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讀書,人讀書的目的是什麼?

共襄匯


相信很多人都把讀書和考試聯繫在一起,才會覺得讀書學習枯燥,問出這個問題。

認為讀書的目的就是為了高考獲得好成績、考上理想大學。

經過多年的寒窗苦讀,在踏入自己夢寐以求的大學校門的時候,他們開始覺得累了,開始失去對知識的好奇心。

這是很可怕的,失去好奇心的一瞬間,人就「死」了,將會失去了人生的方向。

其實讀書不是非做不可的事,而是想要去做的事。


人生中,會遇到很多未知的事情,也會碰到很多美好、開心、不可思議的事物。

這時,自然會想去了解更多,學習更多。


多讀書能提高自身、開闊視野,使我們以後在生活中遇到問題的時候,有更多的方法和思路來解決問題。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僅一次次的在進步,還能夠結交到好朋友,這會讓生活變得更加精彩。

所以,讀書不是為了考上大學,而是為了成為更出色的人的同時認識到更多出色的人。


愛晨讀的小丸子



榕容寅


為了自已的末來,也為了國家的發達。


掌門人6239


最近幾年,我經常聽到這句話:你的氣質裡,藏著你讀過的書,走過的路和愛過的人。

乍看這句話有點類似雞湯的味道,我本來對這類的網絡經典語句沒什麼興趣,有時候還帶著一些偏見,不過那是以前的我。現在看待事物的態度,發生了很大變化,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導致的。但我認為這是一個好現象。

就單說前面這句話。其實仔細想想,還是有些道理的。為啥呢?人的成長不就是由生活、工作以及愛情這些東西構成的嘛。說的簡單一點,人的成長,其實就是生活經驗的積累。而讀過什麼書,走過什麼路,愛過什麼人,這些就是生活經驗中的一部分。所以,一個人現在是什麼樣,基本上可以說是由過去的所有背景和閱歷綜合塑造而成的。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個令人羨慕嫉妒恨的學霸大神,不是三兩天的功夫煉成的。像《水滸傳》中時遷那樣的江湖大盜或者無惡不作的奸人,也不可能是短期就能學成的,肯定是跳過火坑、走過刀尖的。

我自己雖然稱不上讀書人,但還算看過一些書。在我認識的人中,喜歡看書的人還真不多,所以平時能夠碰到深聊的人就不是很多。豆瓣上有個人看過幾千本書,這人大概說過這樣一個意思:一個人沒有讀過一百本書,不可談閱讀速度;一個人沒有讀過三百本書,無法與之交談。當然,這是一個比較私人化的觀點,不過我是相對認可這個說法的。

那麼,人們看書都有那些目的呢?我有以下幾個看法,希望能夠拋磚引玉。

01 獲取信息

這兒說的信息量不等同於知識。我認為知識的價值要遠高於信息的價值。甚至,很多信息毫無價值,裝載腦袋裡純粹是浪費內存。

書籍說簡單一點,其實就是傳遞知識、信息、思想和觀點。但是凡是思想和觀點,都是帶有主觀色彩的,難免會有不足和錯誤。況且,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呢。

不過,不管怎樣,書籍承載了非常豐富的信息量。看書的最基本的一個目的就是掌握信息。因為書籍作為一個載體,是傳遞信息最重要的一個途徑。

02 積累知識

前面說的是書籍作為傳遞信息的載體。現在再來說書籍作為傳播知識的載體。除了我們上學時的那些課本,包括語數外、理化生和政史地,這些毫無疑問都是知識。那麼,一般的閱讀(包括任何課本以外的書籍)在知識的純度上怎麼樣呢?當然了,跟學校課本密集型的純知識不能相比。一般的書籍包含的知識可能得換個詞來表達,就是“泛知識”,“泛知識”這詞是我自己造的,粗略理解就是寬泛知識的意思。

任何書籍,肯定都是有價值的,只是深度和厚度不一樣而已。這些有價值的東西就可以被認為是知識。

看書的另一個目的,就是吸收更加豐富的知識。說到這,不看書確實會損失很大。比個簡單例子,如果工作中遇到什麼問題,通過看書就能找到解決問題的優秀方案,而且,這樣得來的方法和答案會生根發芽,“駐紮”在人的心裡,以後遇到同樣的問題,很容易就會調用之前融進自己腦袋裡的方法去解決;

