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還是通縮?危機時代的凱恩斯貨幣流動性反思

友情提示:這是一篇長文,如果你覺得有價值,歡迎參與評論、轉發與收藏。我是小歐,感謝關注!

通脹還是通縮?危機時代的凱恩斯貨幣流動性反思

到底是通脹還是通縮?

不要只嘗試片面去批判我們當下所經歷的困境,它並不是憑空出現的,更多得時候是我們自己親手埋下的種子,貨幣如此,金融如此,經濟也是如此!這個時代有太多的因果循環需要我們認真思考,而這些智慧最終會帶領我們找到方向!

今年的世界經濟形勢真得相當不樂觀,除了很多固有的爭議之外,最大的不確定性來自於很多突發事件的連續大範圍衝擊,無論是疫情帶來的影響還是石油價格戰的爆發,這種出乎意料之外的風險事件或許還會在今年頻頻出現,對此我們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

受高風險等級事件的深度影響,全球資本市場最近幾周時間內被極端負面情緒左右繼而瘋狂下挫,投資人不計成本和代價出售所有高風險資產以維護自身安全,這是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從未見過的情況,甚至就連著名傳奇投資人巴菲特都感嘆此中場景平生未見,由此可見世界經濟局勢的動盪和不安已經成為當下人們極度關注的中心爆點。

危機推動了人們認知思考,由於股市暴跌全球各大央行紛紛出手救市,大量的貨幣投放手段受到廣泛關注,可是看起來這劑強心劑似乎並沒有取得很好的成效,人們仍在恐慌性拋售。為什麼人們過去如此信賴的強力手段,如今卻陷入無效化的極端,這是我們需要在這場危機中真正需要搞清楚的問題!

貨幣流動性是一種活躍於市場且同時體現金融和產業的基本要素,寬泛意義上講,是貨幣流動性充當了全部經濟運作要素環節的紐帶作用。人們對於現代金融的信賴度如此之高,本質上是來源於對貨幣流動性下財富效應的強烈追逐,因而一旦貨幣手段陷入無效,那麼對於應對危機的打擊可能是非常致命的。

貨幣金融調節的有效性源自於凱恩斯主義對現代金融關係的理解,擴張式槓桿貨幣金融的投資關係作用於生產和需求之間的積極帶動,但是這裡面有一個問題凱恩斯主義始終無法給予解答,那麼就是一旦貨幣投入過度,或者產生強烈依賴性並走向負面極端的時候,整個世界經濟運作基本面將要面臨什麼?

貨幣和需求之間的關係,有兩個非常有現實意義的處境概念,一個叫做通貨膨脹,另外一個叫通貨緊縮。這兩個基礎概念我相信大家都理解是什麼意思,前者往往表現為貨幣冗餘過度導致的購買力下降,後者則體現為需求抑制下的貨幣緊缺物價下挫。這是經濟金融學上最難以分辯梳理的現象關係,因為人們很難透過量化貨幣投放來衡量均衡,宏觀和微觀之間存在著非常巨大的溝通成本和代價,因而還是迴歸到上述的問題:在一個極端的危機時代,我們的貨幣金融手段一旦陷入極端無效化,我們面臨得到底是一個通縮時代,還是一個通脹時代?


通脹還是通縮?危機時代的凱恩斯貨幣流動性反思

一、實辯時代特徵:通脹還是通縮?

這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宏觀經濟時代?為什麼這麼多貨幣流動性注入還是無法解決市場的恐慌?擠兌依然如期出現,甚至還在蔓延中加劇?質問於危機前如鯁在喉,人們開始疑惑於金融的有效性,甚至深入到我們運行機制的合理性上,是不是貨幣冗餘的通脹導致的流動性陷阱?又或者是通縮需求銳減下的貨幣價格抑制?

兩種觀點在現實面前都各自找到了理據,一時之間爭議不下!

通脹支持者廣泛認為,過去十幾年的市場經濟運行中,我們因為數次經濟危機的應對和災後復甦注入了太多的流動性,使金融氾濫現象廣泛存在,抑制了貨幣終端的功能效率。以美聯儲為首的世界各大央行們不餘遺力地推行積極擴張刺激,無論是在債務危機還是次貸危機的應對上都單一化得相信貨幣金融的刺激方式和效果,因而數輪前所未有有的QE之下,歐洲甚至走向了負利率的極端,可是這種極致的信賴到底換回來了什麼?只能是前所未有的通脹累加,貶值的購買力稀釋讓大環境上看起來不錯,可是通俗意義上講,我們已經無法對等需求下的價值,因而這絕對是一個有史以來最大的通脹經濟格局。

