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年後再看《蝸居》,更加理解了“現實”


十一年後再看《蝸居》,更加理解了“現實”

近期,東方衛視正在熱播電視劇《安家》,我沒看,但看了號稱是其姊妹篇的電視劇《蝸居》,兩部劇的編劇都是六六。

《蝸居》是由滕華濤執導的電視劇,改編自作家六六的同名小說。

該劇於2009年在東方衛視首播,僅用四天便創下收視歷史新高,劇中涉及的熱點題材引發大眾強烈共鳴。

2009年,我還在讀書,劇情早已記不清,只記得播了沒幾天,就被叫停。

理由是“三觀不正”。

小說沒看過,之後就是通過網絡看些零零散散的片段。

目前,優酷視頻會員可看,但劇情由最初的35集被刪減成了33集。

用了兩週時間,我幾乎沒快進,完整的看完了33集。

1

第一點感受是:這是一部難得的反映現實的經典劇。

劇中的每個角色都飽含爭議,劇情很飽滿,較為寫實的反映了高官、富商、奮鬥族、生活在一線城市的原住低保戶...各個階層的生活狀態。

劇情是以姐姐海萍和姐夫蘇淳夫妻準備買房展開的,他們是一對來自外地小城鎮在滬打拼的年輕夫妻。

雖均畢業於名牌大學,但因無法得到來自家庭的經濟資助,恰正值上海房價飆升時期,本就是薪水不高的工薪族,生活起來十分窘迫。

海萍一心希望可以擁有自己的房子,四處籌款付首付...

看劇時,我的情緒不斷隨之起伏,不斷陷入思考。

劇終,我的心頭像壓了塊千斤頂,沉重,壓抑,想記錄些感受,卻發現,千頭萬緒,很難開始。

這篇文章,我就從宋思明和海藻的感情這一個點來寫吧。

宋思明(張嘉譯 飾演),42歲的中年男人,市長秘書,他手握令許多人嚮往的權力,在當地算得上呼風喚雨,為人睿智多謀,做事謹慎低調。

郭海藻(李念 飾演),25歲,名牌大學畢業,房地產公司企劃,是一個心思簡單的小女人。

她熟知各大名牌卻捨不得買,面對最喜歡吃的巧克力味哈根達斯因為25元一個冰淇淋球的價格,也總是用各種理由壓制著自己的渴望。

她跟男朋友小貝(文章 飾演)在一起時,有一個他們創造出的約會項目叫:行兼跑,就是不花一分錢繞著高樓大廈散步加慢跑。

她心甘情願的跟小貝住在合租房裡,過著晚飯有肉吃,買打折衣服還得每兩週跟姐姐換著穿就開心的日子,說著:“不買房也沒關係啊,不影響咱倆結婚。”

但這一切從她為了海萍跟宋思明開口借錢起,悄然鉅變...

海藻和海萍的感情非常好,用海藻的話說:“姐妹之情甚至勝於母女之情。”

所以,只要海萍有需要,海藻都願意給。

為了海萍的首付款,海藻不得已向因工作關係認識的宋思明開口,沒想到宋思明爽快答應。

之後,在三番五次的借錢還錢中,他們的感情陷入了無法自拔...

2

關於這部劇一直有一個爭論點,就是宋思明到底愛不愛海藻?海藻到底應該選擇宋思明還是小貝?

我覺得,宋思明是愛海藻的,很愛。

當然這個愛是有前提條件的,例如:海藻長得像宋思明大學時暗戀的女生白逸純;海藻跟宋的”第一次”;海藻年輕單純等等。

海藻也是愛宋思明的,很愛。

這份愛也同樣包含著,宋的權利,地位,金錢,閱歷,成熟,學識等等。

小貝對海藻就叫“無私的愛”嗎?

