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來當“守門員”


疫情防控阻擊戰期間,黨組織號召黨員參加志願者服務活動,與保安師傅一起站在進出口當“守門員”,開展諮詢、登記、測體溫等服務。

我在恆興綠景小區當“守門員”有三次。第一次是在2月15日中午上崗,是當“守門員”較早的黨員之一。第二次在2月20日傍晚,同一小區居住的市發改委黨員同志熱情相邀,我又當“守門員”,與2019年掃黑除惡入戶宣傳一樣,由同一個單位的黨員“組團”共同完成“黨員回家”做公益的任務。第三次是在3月1日傍晚,我與市林業局黨員廖寶生同志一起。

當“守門員”也是收穫滿滿的。有時,我也以為保安師傅是很不負責任的,對進出者不把關;實際情況是有些人進出頻繁,對這些人起初幾次出入時是嚴格把關的,在對他們的基本情況熟悉後,才給予免檢放行。沒人進出時,我與保安師傅也聊聊天,增進彼此瞭解。當“守門員”,讓我更加熱愛勞動、尊重市民,平時,路上遇到鄰居只是打個招呼、匆匆而過,有些鄰居在我當“守門員”之際,乾脆站在旁邊等著,當沒有工作時就與我說說話,鄰里增進感情,關係更加和諧。

當“守門員”有點上癮後,我開始拓展領域。3月6日下午,我在龍巖行政服務中心前門當“守門員”。主要體會有:一是打招呼的詞語不一樣。我在小區當“守門員”時,對鄰居說的是“歡迎您回家!”而此時當“守門員”,我的問候是“歡迎您來上班!”二是服務群體不一。在小區當“守門員”,服務的群體是鄰居,保安師傅人頭熟,主要跟著“混”就行。行政服務中心的人流量大,即使是同事也有相當部分是陌生的,此時更要依靠保安師傅,當保安師傅忙不過來的時候,我就要根據著裝、臉龐、工作牌以及問訊等進行綜合判斷。

從“守門員”到“巡邏兵”,我實現提升。2月27日晚、3月2日晚,我在華蓮社區邱鷺鷺書記帶領下,與社區幹部一起上街巡邏。原以為她們是女的,我是男的,主力隊員肯定由我擔任,但巾幗不讓鬚眉,一旦發現有聚眾扎堆現象,她們就走上前去勸導。通過當“巡邏兵”和參加難題處置,我深深感受到社區幹部的工作量大,在面對不同素質的人群時,沒有執法權的社區幹部要憑著耐心、智慧和勇氣推動工作。社區幹部很辛苦,他們為維護社會穩定發揮重要作用。作為機關黨員不能高高在上,必須杜絕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通過積極參加在職黨員進社區活動做到察民情、知疾苦,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本職崗位上努力工作,爭取為社區和群眾多作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