、送快递以及生活需求等关键事项,我用翻译软件里的意大利语再叮嘱了一遍。

独自走出寂静的楼道,回到居委会办公室。此时,墙上的钟指着凌晨4点。距离第二天8点半的上班时间,还有4个半小时,不回家了,但此时我也睡不着。

索性打扫战场,迎接新的明天吧!

天上的星星亮了,一颗挨着一颗,星光闪耀。

街边的路灯亮了,一盏接着一盏,灯火阑珊。

众多的社区干部,一天连着一天,初心坚定。

迎接八方居民平安回家——在集中点,大巴换乘专车,仅仅几十米的距离;小区大门口步行至居民家,只有一公里的长度。两点一线,看似容易的转运工作,饱含着新泾镇基层干部们敬业奉献和无私忘我的付出。

他们,用朴实无华的语言、默默无闻的实际行动,向回家的中外居民,展示着长宁·新泾的时代形象,展示着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