我看也不盡然。

小貝上一秒還對海藻說:“我的就是你的,要用六萬,你怎麼能說借呢,直接拿去就好了。”下一秒,真等海藻開口借錢,他就暴躁拒絕。

內心獨白說著:海藻醒了,她一向都是那麼乖順,現在開始學會說不了。

看到這一刻,我真是覺得諷刺。

借或不借,都是小貝的自由,即便是夫妻,海藻也不能強迫小貝拿出自己辛苦攢下的血汗錢借給姐姐。

所以,小貝沒錯。

小貝像極了現實生活中的大多數居家暖男,溫暖踏實,但也有他的小心思和小自私。

但海藻就有錯嗎?

我覺得肯定不是。

因為海萍是海藻最親的人,海藻覺得之前都是姐姐照顧自己,現在自己長大了也要盡力照顧和回報姐姐。

為了姐姐,她願傾盡所有,足以說明海藻是個知恩圖報的好姑娘。

在一點上,宋思明能理解並實際幫助了海藻。

所以,海藻很難對宋思明不動心。

畢竟,所謂的100%純潔的無附加的愛,在現實中太罕見了


3

看《蝸居》,針對人物進行討論並無太大意義,個體只是時代背景下生活真相的縮影,隨波逐流、疲於奔命、狼狽不堪、悲喜交集,它逼迫你直麵人生的慘淡一面,正視鮮血的淋漓那刻。

當置身於特定的環境中,才能感受到角色最無奈,卑微或骯髒的一面。

女人是沒有愛情的,誰對她好她就愛誰,這句話是真的。

雖說趨利避害的人的本性,但海藻並非愛慕虛榮的拜金女,她很單純,一開始也甘於跟男朋友過清貧的租房生活。

但面對現實的種種壓力和實際困難,宋思明就如同海藻生命中的“大救星”,他不僅能在床上跟她翻雲覆雨,他更能讓她在那座城市翻手為雲,覆手為雨。

最可貴的是,宋思明對海藻是真愛,他珍惜她。

我想,很少有女人能抵擋得了宋思明的魅力。

之前看,單線思維對劇中人的認知非黑即白,現在再看覺得,沒有一個人是絕或對的好壞,有的只是物慾橫流社會中所謂的成功者和失敗者

所有人不容易

人生,就是不斷的在做選擇題。

題目一:一個事業成功,可以幫你及你家人解決生活難題的老男人,與一個深愛自己但一無所有的小男生比,應該如何選擇?

可能很多人都會唾棄選擇前者的女人,但事實上,選擇前者的人遠比想象中的多。

題目二:一個事業成功、可以幫你及家人解決生活難題並且深愛自己老男人,與一個深愛自己但一無所有的小男生比,應該如何選擇?

這個題目,添加了“愛”,情況就有了大不同。

對她,他是用了心、動了情的。

他愛她。

他愛她,才會一次次的給她提供幫助;才會在她決絕離開時心如刀絞;才會在分手之後,依然用了天大的人情幫助她姐夫逃脫牢獄之災而不求她知曉;才會在自己敗局已定、大難臨頭之時,依然交付她後半輩子的生活費;甚至在自己死後,還安排了她赴美的後路,給了她新生的可能。

同時他也是自私的。

自私是愛嗎?

當然是。

只有愛才會驅使人做這麼多,變得自私、無理性和充滿佔有慾。

題目三:很可惜,人生總是不給你這麼容易的選擇題,在前面的假設上,還得加上種種補充——老男人有老婆孩子,他不能給你一個名分。

所以,作為一個後來者,你要忍受的東西遠遠超乎你的想象,那麼,如果再做一次選擇,你會如何選?

