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義赤水:把握“四個一體”構建壩區經濟“四大鏈條”

中國網

省委立足貴州實際提出以壩區產業結構調整為突破口,縱深推進農村產業革命,旨在用貴州最好的土地見最好、最高、最快的效益,實現農業產業規模更大、結構更優、品質更好、價值更高,推動傳統農業不斷向現代農業邁進。省委有要求,遵義市委有部署,赤水就有行動。我市堅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壩區發展,牢牢把握“八要素”,跳出壩區看壩區,立足全域抓壩區,突出壩區帶動、山區驅動、園區聯動,著力構建農業產業鏈、價值鏈、利益鏈、服務鏈“四大鏈條”,不斷推動農村產業高質量發展。

遵义赤水:把握“四个一体”构建坝区经济“四大链条”

赤水市寶源鄉觀田壩壩區發展的生態水產(陳俁/攝)

注重產業選擇

突出點面一體建強產業鏈

壩區發展,產業選擇是關鍵。選對產業,才能充分發揮壩區的示範作用,以點帶面推動山區產業結構調整,構建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赤水山高坡陡,土地零碎,屬於典型的峽谷山區,壩區十分珍貴,一些小塊的平地都是最寶貴的資源,在這種條件下,選準產業則十分重要、非常關鍵。

我市緊緊圍繞資源稟賦選產業,依託好山好水出好“山貨”的生態優勢,因地制宜在壩區發展花卉苗木、蔬菜等一批週期短、見效快、效益好的產業,大力推廣套種、間種、複種等“一年多季”“一田多收”“一業多效”模式,提高壩區綜合經濟效益和土地產出率。聚焦帶動致富定產業,緊盯全省十二大特色產業,精選帶動增收快、覆蓋範圍廣的適貧產業,在面積小的壩區主推金釵石斛和戰略儲備林育苗,把壩區培育成山區農業的“總部經濟”,著力打造“精而特、特而優”的高效農業壩區,通過壩區培育苗、做配套,為山區農業提供種苗、技術等,輸出壩區發展模式,推動農業產業集約化發展。突出主導特色壯產業,緊扣赤水發展了長達十多年的十萬畝金釵石斛、百萬畝商品竹林、千萬羽烏骨雞、三萬畝生態水產和萬畝花卉苗木的農業“十百千萬”產業,將其作為壩區主導產業,堅持標準化推進,帶動山區農業規模化發展。

目前,全市構建起“山上栽竹、林下養雞、石上種藥、水中養魚、地上植花”的立體農業格局,累計發展金釵石斛9.02萬畝,帶動5120戶15886名貧困群眾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培育高產竹林100多萬畝,帶動18萬竹農人均年增收4000元以上;年出欄以烏骨雞為主的家禽1000多萬羽,帶動4000餘戶1.4萬餘名貧困群眾人均年增收1200元以上;發展生態水產2.02萬畝,帶動699戶2276名貧困群眾人均年增收2170元以上。

遵义赤水:把握“四个一体”构建坝区经济“四大链条”

赤水壩區廣泛推廣運用炭化楠竹大棚(陳俁/攝)

注重市場導向

突出產銷一體提升價值鏈

產銷對接是農村產業革命成敗的關鍵一環,如果銷的路子打不通,產就會前功盡棄,產與銷之間的鏈條就會斷裂,生產價值也無法實現。只有將“生產、加工、銷售”一體抓,推動農業“接二連三”,才能實現經濟效益從三次產業的簡單疊加向裂變式突飛猛進。

我市始終堅持用工業化、現代化的理念抓農業,緊盯“吃幹榨盡”目標,大力推進農產品工業化,堅持讓農業生產出的農特產品變為工業原料,集聚“園區”做強精深加工業,引進農產品加工企業87家,建成GMP加工生產廠房2萬多平方米,培育出紙製品、特色食藥品、傢俱製造、竹集成材“四大產業”。

同時,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在壩區試驗推廣碳化楠竹大棚,每畝大棚設施投入較傳統鋼化大棚減少1/3以上,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回報,實現農產品就地加工轉化,全市農特產品都能在工業園區精深加工,讓農民成為了工業“第一車間”的產業工人。大力推進農產品品牌化,實施“三品一標”認證,打造“丹青竹鄉雞”“竹葉魚”等農產品品牌167個。

大力推進農產品商品化,堅持農產品變商品的思路,著力發展訂單農業、商品農業,創新實施“農場 市場”“線上 線下”“壩區 城區”營銷模式,推動壩區農產品就地就近實現進學校、進企業、進超市等“七進”,持續推動“赤貨出山”“赤貨入滬”。

