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新冠”,英國所謂的“群體免疫”策略,究竟靠不靠譜?

英國政府對付新冠病毒的殺手鐧,竟然是讓老百姓去感染病毒,從而讓絕大多數人都獲得免疫,這樣就不再怕病毒了……

上面這段話,您可能覺得難以置信,甚至會以為英國政府是不是“瘋了”。但根據美國彭博社的報道,這似乎就是英國政府接下來應對新冠病毒疫情的殺手鐧。

在一篇名為“鮑里斯·約翰遜的英國病毒防疫策略,是讓人們都去感染病毒”的報道中,彭博社就表示:雖然約翰遜的政府沒有明著說出“讓所有人都去得病”這句話,但他們策略中的這個意圖已經很明顯了,即要放緩病毒的傳播,但並不是去完全控制這個病毒,讓人們在今年夏季慢慢地去感染,然後逐漸康復,進而在冬天之前達到“人群免疫”(herd immunity)的目標。


面對“新冠”,英國所謂的“群體免疫”策略,究竟靠不靠譜?


面對“新冠”,英國所謂的“群體免疫”策略,究竟靠不靠譜?

截圖來自彭博社的報道

首先看下什麼是群體免疫,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或community immunity)又叫做社區免疫,也就是當足夠多的人對導致疾病的病原體產生免疫後,使得其他沒有免疫力的個體因此受到保護而不被傳染。群體免疫理論表明,當群體中有大量個體對某一傳染病免疫或易感個體很少時,那些在個體之間傳播的傳染病的感染鏈便會被中斷。

這種免疫力通常是由於已經接種疫苗而獲得,比如天花疫苗的成果研製和接種,使人類或者全體免疫,最終消滅了這種傳染病(說起來牛痘發明人琴納就是英國人);或者來自於人群已經普遍接觸或者感染過這種病毒,比如流感。但遺憾的是,截止目前,在此次新冠病毒並沒有疫苗成功來實現強大的群體免疫。

面對“新冠”,英國所謂的“群體免疫”策略,究竟靠不靠譜?

根據英國政府首席科學諮詢師Patrick Vallance週五(14日)的解讀,要達到群體免疫的效果,至少全部人口的六成都要生病,以此獲得免疫力。按照新冠的傳染力來算,假如一個人可以感染2-3個人,那麼平均就需要50%到67%的人口免疫才能達到群體免疫。所以,實際情況下需要7成人口染病,甚至更高。就英國的情況而言,就是4000萬人口需要得新冠肺炎,才能取得群體免疫的效果。

事實上,該策略一經曝光,便遭到了眾多網友,許多媒體及醫學界的反對浪潮。

英國科技媒體Wired UK也在一篇報道中認為英國政府的這種策略問題很大,甚至會造成嚴重的後果:實現人群免疫,至少需要一半的英國人口感染這種病毒,儘管80%的感染者是輕症,這卻仍會令剩下的600多萬人處於重症的風險之下——而且中國的研究還發現5%的感染者會出現病危的症狀,比如呼吸衰竭,器官衰竭等等。

言辭更激烈的是國際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的主編Richard Horton,稱英國政府的決策並不是依據科學做出的,而是在拿公眾的安危玩兒“輪盤賭注”,是個重大的錯誤。

不少英國網民在從媒體上得知政府這一“人群免疫”的政策後,也都對這一策略感到不解、震驚和憤怒。有網民就表示,明明採取中國和韓國等其他地方的措施就可以控制住病毒,為啥還要搞這種人群免疫?有網民還擔心說,如果這種病毒像流感病毒一樣,每年都會在人群中發生進一步變異,怎麼辦?

有網民還表示,人群免疫需要90%的人感染病毒並生存下來,而新冠病毒的致死率是2%到4%,這也就意味著為了在英國實現這個目標得犧牲大約120萬人。一位來自蘇格蘭的網民甚至認為英國的政府就是淘汰“低端人口”,讓那些老人、病人和窮人都去死。

那麼英國提出的“群體免疫”概念是否靠譜?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在其公眾微信號華山感染中表示:

這樣的一種“群體免疫“方式看似理論上可行,實際上是否真的能夠成功,仍然存在著很多不確定的因素。群體免疫的策略,實際上不僅僅是一個科學的問題,可能會涉及一些人性和倫理的問題,也可能存在巨大的隱患。在現代社會科技文明發展下,我們希望更多人能夠獲得更好生存的權利,而不是以個體的微弱力量去面對自然法則的“優勝劣汰”。當我們面對一個有一定比例死亡病例的傳染性疾病,在可能實現科學防控的情況下,選擇群體免疫這種看似公平的策略,可能存在倫理的風險。

從目前各國坦然接受新冠病毒的廣泛傳播現實來看,新冠病毒疫情後續發展將不容樂觀,英國等佛系抗擊疫情國家將變成病原輸出國,為醫療資源更加不發達的地區帶來更大的威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