海藻最終成為了宋的情婦,花著他的錢,住著他的房子,肚子裡還有他的孩子。

她的幸福和手裡握著看似滿滿的一切,其實不過用一根細細的線懸著,那頭連著的,只有一個宋。

而這根線,是他的愛,而愛又是世間最易變化的東西。

她沒有安全感。

失去了他的愛,她將一無所有。

到了後期,宋因經濟問題被調查,為了不牽連她,他剪斷了與她的聯繫,她的痛苦也達到頂點。

她預感到了自己將要失去一切。

她本就不是一個複雜的人。

她僅僅是個胸無大志的小女人。

看著LV櫃檯垂涎,鼓足勇氣才能買一個哈根達斯,為柴米油鹽煩惱。

她要的不過是一個愛她的男人,僅此而已。

4

故事的結尾,宋在即將被捕之前,得知自己的妻子去找過海藻,海藻正在醫院被搶救。

他不顧一切開車奔向醫院,引發警車的追捕。

此時,他接到朋友的電話,獲知海藻已經流產,子宮正在被摘除。

孩子連同希望全部煙消雲散,再加上自知面臨無法避免的牢獄之災,在這一瞬間,他萬念俱灰,鬆開了掌握方向盤的手……


什麼都破碎了。

宋死了,死在看望愛人的途中,死在通往慾望的道路上。

他死之前,還在輕聲呼喚著“海藻”。

當然,即便如此演繹,貪官和小三都沒有好下場,但該劇依舊逃不脫被禁播,被批判。

曲終人散,我覺得很大的一個遺憾就是海藻並不清楚宋最後對自己的感情,她的後半生都會在埋怨宋的無情和責怪自己的選擇中度過。

宋是一個貪官,但一個有著優點的壞人,往往比高大全的好人(偽人)來得可親可愛

縱然他有千般不是,但他沉穩、大氣、睿智、幽默、淵博,雙商均高,還加點童心未泯,和他在一起永遠不會枯燥厭煩、無話可說,他每次給海藻送禮物都表述的像海藻反倒給他幫了一忙,借錢給海藻也是用:“請給我一個機會”來開頭。

面對這樣的男人,誰能不心動?

至於個人品德方面,他手掌大權,女人們投懷送抱的事情應該不少,但在遇到海藻之前,他不近女色。

遇到海藻後,他一往情深、至死不渝。

除了官商勾結,中飽私囊給國家造成了一定損失外,宋的個人形象可以說是完美無缺。

也難怪海藻最終選擇他。

即使最後什麼都沒了,人死了,孩子沒了,未來沒有了,幸福消失了,宋對她的承諾依舊在...

編劇六六也終給海藻留了一條生路。

宋在預感出事前,囑託了美國朋友馬克帶著海藻離開,給她和孩子一個新的開始。

雖然宋不在了,孩子也沒了,但馬克還是踐諾帶走了海藻。

這也許對於海藻,是最好的出路了。

在泥潭中也能綻放出潔白的花朵,因其並不久長,才會盡力綻放。

雖最終枯萎,但總有所留下


5

從故事的編排上看得出,六六是想拿海藻和海萍的不同人生選擇做個對比,畢竟像海萍這樣選擇靠自己奮鬥道路的人是絕大多數,也是值得鼓勵的。

但是,稍稍回顧劇情,就能很輕易看出,宋產生的深刻影響不僅是對海藻,也包括海萍。

當姐姐海萍遇到人生巨大困境時,每每束手無策,最終還是依靠宋出面解決的。

例如:房子的首付款,救出面臨深陷牢獄之災的姐夫,介紹海萍教外國人中文的機會等等。

身受大恩,所以海萍後來也沒什麼話好說,中氣不足,只能對宋說一句“請善待海藻”,即是默認了他們之間的關係,將海藻的終生幸福託付給宋了。

形勢比人強,有人幫當然比沒人幫好,有靠山總比沒靠山好。

升斗小民,在一線城市生活不易啊。

金錢和權勢用愛情做包裝,更讓人無法抵抗。

所以,海藻的選擇,除了出於愛,也更具有現實意義。

在現實面前,理想還能堅持多久?

在物質面前,愛情還能堅持多久?

在時代面前,自我還能堅持多久?

不知有多少觀眾,

初看不知劇中意,再看已是劇中人。

掩面嘆息,唏噓不已,終是身不由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