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压制武人,是对唐末五代的兵事矫枉过正吗?

劳伦斯602


宋太祖重文抑武是由于自己发动陈桥兵变,得国不正而落下了心理阴影,害怕武将再次发动兵变,

虽然宋太祖主观上也许并没有以此消除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但的确起到了预防军事叛乱的作用,

而其结果是让送失去了汉唐那样的开放扩张的大气象,在疆域上大幅缩减,在军事上显得弱势,

尤其是南宋,成为了一个偏安一隅的小政权,

宋代重文抑武的意识形态的确对唐末五代以来的军事起到了矫正作用,甚至导致了军事上的弱势,但要说矫枉过正恐怕并不恰当。


自宋建国以来,便未曾拥有过燕云十六州,因为石敬瑭拱手送出,直到朱元璋建立明朝才回到了汉人政权的统治之中,

唐代之所以出现藩镇割据,是因为患上了一种肢端肥大症,其疆域之大和藩镇的军事力量之强盛已经让唐帝国的制度手段无法掌控,

一般来说,社会变迁的速度要快于制度变迁适应社会的速度,

在那个君主专制的时代,没有有效的管理制度和雄才大略的君主,唐末就不得不维持着藩镇割据的局面,

最终的结果是唐帝国独木难支,轰然崩塌,五代的乱世出现。


藩镇割据最严重的地方还是燕云十六州这里,而两宋却未曾拥有过这块地方,

说宋代制度并未对唐末五代的兵乱矫枉过正的原因也在这里,

假如宋代拥有着燕云十六州,以其重文轻武的社会形态和新的政治制度,绝不会放任地方军事势力的过于强大,发生割据的可能性将会很小,

当然历史不应该做这种假设,那么从两宋的统治来看,一直都是外族入侵较为严重,而内部几乎没有发生任何威胁到朝廷统治甚至无法平定的叛乱,

《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不过是一群土匪,根本就不能与唐末藩镇割据的乱象相比,

自宋立国一直到崖山灭亡,都没有出现任何威胁政权统治的内部割据现象,可见宋代的制度对内部统治是极为有效的。


天下是怎么得来的,也就更加害怕怎么失去,这是一种心病,心病还须心药医,这味药便是重文抑武,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可惜世上怎得两全法,政权内外具安心,汉人王朝的尊严可以说在两宋时期丢尽了,

要说矫枉过正在此也可以体现,由于唐末以来少数民族的崛起,中国这片土地上便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了。

辽宋西夏金并立,要不是以汉人为中心的历史观将宋立为正统,这又会成为一个春秋时代,

在应对外族入侵的问题上,宋显得不够强势,疆域逐渐被侵蚀,最终剩下了南宋这一割据一方的小朝廷,

好在其经济强盛可以用钱来买和平,重视知识分子也造就了文化上的繁荣,

但无论经济怎样发达,文化如何兴盛,在军事上的弱势和主权的沦丧总会给人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

所以宋无论如何在国人心中的观感都比不上汉唐,这也算得上是一种无奈的矫枉过正了。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天上人间文史鉴】文鉴心,史鉴人,影鉴意。

Moriarty0224



是。

唐朝末年,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朱温朱全忠代唐以后,各地节度使纷纷独立,进入”五代十国“局面。中原皇朝”五代“是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相继建立造成的兵锋不断;而”十国“则是唐亡以后地方节度使在中原皇朝周围成立的偏安一隅政权,不参与中原皇朝的竞争,守得一方安宁,如前蜀、后蜀、南唐、吴越等诸多偏安一隅小政权。

五代皇朝之所以兵锋不断,究其原因是”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思想在作怪。不重文德、偏好武风,是整个五代皇朝的基本体现。故而,拥兵将领没有任何家国荣辱观,只要不高兴就提兵造反;而皇帝也没有任何家国荣辱观,只为这皇帝宝座能坐一天就是一天。因而才会出现朱全忠会被亲儿子杀死、石敬瑭成为臭名昭著的”儿皇帝“。

宋朝的建立者赵匡胤也是通过军事政变获取最高权力,很符合五代皇朝建立的路数。宋太祖出身军人,深知唐末以来动乱的深层次原因,就是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为祸一方。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同时也为了防止再有军人效仿他”黄袍加身“,又为了避免拥兵将领的激烈反弹,才有了历史上著名”杯酒释兵权“。宋太祖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巩固初生的宋朝政权,彻底结束唐末以来五代皇朝动乱的局面,因此说宋太祖压制武人,是对唐末五代的兵事矫枉过正。在宋初,这是非常正确的一项政策,对稳固宋朝统治有利。

然而,他没有想到的后果就是:宋朝历代皇帝都遵守这一规则,而不是根据形势的变化而加以改变,以至于不论北宋、南宋都不乏忠臣良将,但就是缺乏雄才大略、睥睨天下的名君,致使宋朝在对外战争中屡屡丧权辱国,汉唐的荣光在宋朝手中丧失殆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