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点名套路贷、金融服务费、个人信息泄露金融消费“套路”案例

央视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晚会延期播出,但并不意味着监管纵容侵犯消费者权益的主体和事件。消费者权益保护功在平时,依旧刻不容缓,社会各界关注度不减。


3月15日,金融观察团发现,中国人民银行官方微信连续发布了两篇《3·15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图片专题,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金融消费者介绍保护合法权益的“秘籍”,并介绍各种金融消费的“套路”案例。


央行点名套路贷、金融服务费、个人信息泄露金融消费“套路”案例


在第二篇《3·15金融消费权益保护②|常见金融消费“套路”案例集锦》中,央行以图片形式点名了八大类金融套路,金融观察团以文字简要总结:
第一,套你没商量的“套路贷”:假借民间借贷之名,非法侵害群众合法财产,社会危害性极大。央行提示,消费者借贷应选择有贷款资质的正规金融机构,避免上当受骗。若被侵权,拿起法律武器解决。


第二,存款≠理财:一些银行将存款与高息理财产品同时营销宣传,致使不少消费者混淆两者概念,不小心购买了风险更大的产品。央行提醒消费者,增强风险意识,对于高收益产品不能因一时贪念冒险投资,要考虑风险承受能力。


第三,被伤害的抗疫爱心

:疫情防控期间,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人们抗疫的心理,通过虚假收买口罩等防疫物资、编造虚假疫情信息以及虚假”献爱心“捐款等方式进行诈骗。


第四,被盗刷的信用卡:境外刷卡遇到信用卡盗刷,央行提醒消费者,提高风险意识,保存好卡片和个人信息,并及时与发卡行联系。


第五,被利用的互联网+:互联网迅速发展,非法分子借用互联网外衣推出无资质的高息线上理财APP行骗。央行提醒消费者,理性投资,不要被高收益诱惑,任何投资有风险,网上投资理财选择正规持牌金融机构网站。同时,对于”低投入高收益“的投资理财,无比时刻保持谨慎。
第六,未经消费者允许办理业务:X银行工作人员在未进行告知或征得客户同意的情况下为其办理业务,侵犯了金融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

第七,不合理的”金融服务费”:车主分期购车,被要求开通某金融服务,并缴纳数额不等的“金融服务费”。央行提醒,消费者发现不合理和非法收费,可以果断拒绝并向监管部门举报。


第八,被泄露的个人信息:在银行办理房贷后,常接到小贷公司或贷款电话?央行提示,是某些隐含工作人员未严格执行保护客户个人信息的规定,违规贩卖客户账户信息、征信记录,涉嫌违法犯罪,应当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以下是央行《3·15金融消费权益保护②|常见金融消费“套路”案例集锦》全文:


央行点名套路贷、金融服务费、个人信息泄露金融消费“套路”案例


央行点名套路贷、金融服务费、个人信息泄露金融消费“套路”案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