03 鍛鍊思考能力和判斷能力

這個說起來也簡單。一般人看事情,往往看不透徹,就是因為視角太過單一,再往前推的話,就是因為思維不夠開闊,見識不夠豐富。這對不愛看書的人也是一個很大的限制。

現在這個時代,太多人強調思考能力這個東西,你到處都會遇見講“邏輯思維”“深度思考”“學會思考”“如何思考”這樣的話題或文章。也足以說明思考能力的重要性。

有一種說法叫“批判性思維”。這個挺好,不過是有前提條件的。好的批判性思維是建立在掌握了充分信息和視角開闊的基礎上的,不然就會陷入偏狹、片面甚至錯誤中。

現在社會發展很快,快速的變化要求人去適應,這自然要求要有良好的思考能力。同時,陷阱、欺騙、危險和考驗也越來越多,花樣翻新,這也要求現代人要有足夠的判斷能力。

思考能力和判斷能力怎麼來呢?說到底還是經驗和見識。經驗可以經由生活獲得,見識也是。不過,相對而言,藉助書籍去了解生活的面貌和社會的實相,有時比直接的生活經驗來的更加容易、快捷和豐富,成本也更低。而直接的生活經驗自然是伴隨著試探、犧牲,甚至需要吃過很多虧,走過很多彎路之後,才能有所悔悟。

書籍給人所能呈現的東西是最豐富的,書籍其實就是生活的另一種呈現。很多人讀書就是讀生活,就是讀社會,就是讀自己。藉此開啟自己的智慧。

一般而言,書籍都具有嚴謹的邏輯和豐富的思想觀點,通過看書去鍛鍊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判斷能力,是一種既直接又高效的途徑。而且,成本是最低的。

說到這,還有一點比較重要,就是讀書雖然能夠獲得許多信息、知識、經驗,但只有通過生活的驗證和不斷糾正,才能變成真正有用的東西,用以指導自己的人生和生活。

04 修煉素養、談吐和氣質等

素養、談吐和氣質這些東西,當然不一定跟書籍是有必然聯繫的。許多沒念過什麼書的農村人,其實素養就不錯,氣質這個東西,就像最前面說的那句話:你的氣質裡,藏著你讀過的書,走過的路和愛過的人。是生活歲月長期浸潤滋養出來的。

素養、談吐和氣質這些東西,我覺得基本是由兩方面構成的。一方面在於個人,比如個性、家庭影響、受教育程度等等。另一方面就是通過主動學習獲得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比如閱讀。

愛看書的人一般喜靜。看書也需要安靜的氛圍,這樣容易養成淡然、平和、穩定而深沉的個性和氣質,不太容易受到外物的誘惑與動搖。另外,書中傳遞的道德觀念、思想價值,往往也會塑造人的綜合素質和氣質。閱讀許多書,瞭解的東西就越多,談吐包括兩方面,一是表達的內容,二是表達的方式。內容方面,一個看書的人通常很容易就KO不看書的人的。方式上的話,點比較多,就不多談了。

05 從某種意義上經歷更多種人生

有人說,一個人看過多少書,他就會過多少種不同的人生。這話雖然帶著很大的主觀色彩和抒情成分。但是話說回來,愛看書的人確實能夠看到更大、更廣闊、更豐富精彩的世界。如果說不看書的人擁有一個小花園,那麼,看書的人差不多擁有上百座花園,可以自由地遊弋其中。

現在的人,要麼過度誇大讀書的意義,要麼完全認同“讀書無用論”等糟粕觀念。其實兩種態度都不對,畢竟,現在是互聯網時代,相比過去信息不暢的年代,可傳遞知識信息的渠道太多太多,而書籍已經由神壇走下來,站在一個相對不起眼的平臺上,氣定神閒。所以說,在今天來看,讀書其實是一種生活方式。

要說學習知識,瞭解社會,其他途徑也是可以的,而且,互聯網的普及,已經極大地衝淡了書籍的重要作用。所以重要的是,找到自己喜歡的方式就好,沒有必要較勁,偏執一端。

最後,綜合說說人們看書的目的。我認為基本可以分為兩種,一種對內,一種對外。對內修心,對外尋求社會世相。修心是本源的東西,它作為人的根本,與是否能夠獲得寧靜、和諧和圓滿的生活狀態息息相關;尋求社會世相對人而言,是另一個維度的重要事情,人生活在這個世上,就必須在疑惑與問題中去尋求答案,瞭解生活的真相,透視社會,通過這些做法來提煉出可以通用於解決許多問題的原則,指引自己在實際的生活工作中穩步前行。


空臺十年劍


讀書就是給大腦加油,儲備動力,動力足了就可以“天高任我飛,海闊任我遊”。


何安華168


每個人讀書有目的嗎?你讀書是為什麼?

