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的一場密謀:慈禧太后真的是被袁世凱用槍打死的嗎?

提起慈禧,可謂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慈禧作為清朝末年最高統治者,她統治了中國近百年時間,在中國歷史上佔有非常大的影響力!與此同時,慈禧的身上又揹負著千古罵名,中國近代的侮辱史,慈禧是最直接的始作俑者。

晚清的一場密謀:慈禧太后真的是被袁世凱用槍打死的嗎?

1908年11月15日,統治清朝48年的之久慈禧太后在儀鸞殿崩逝,享年74歲。然而,對於慈禧的去世,中國學者們眾說紛紜。正史記載,慈禧是因病而死。可因為慈禧和光緒皇帝的死亡時間僅僅只差一天,不少學者猜測:難道慈禧太后的死和光緒帝有關?這麼一個有影響的人到底是怎麼死的呢?

據史料記載,慈禧太后的貼身宮女李氏稱:"慈禧太后是被毒死的",到底這個說法對不對呢?一起來剖析一下。

這個李氏是何許人也?為什麼會說出這麼大膽的話語呢?

原來,這位李氏是慈禧太后身邊的貼身宮女;不僅如此,她還有另一個身份,還是慈禧身邊的紅人李蓮英的表姐。因為李蓮英的關係,慈禧對李氏也是寵愛有加,而且李氏有一手按摩推拿的技術,讓慈禧無比享受,這也是李氏能成為慈禧的貼身宮女的另一個原因。

晚清的一場密謀:慈禧太后真的是被袁世凱用槍打死的嗎?

根據以上種種原因,李氏的話很顯然是有幾分可信度的。然而,除了正史和李氏的說法之外,野史也給出了一種令人震驚的說法——慈禧是讓人用槍打死的,胸口連中三槍,血濺三尺,當場斃命。那麼,為什麼會給出這個說法呢?是誰殺了慈禧,記錄這段歷史的又是誰呢?

為了驗證這個說法,眾多學者紛紛開始找資料;終於,找到了一段與當時較為符合的文字記載。

有位叫埃蒙德-特拉內-巴恪斯爵士的英國人,聲稱自己在29歲時就成了69歲的慈禧豢養的"面首",這種關係一直到慈禧太后去世。到了民國時期,巴恪斯又出版一本名叫《太后與我》的書籍,在其中的第15章用大段的文字詳述的描寫了慈禧太后的死因,竟和正史有很大的差異。

晚清的一場密謀:慈禧太后真的是被袁世凱用槍打死的嗎?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這位巴恪斯男爵,關於他的評價是這樣的:

巴恪思是長子,承襲男爵爵位,就讀牛津大學。一八九八年巴恪思來到北京,他精通漢語、和(官話),很快成為《泰晤士 報》以及英國外交部的翻譯。一九零三年,滿清政府擢升他為京師大學堂(後為北京大學)法律和文學教授。一年後成為英國外務處專員。

而在眾多英國學者眼中,以"北京隱士"自稱的巴恪斯爵士確是"半個瘋子,半個騙子",文筆"坦率"的巴恪斯,在他的書中描繪了他作為慈禧"情人"的經歷以及晚清貴族高官之間的微妙戀情,不僅如此,為了勾起更多人的閱讀願望,書中還描繪了無數真假難辨的政壇內幕以及慈禧太后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晚清的一場密謀:慈禧太后真的是被袁世凱用槍打死的嗎?

巴恪斯曾在書中提到早在1906年的夏天,慈禧太后找術士來為自己算命,算出的結果是說慈禧太后會死在姓袁的手中。而在白雲觀的降神會中,另一位術士說慈禧還有近10年的壽命,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慈禧卻只活了兩年。

這裡就不得不提人物了,對!就是巴恪斯說的姓袁的。沒錯,巴恪斯口中的姓袁的就是後來只稱帝83天的的大總統袁世凱。清朝末年和民國初期, 袁世凱可以說是活躍在中國的政治中心,從一名最底層官員一步步攀爬上權利的高峰,為自己闖出了一片天地,這和慈禧對他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

晚清的一場密謀:慈禧太后真的是被袁世凱用槍打死的嗎?

巴恪斯在書中敘述到:在光緒去世的第二天,袁世凱和鐵良請求慈禧在私下召見他們,慈禧同意了二人的請求。

當袁世凱來到儀鸞殿後,向慈禧太后行了大禮,鐵良亦是如此。接著,袁世凱說:"太后您歲數大了,應當在頤和園靜養,頤養天年,不適合再為朝事操勞。微臣與鐵大人此次前來,是想請太后再頒佈一個詔書,宣佈您退位一事,並封微臣二人為太師,共同執掌朝政,輔佐新皇處理政務。"

慈禧太后聽了袁世凱的話是勃然大怒,立刻就朝兩人怒罵道:兩個逆臣賊子,哀家待你們不薄,沒想到你們竟然想奪了哀家的權,這不可能!哀家立馬下旨罷免你們二人的官職,將你們送到刑部受審!"

晚清的一場密謀:慈禧太后真的是被袁世凱用槍打死的嗎?

袁世凱見慈禧對自己起了殺心,便不在顧君臣之禮;於是,他拿出隨身佩戴的火槍,打算讓慈禧太后強行下詔書,沒想到的是慈禧太后堅持不肯下詔書;袁世凱怒火中燒,對著慈禧太后連開了三槍,慈禧隨聲倒地,血流不止;即便這樣,慈禧還不忘吩咐聽到槍聲趕來的太監、侍衛,要他們將袁世凱和鐵良拿下。

李蓮英見慈禧中彈,跪在太后身邊哭號道:"老佛爺,您堅持住啊!"可慈禧最終還是因為重傷不治,血流不止,在太監和宮女的哭聲中沒了氣息。

晚清的一場密謀:慈禧太后真的是被袁世凱用槍打死的嗎?

最後,巴恪斯還說過,李蓮英還曾說過把日記交給自己,為的就是日後有跡可尋,不過這些東西卻還是因為戰亂而丟失。1944年,巴恪斯自己也在中國去世,巴恪斯稱慈禧是被袁世凱殺死的說法,隨著巴恪斯的死也成了未知,終究也是死無對證。至於這個說法是不是真的,還有待商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