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帝王-漢武大帝

“尊儒興學,悉延百家,整頓朝綱,統一王權,改革官制,抑制相權,平定叛亂,改革分封,打擊割據,親統兵權,改革軍制,嚴明賞罰,擴軍、禁軍,軍隊改制”是漢武帝登位後的經歷。

漢武帝在中國歷史上有什麼地位呢?武帝生前朝臣對他的舉措爭論就很激烈。武帝去世不久,昭帝始元六年(前81)召開的鹽鐵會議上討論武帝時鹽鐵專賣,平準均輸等經濟政策的討論分成了兩派,從民間來的賢良文學全面否定了這點。

千古帝王-漢武大帝


光祿大夫夏侯勝說:“武帝雖然有攘四夷廣土開域之功,然而多殺士眾竭民財力,奢侈無度,天下虛耗,百姓遊離,物故者半。又蝗蟲大起,赤地數千裡,或人民相食,蓄積至今未能恢復,無德澤於民……”。元帝時,賈誼曾孫賈捐之又說:“……。當此時,寇賊並起,軍旅數發,父戰死於前,子鬥傷於後,女子乘鄣郭,孤兒號於道,老母寡婦飲泣巷哭,遙沒虛祭;想魂乎萬里之外。淮南王盜寫虎符,陰聘右士,關東孫勇等詐為使者,是皆廓地泰大,征伐不休之故也。”

這樣看來,武帝似乎被否定了,然而,這只是單方面的認識。

漢武帝時期,武帝實行了不少創新之舉,有的是吸取歷史上的經驗教訓而創設的,有的是根據當時的需要而創設的。這些創設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千古帝王-漢武大帝


在學術政策方面,秦始皇尊法而“焚書坑儒”,而漢武帝深知,治國之道最重要的就是尊賢任能。墨子有言:“尚賢者,政之本也。”因此在建元元年(前140)冬十月,武帝便詔令丞相,御史等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武帝尊儒術,以儒家思想為統治思想,國家在太學設儒家王五經博士,提高了儒學地位,同時又“悉延百家”。形成了尊儒術而又兼用百家。這一點奠定了中國以後封建社會學術思想格局。不僅如此,武帝對西域胡樂,魔術的傳入說明在文化上也通過開放、發展,壯大自己。

在政治制度方面。周代重德治,秦始皇“毀先王之法,滅禮誼之官,專任刑法。”漢武帝則是外施仁義,實行德治,同時又重視法治,以嚴刑峻法治國,二者實用,恩威並舉。《漢書-元帝》記載漢宣帝說:“漢家自有制度,本以土霸王道染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而這種體制漢武帝是主要的創始者與完成者。並且此制對後世影響巨大,以後各個朝代化一般均是二者兼用的。這是既有社會的需要,也有歷史繼承和發展的邏輯規律在內。一下割斷歷史,一切從頭開始是不行的。秦始皇廢先王之道,要割斷歷史傳統,結果使秦朝短命而亡。漢武帝吸取了歷史的經驗,既施仁義又重法治國,他成功了。漢武帝對官史來源泉多元化。漢武帝尤為突出的是用人唯才是舉,不拘一格。如皇后衛子夫是從奴婢中挑選出的,衛青,霍去病分別是從奴僕和奴產子中選拔出來……。後來隨著大統一局面的出現又從少數民族選拔人才當官,武帝的“博開藝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學。”州部察史民有茂材異者,可為將相沒使絕國者的選材料準,後來就變成科舉制度與歷史傳統。如果與印度古化的種姓制度,歐洲領土製下的世襲官史制度相比,不難看出這正是中國古代選拔官史的優點和特點。

武帝時社會上多種經濟成分共存。有的主經濟、個體農民經濟,工商業者的民營經濟與國有經濟。武帝雖非國有經濟的創始者,然而漢武帝時期國有經濟成分卻大大擴大和增強。如元鼎二年,國家壟斷鑄錢,錢的五銖錢質量較好,對穩定物價和發展經濟起了積極作用,再如邊郡的養馬與農田對反擊匈奴戰爭的勝利,經營西域起重大作用,對後世也有重大影響,曹操在《置屯田令》中曾說:“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這就說明了這一點。

武帝的統一為現代中國的廣大疆域奠定了初步的基礎。在北方擊敗了強敵匈奴,在西方取得了三十六國,在西南恢復莊躋滇國的舊業,在南方消滅了南越趙氏的割據。值得注意的是在平定南越後,武帝首次在海南島設立珠崖,簷耳兩郡,在今越南境內設立了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

實行“一國兩制”,漢武帝有宏大理想,他想著要“德潤四海,澤臻草木”,“德”就是說,他想施德政,使恩澤洋溢流於四方,延及草木與群生。既然如此,他自然要使自己的恩澤達到周邊的少數民族地區。這除了表現在儘量用招徠的辦法讓四夷臥服,優待歸降的如匈奴渾邪王及其下屬等之外,實行一國兩制也是一個重要原因。武帝平定南越、西南夷,羌人之後,採取“以其故俗治”的方針,對匈奴渾邪王降漢的部眾也採取了因其故俗為屬國的方針。對西域各國民也是如此。如烏孫老的昆莫的子、孫為昆莫,要妻其後母、後祖母,為此元封六年以宗世女細君為公主,嫁烏孫和親。這在歷史上是首次,宣帝對漢與烏孫聯軍大破匈奴。這些事實說明漢武帝實行一國兩制在漢朝統一中國的過程中確定起了重要作用,對中國後世的影響也是無法忽視的。

漢武帝一方面有巨大的歷史功績,另一方面又給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災難,前者是建立在後者的基礎之上。如果著眼於他給當時人民帶來的痛苦,從“民為邦本“的觀點出發就消極多了。我們來看一看歷史的評價吧。

東漢末年應劭打破朝代的界限,從中國歷史的發展出發說:“高祖踐祚,四海之安。世宗(武帝)攘夷闢境,崇演禮學,制度文章,冠於百王矣。

曹植贊漢武帝說:“世宗光光,文武是攘,威震百蠻,恢拓土疆,簡定律歷,辨修舊章,封天禪土,功越百王。”

夏曾佑在其所著《中國古代史》中說:“有為中國二十四朝之皇帝者,秦皇,漢武帝是也。”

……

漢武帝反擊匈奴,外事四夷,雖給當時民眾來災難與痛苦,卻換來了後世邊境的安寧,也就是說,不能因為漢武帝的活動給當時人民帶來的痛苦而否定他給後世帶來的好處。偉大的成功是要付出代價,因此我可以肯定地說他的功大於過,漢武帝是被歷史肯定的。

漢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幾乎戎馬一生,身經百戰,經過歷史的考驗與篩選,堅忍不拔,終於成就了一世英名雄才偉略的漢武大帝!

千古帝王-漢武大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