對於這個題目我理解有兩點,一是,一個人從小學讀起,直到大學畢業……;二是,初中以上,包括大中專,本科等畢業後,不管在什麼崗位上工作,由於知識的更新和需要,繼續深造,或者說是,在工作崗位上及平時鑽讀、鑽研書籍,以此來提高自己的知識和工作能力……

提到讀書,無論是處於哪一種情況和目的,在舊社會以前,應該是有錢人,和有地位的人,才敢想,才有條件和能力,去實現的了,當然,古代也好,舊社會也好,作為一個國家和民族來說,都是為了發展和進步,因為,文字和其它方面的知識,都是為社會服務的……;當然,由於過去的社會文化背景和社會制度不同,等等,也給社帶來了不平等,等等,但是,不管怎麼說,由於知識就是力量和精神支柱,因此,人人都期盼讀書,讀好書……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國家充分認識到知識的重要性,把它放到關係到整個中華民族興衰的高度來看,在全國各地開辦了中小學,大中專、大學等,公立學校,實現了前人不敢實現的夢想,全國適齡青少年都讀上了書,並在一定時期內,在全國各地開展了大掃盲,開辦夜校,說普通話……

讀書的目的就是為了增加知識,更多的瞭解社會,讓自己不成為文盲,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出門在外無法與人溝通和交流,這是最基本的了……

而一個人,只有讀好書,勤讀書,才能夠實現自己的夢想,改變自己的人生,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觀,為社會服務……

由於十年動亂,在教學上給我國帶來了重大損失,改革開放後,黨和國家為扭轉局面,在一九七七年恢復了高考,從此,迎來了教育的春天……

由此看來,知識是多麼的重要,讀書,讀好書,把書讀懂,讀深讀透,也是多麼的不容易的一件事,因此,我認為,讀書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為了學會做人……



讀書的意義是什麼呢?我經常問自己。

讀了許多的書,行過半生,我依然平凡如初。

可是,那些冷雨敲窗被未溫的日子,我讀歐陽修,讀蘇軾,每一個冰冷的時刻,化為溫暖的時刻,我為他們落淚,他們用坎坷的經歷為我拭淚。

我在人生最黑暗的時候,體驗他們的人生,將苦難澆成花,盛放出別樣的風景,他們一定想不到,千年之後,有人讀了他們,釋懷了人生。

我時常想,用這些讀書的時間去交朋友不好嗎?

可是,在我最落魄的時候,朋友們都遠離我,像逃避癌症一樣逃避我。

我不知道是我落魄錯了,還是朋友的含義本就如此。

苦難,原來是友誼的試金石。

而書,卻陪我渡過幽長的黑夜,只要那時沒被打倒,我就一定要為自己燦爛。

人生那麼長,來日方長。

我又想,用讀書的時間去旅遊,不好麼?

可是,山一程,水一程,歸來,我依舊寂寞。

那些山,那些水,只不過是萍水相逢,它們的風骨,我並不曾一探究竟。

山水寂寥,我寂寞。

而在書裡讀了山的前世,水的今生,再去看它們時,我才懂了它們,為它們讚歎,為它們擊節,為它們落淚。

在這物慾橫流的時代,為什麼不用讀書的時間,學門手藝呢?還可以增加點收入,改善下生活。

可是,下了班,只要捧著本書,就像捧著快樂與幸福。

做個精明的人,讓下輩子的我去做吧。

這輩子,就讓我在書的魂裡;書在我的魄裡,像情人,比情人更堅貞;像時光,比時光更幽長,我知道,它會陪著我,我讀它,它讀我的人生。

我很安心,很淡泊,日子,就這樣一天天走過,書就這樣一頁頁翻過,我,就這樣一日日老去,優雅,從容。

也許,這就是讀書於我的意義,在苦難裡重生,在平凡裡幸福,不知寂寞為何物。


小喬915


讀書是學習,是瞭解天下大事的一個渠道,正象古人講得那樣:讀萬卷,如行萬里路,讀更多的書,才能增加視野,心胸豁達,能夠嚴格要求自己,寬以待人,做為生在文明社會里的人,更需要讀書,在困惑時能答難解疑,逐步調整思路,看清事態炎涼,處理好人與人之間交往,同時把握好人生觀,價值觀,儘自己所能,不圖額外索取,廣泛閱讀各種自己感性趣的書籍,從中汲取精神食糧,做一個有益於社會的人!