2019年,全市農產品加工企業總產值達49.1億元,農產品銷售額達4.44億元,赤水冬筍熱銷上海市場1200多噸,帶動筍農增收3600萬元,收益較往年同期增加5倍左右。4個壩區高峰期日均銷售農產品穩定在1萬元以上,其中金釵石斛、竹鄉烏骨雞等國家地理標誌認證產品實現銷售額近4000萬元,同比增長216%;壩區“非洲菊”盛銷赤水周邊地區180餘家花店,日均銷量達3000餘枝,年銷售額達200餘萬元。

注重方式創造

突出多元一體構建利益鏈

產業共同體是抓好“壩區經濟”的核心,只有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將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民三者構建“產業發展共同體”,才能讓“千家萬戶的小生產”應對“千變萬化的大市場”,真正實現農民獲得更多有保障的利益。我市大力推行“龍頭企業 合作社 農戶”的組織方式,始終把龍頭企業作為促進壩區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主力軍”,鼓勵國有公司、農業融資平臺等轉型興辦農業實體企業,以入股、投資等方式參與壩區發展,大力引導龍頭企業進壩區、創品牌、闖市場,充分發揮其加工生產、銷售網絡等優勢,打通農產品變商品的“最後一公里”,不斷做大做強農業龍頭企業。

始終把合作社作為提高農業組織化水平的“主心骨”,大力整合涉農項目、財政資金等資源,充分發揮合作社在組織群眾、對接企業、連通市場上的優勢,有效解決企業需要勞動力、群眾需要增收致富等矛盾,形成良性循環。始終把農民作為農業生產的“主人翁”,探索形成“五統兩分一帶”運作模式、“127”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戶與壩區產業發展掛鉤,參與集體經濟和合作社的經營發展,通過土地流轉收“租金”、反租倒包賺“薪金”、入股享“股金”、投資分“紅金”。

目前,全市引進培育遵義市級以上龍頭企業35家,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390餘家,培育家庭農場82家,實現每個壩區至少有2家以上龍頭企業帶動。4個壩區農戶流轉土地資金達35.34萬元,務工薪金達169.48萬元,聯結分紅17.43萬元,帶動932戶3084名農戶人均增收4100元。

遵义赤水:把握“四个一体”构建坝区经济“四大链条”

產業活了 花農笑了(赤水市委組織部/張鵬 )

注重黨建引領

突出上下一體強化服務鏈

辦好農村事,關鍵在黨。發展農村產業,只靠龍頭不行,只靠“大戶”也不行,只靠農民更不行,必須要有一個堅強的組織引領,這個組織就是基層黨組織。我市以黨建“三雙”工程為載體,採取“一壩一長”“一壩一策”“一壩一專班”的方式,每個壩區由1名縣級領導任總壩長,壩區所在鄉鎮主要負責人任鎮級壩長,抽調市、鎮、村三級精兵強將具體抓壩區發展,形成“市統籌、鎮主抓、村落實”的工作格局。

堅持把黨支部建在壩區合作社上、建在壩區產業鏈上,通過支部“定政策、建機制、聚合力、抓關鍵”,選好壩區產業發展“領頭雁”,壯大壩區“領頭羊”產業,切實把鄉村能人聚集起來、群眾組織起來、資源整合起來、經營規範起來、效益提升起來。以農業科技服務為支撐,健全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選派技術人員深入一線開展“農業專家服務‘三農’行動”“點單式”農業專家庫技術服務行動,確保壩區技術服務團隊全覆蓋,不斷推進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機具推廣運用,全面提高壩區土地產出、資源利用、勞動生產水平,打造高水平、高標準、高質量的現代農業示範基地。以農民技能培訓為關鍵,結合農時節氣和“冬季充電”,組織開展線上線下類農技培訓,讓壩區農民熟練掌握至少一項農業技能,提升農民發展產業的能力素質。目前,全市累計統籌59名領導幹部參與壩區建設,先後選派50名經驗豐富的農技人員對壩區種植管理進行全程技術指導,服務群眾達1.7萬人次,開展專業農技培訓52期2119人次。

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赤水市將始終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按照“一手抓壩區、一手抓園區”的要求,精耕壩區、發力山區、經營園區,持之以恆推進農村產業革命,真正讓壩區成為鞏固脫貧成效、推動鄉村振興的“試驗田”。(況順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