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女孩李麗麗:在貴州脫貧攻堅戰場追夢青春

“要不是現在腿腳不方便,我現在都到村上去了”,左腳骨裂,打上石膏的李麗麗坐在辦公桌旁說道。在李麗麗看來脫貧攻堅工作時間緊,任務重,只有深入群眾家中,才能切實解決他們的困難。

李麗麗,威寧縣石門鄉扶貧工作站的一名工作員,今年27歲的她出生於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大學就讀於貴州遵義職業技術學院,2016年畢業後,不顧家人的反對,毅然決定留在貴州,背井離鄉來到了距家1000多公里的貴州省20個極貧鄉鎮之一的石門鄉,開啟了她“不是一輩子,可也不是一陣子”的嶄新人生。

石門鄉地處雲貴兩省交界地帶,全鄉140.59平方公里,貧困程度深、貧困面廣,山高谷深,地廣人稀。5670戶21102人口星星點點散落在大山的褶皺裡,其中有2188戶9930人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當前脫貧攻堅工作中,著力補齊“兩不愁三保障”存在問題短板,打好脫貧攻堅最後殲滅戰,成為了每一個石門兒女的共同心願。

2020年3月4日這天,李麗麗結對幫扶的貧困戶生了小孩不久,答應今天要帶貧困戶去給小孩上戶口的她,在路上把腳摔傷了,可她卻堅持當天一定要把上戶口這事給辦了。“只有抓緊時間把戶口上了,才能及時把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給交上,補齊醫療保障短板”她強忍著疼痛,順利帶貧困戶把戶口上了。

在石門工作這三年多時間裡,李麗麗一共結對幫扶過32戶貧困戶。“一開始,習慣說普通話的她很難和老百姓交流,下隊過程中,時常要隨身帶個‘翻譯’”她的同事馮芬介紹到。

為了儘快融入到群眾中去,李麗麗隨時隨地抓住一切和當地群眾交流的機會,跟著他們學說當地方言以及常用的少數民族語言。經過長時間的努力,現在她完全可以與當地老百姓“零障礙”交流,不仔細聽,都聽不出來她是個外鄉人。

石門鄉團結村三組的張恩富,是村裡出了名的貧困戶,也是李麗麗2019年的結對幫扶對象。“第一次到他家,牆面黑巴巴的,屋都亂七八糟,腳都下不去”李麗麗介紹一戶讓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人家。脫貧先脫髒,除了想辦法增加張恩富家的收入外,徹底改變他家室內外衛生成了李麗麗給自己定下的一個小目標。於是,李麗麗每次到張恩富家走訪的第一件事就是給他做思想工作,讓他把家裡的環境衛生打掃乾淨。

“李幹部,是真心為了我好,她不嫌棄我髒,經常來看我,就像我的親人一樣,有時還和我一起掃地搽桌子,我不能對不起人家”張恩富說。心懷感恩的他,在李麗麗的鼓勵幫扶下,自己動手把原本黑黢黢的牆面粉刷了,把家裡收拾得乾乾淨淨。還利用政府給的12000元產業幫扶資金和相關幫扶項目買了2頭牛,養了26桶蜂,收入一點一點在增加,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

扶貧路上,幫助群眾申請危房改造項目,扶貧小額貸款,輔導留守兒童做作業、幫助老人打掃環境衛生,想方設法給無法外出的年輕人聯繫本地務工機會......成了李麗麗的工作常態,並得到群眾的一致稱讚。除此之外,她還主要負責全鄉扶貧項目方案的撰寫、項目檔案資料收集等工作,一直以來她始終嚴格要求自己,勤勉工作、默默奉獻。

“剛來到石門的時候,有很多的不習慣,聽不懂當地的語言,吃不慣當地的飯菜......”李麗麗口中一邊“抱怨”,卻又一邊認真的敲著鍵盤和筆者搭話“雖然腳受傷了,但手沒受傷,還能工作”自信樂觀的她宛如春日裡的暖陽,溫暖和激勵著身邊的人。

談及未來,李麗麗這樣說道“雖然從老家到石門有1000多公里路,一年只有春節才能回去,但我不後悔來到這裡,我想讓自己的青春紮根一次、成長一次、奉獻一次,用自己的一點付出,守護這方‘淨土’”。

如今,在石門,不知還有多少像李麗麗一樣的基層扶貧幹部,他們正在用自己實際行動讓短暫的青春不在年輕,正是因為她們的存在,一個個貧瘠山村在變,一個個貧瘠的靈魂也在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