用戶若有所思


小時候在父母的教育下比較喜歡讀書,看的書也雜,從文學作品,到名人傳記,到科學類別的書,也算是養成了讀書的習慣,並且一直對“好讀書,讀好書”的重要性深信不疑。
還記得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有一天媽媽下班回家,送了我一本書 - 兒童版的《魯濱遜漂流記》。翻開書的第一面,我就被裡面的故事情節深深吸引住了,然後就非常專注地讀了起來。後來到吃晚飯的時間,媽媽叫了我好幾次,我都因為痴迷於書中的情節,而不願意放下書去吃飯,結果那天直到最後都沒有吃上晚飯,反而是一口氣讀完了那本《魯濱遜漂流記》,然後在心理上得到了極大的滿足感,甚至是蓋過了生理上的飢餓感。
那是我第一次體會到“廢寢忘食”的感覺,也是第一次體會到一本好的書籍能夠帶給人的那種震撼感以及讀完之後的那種暢快感。
再後來也算是讀過一些書了,雖然讀的不多,但是當我讀到一本好書,那種精神上得到的滿足感真的是任何事情也無法比擬的。

是書籍讓我見識到各種各樣的人事物,改造了我的精神世界,有的書甚至可以洗滌靈魂,亦或者徹底改變我思維模式和人生軌跡。

回到問題本身,為什麼要讀書,讀書的目的是什麼?
一、豐富閱歷,瞭解大千世界
有時候我們受地域、時間的限制,光靠親身經歷,可能只能體驗和了解到一部分世界。就像那隻井中的青蛙一樣,目光所及之處只有一方小小的井,所以很容易誤會世界只有如此大小。這個時候,通過書本,我們可以瞭解到那些我們達到不了的地方和時間。比如讀其他國家的書,我們可以瞭解到不同於自己國家的文化,見識到原來世界如此多元。比如讀史書,我們可以窺探到數百數千年前曾經發生過的事情,更好地理解當下。


二、向偉大、優秀的人學習

喬布斯曾說過,“優秀者模仿,偉大者剽竊”。人類最偉大、最優秀的東西都是相通的、相似的。
我們也許生來很普通,但是如果有個機會,能讓我們學習到這個星球上現存的、或者曾經存在過的那些優秀偉大的人的思想,讓我們也有機會變成像他們一樣優秀,你願不願意?答案是肯定的。那要如何做呢?唯一的途徑就是讀書了。
比如你想學習理財,簡單,向世界上最有理財頭腦的人學習,比如巴菲特。通過讀《巴菲特傳》,瞭解一代股神是是如何積累財富,實現從普通人到億萬富翁的華麗逆轉。比如你想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也很簡單,向世界上文學大師學習,看看他們是如何妙筆生花,下筆如有神的。
所以,讀書可謂是一條能讓你快速成長的捷徑了,又有什麼理由拒絕呢?

最後,用一句雖然俗套,但又真相的詩句來結尾: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小八的向日葵


喜歡讀書,我感覺就是一種個人習慣,就好比有的人喜歡吃喝,有的人喜歡旅遊一樣。

我從小就喜歡讀書,那時經濟條件不好,又生長在農村,哪有什麼書可讀啊,多虧家裡姐姐們多,父親也喜歡讀書,所以家裡的書還是比旁人家多一些。

記得當時家裡有本《萬事不求人》,好像是上大學的姐姐帶回來的,閒暇時刻,我總是翻來覆去地讀,估計都差不多全都背過了!裡面內容繁多,古今中外,吃穿住行都有,還有各種生活小技巧等等,這本書在我記憶中最是深刻!算是給我打開了一扇讀書之門。

還有《封神演義》《七劍下天山》,還有《山東青年》等各種雜誌,都被我翻得破爛不堪。因為讀書多,寫作文就好,那時候最盼著每個週五下午的作文課,老師永遠把我上週的作文當範文來讀,心裡別提多驕傲了!

後來長大了,來到城市裡,條件比小時候不知好了多少倍,除了買書,我還辦了個借書證,家裡的書也是越來越多,我每天都讀書,把讀書當成了一種習慣。讀書多了,越讀越惶恐,越發感覺到自己的淺薄無知與不足,於是就更努力更廣泛地去讀,時間久了,偶爾自己就學著寫,高興的事,煩惱的事,都可以通過寫作表達出來。

我常想 ,​如果將讀書視作吃飯喝水一一樣尋常的習慣,人就絕不會在讀書與娛樂之間,猶豫遲疑。

其實讀書,也未嘗不是一種最消閒愜意的娛樂,況且還能餵飽靈魂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