但通縮觀點似乎並不缺乏理據,在全球化廣泛共存的當下,我們所有的經濟運行基礎都要參考上位邏輯,包括了人類社會基礎生存需求、人口峰值、產出效率、能源格局、市場容量等等,這些東西才是統籌判斷全世界經濟運行生態是否可以持續發展的關鍵要素。過去我們從未如此重視高度上的要求,如今回頭一看很多的改變已經悄然降臨,上訴所有宏觀條件都發生了劇烈的邊界效應共振,換句話說我們經濟運行的基礎合理上限可能已經達到了整個環境的容載邊界,因而產生長期抑制和蛻變是未來相當非常合理的解釋,貨幣如此、金融如此、經濟也是如此,因而我們就不難判斷,格局上的通縮可能遠比我們想象得更加劇烈,我們可能已經陷入一個超載的全球經濟緊縮時代。

看起來這兩者確實都存在合理的闡釋,也有客觀現象的支撐,但如今的局面看起來遠遠沒有這麼簡單,複雜的環境要素甚至有可能已經不能用傳統經濟學常識來歸類,深度和廣度需要有更多的證據來支撐判斷。


通脹還是通縮?危機時代的凱恩斯貨幣流動性反思

二、數據之惑:內容滲透、統計成本以及分析決策

過去我們都知道判斷通脹和通縮的依據是各國實時追蹤的CPI和PMI等價格指數模型,它歸類和統計了基礎貨幣運行過程中呈現的效果,為政策決策提供權威反饋依據。在傳統經濟學發展過程中,數據判斷佔據了很大的比例分量,因為人們關注於線性分析下數據的理性能夠帶來真實的經濟運行效果,可是事實真是如此嗎?儘管現代追蹤數據的手段無比發達,但我們或許真的誤解了其精準性。

遵循數據統籌量化來判斷宏觀經濟運行情況是幾乎所有現代國家治理體系都在做的事情,然而以此來判斷決策是否足夠高效,這在經濟學上仍然存在巨大的爭議,要知道現實經濟學的關係和脈絡遠遠沒有書面表達那麼具備可控性。伴隨著經濟內容的深度發展和框架的層次結構日益細化,經濟學中的“蝴蝶效應”似乎已經越來越明顯了,數據統計的背後疑惑也日漸產生,貨幣介入市場環節的過程中會產生非常多的人為影響,比如隱瞞、造假、重複消耗等等,這些弊端在內容滲透上阻礙了數據統計的權威性。因而我們儘管設計了各式細化的數據模型來囊括基礎要點,但或許這些數據的翅膀偏向才是變局逐步累加的誘因。

長週期的觀察是否可以糾偏數據的弊端?很多的經濟學者相信只有擁有足夠多的樣本作為豐富參考,我們就可以把這些偏向成本解決掉,從而達到真實呈現。然而由於體制和社會效應的關係,事實可能朝我們認知相反的方向發展,糾偏的可能不是數據,反而是那些弊病被強化。這樣一來,軌跡的偏離可能越來越超脫預期,以至於等我們發現我們的政策作用無效時已經滯後非常嚴重了。這就是印證統計方向上的缺點,數據並不等同於權威,那麼也就意味著傳統意義上的通縮通脹判斷理據存在巨大缺陷,這可能顛覆了傳統意義上的經濟學認知。

決策貨幣介入經濟的規模和質量長期依賴於數據模型,以至於貨幣濫用於實名於虛的效果越來越嚴重,體量上看氾濫金融已成現實,但實際上質量上看通縮現實又難以避免,金融貨幣的定位和價值被失衡完全扭曲掉了,因而走向了一種非常奇怪而尷尬的位置上——強依賴卻又無效化。

這是一個體量通脹而又質量通縮的時代,共存的邊界由於全球化經濟的包容性得以實現,而我們的傳統金融判斷並未能及時發現這種宏觀的變局要素,以至於錯過了本該糾偏的窗口(債務危機和次貸危機兩次都是糾正體量和質量扭轉的絕佳窗口),如今的路確實是越走越窄了。


通脹還是通縮?危機時代的凱恩斯貨幣流動性反思

三、危機來臨如何考驗金融體制運作

忽視質量變量帶來的疊加後果,還繼續強化傳統的體量注入,那麼貨幣流動性的陷阱就會越來越嚴重,直到危機爆發,這才是我們當前面臨困境的真相。

如今解讀危局最大的問題不僅在於過去形勢的判斷失誤,實際上還有我們被自己限制的應對手段。現代金融體系下我們已經難以擺脫長期依賴單一思維,似乎只有流動性強化一條路可以舒緩恐慌情緒,可這是一條看起來越走越窄的路,我們還要繼續嗎?

很多人其實還是不願意相信這是一次危機爆發的可能性,他們覺得從表面現象上看,不過是一次疫情和能源方向上的突發影響,可能會擴散至金融體系的穩定性,但不足以改變趨勢。但是這種看法忽略了全球格局下的聯動性已經貫穿到了每一個微觀層面,真正的牽一髮而動全身,人類命運共同體此時休慼與共不分你我,如果微觀惡化持續深入肌理,那麼此次的衝擊很可能遠比債務危機和次貸危機還要嚴重。

這不是危言聳聽,也絕非紙上得來,審視周遭環境如今的尷尬境遇,你就會明晰事情並不是人們預期得那麼好控制,起碼我們在世界各國應對方面看到得不是積極有效,反而是拖延和忽視,這非常糟糕!

疫情突發考驗全球各國的衛生醫療機制和公共基礎運行狀態,這個內容方面已經人們忽略許久,人們總是過多得在意財富,而忽略了健康,如今一次全球傳染疾病就形成如此巨大的衝擊,這不得不說是人類面臨得一次艱難考驗,內容審視不僅僅在於我們在這次危機中能夠看到什麼,而在於未來我們能否重視和解決。衛生醫療機制和公共基礎配套投入是幾乎沒有效益產生的,但它又關乎人類生存最深刻的基礎需求,甚至在當下和未來這種需求的質量只會越來越高。但是這種高質量需求沒有財富效應,市場調節和貨幣金融無法滲透作用到此處,因此我們也就發現了冗餘貨幣到底是不是能夠全面覆蓋人類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所有環節了,換句話說放了這多的水,未必就能在現有機制下灌溉到所有有價值的花苗,“通脹”弊端暴露無遺!

而石油價格爭端的危機則看起來恰好相反,正如上述理由,我們人類社會的總需求確實在體量上已經到達一個瓶頸了,這現實來源於人口承載的極限,如果在這個宏觀定位下去看待能源需求的縮減似乎也已經成為一種定局,儘管還有外延和轉化價值的實踐意義,但過去OPEC組織早就明瞭了這種未來趨勢,因此才會有將石油產能縮減釋放以維持價格平衡的動作,但這種抑制效果受地緣因素影響非常的不穩定,中東這個石油天然儲地自古以來就爭端不斷,襲擾之下才會有了今天這次契機下的誘因。無論是人為利益也好,經濟考量也罷,如今動盪的石油價格因為緊縮需求環境下的價格扭曲起爆了,這是經濟不安的體現,也是通縮現象的縮影。

你們可以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一切都是符合事實的,而這些事實印證了危機的本質,它來源於通脹和通縮共存金融的雙層爆點——一切問題皆在金融價值於傳統體制弊端下的失衡。


通脹還是通縮?危機時代的凱恩斯貨幣流動性反思

四、凱恩斯的“均衡之道”:效率、節奏以及抑制

單獨貨幣流動性強化到底能不能解決危機?這個“獨木橋”看起來真得很尷尬,實際上凱恩斯主義並沒有原罪,確實是現代經濟金融體系的奠定者,只不過人們在運營的過程中把很多他所倡導的東西極端化了,沒有與時俱進的反思和反饋,經濟學是無法向前走的,換句話說流動性陷阱本質上是我們用錯了,用過度了,而不是這個事物的本質出現了問題。

世界各國央行決策層應該思考得不是另起爐灶,但很可能需要極大魄力去破局僵化使用貨幣槓桿的手段,不要執迷於槓桿的易用性,特別是在這個要求同時處理通脹和通縮危機的窗口期,歷史不會一而再再而三得給予機會,路走得越來越窄,真到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的重量是無辜的!

嘗試務實審視全球金融治理,保持凱恩斯主義的“均衡之道”,效率、節奏和抑制人為衝動下的貨幣槓桿使用,真正把貨幣流動性和資本有效性誘導到真正有緊缺需求的市場資源配置方向,我想這才是凱恩斯主義的現代闡釋。

從理解時代上來說,探討通脹或者通縮的爭議其實關鍵在於幫助我們找到了務實的方向,既然它們兩者同時存在,且都在蛻變為人類社會對於高質量發展的需求,那麼我們重視這種轉換並把高效的金融和實體產業對口即可。

過去的傳統體量使用需要節制,未來的質量要求需要高度,貨幣的流動性本質上並不只是財富和資本運作,優勢體現才是真正的價值。

全球經濟大變環境來臨,危機只是一個窗口作用點,它讓我們窺見了未來格局一點點身影。傳統通脹已成事實,未來通縮預期可見,如何在危機解決的當下真正把握住未來節奏才是關鍵,我們真的到了該深刻反思的時刻了,均衡很難卻是未來關鍵,誰能夠在動盪的環境顛覆中取得平衡點,誰就真正迎合了未來趨勢,這才是理解凱恩斯的正確思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