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級“藏糧於技”“智慧”春耕備耕

光明 勇龍 王敏

編者按 確保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供給,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首要任務。今年,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農墾集團扛穩糧食安全重任,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方面又有新擔當、新作為,加快打造“藏糧於技”的升級版。又是一個春耕時節,請跟隨筆者走進塞北邊陲的呼倫貝爾,看看這裡的春耕備耕是怎樣一番景象。

人勤春早。當江南大地已是春暖花開、一派生機盎然時,北國邊陲腹地的呼倫貝爾還是一片冰封白雪、乍暖還寒的景象,但春的腳步已經在這裡萌動。當前,正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關鍵時期,更是墾區備戰春耕的重要節點。連日來,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農墾集團緊盯農時,在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同時,早計劃、早安排、早準備、早部署,按時吹響2020年春耕備耕“集結號”,有序推進春耕備耕工作。

疫情期間,呼倫貝爾農墾集團改變以往春耕備耕模式,提前制定防控方案,各單位工作場所定期定時通風、消毒,職工工作中要戴口罩等防護用品,實行錯時、分散的彈性工作日製度,確保職工復工期間健康安全。“在復工之初,我們要求工作人員必須戴口罩、勤消毒,工作期間不得聊天,非特殊情況一律通過網絡彙報。”宜裡農場糧食倉儲分公司副經理逄坤鵬說。

謝爾塔拉農牧場職工裝卸肥料,必須得先過四道“關卡”:一是“排查關卡”,肥料運輸司機及裝卸工人要嚴格排查並登記在冊;二是“體溫關卡”,保證每天測2次體溫,裝卸肥料上崗前第一時間測體溫,下班後再測一次體溫;三是“口罩關卡”,裝卸化肥要全程戴正規口罩;四是“消毒關卡”,肥料庫房等工作場地及工作人員要定時、按規範、按要求進行全方位科學消毒。

集團公司各單位農機具檢修也第一時間做好個人防護和場地規範管理、消毒工作,避免人員聚集,做到防疫、生產兩不誤。今年墾區備春耕生產計劃投入各類機械1.85萬臺(件),要求重點做好麥場機械、牽引動力車和播種機等配套農機具的檢修工作,3月中旬開始,4月上旬完成檢修,保證各類農機具以良好的技術狀態投入春耕生產中。目前,各類農用物資正陸續調運儲備當中。繼續與農業保險公司深入合作,確保農業保險廣覆蓋、應保盡保,積極協調主要糧食作物的制種保險,為種子繁育保駕護航。開展老舊灌區改造升級和新建水利設施的竣工使用,為打造高產穩產攻關田奠定基礎。

農時不等人。在疫情防控特殊時期,集團公司及各基層單位充分利用網絡信息平臺“傳播速度快、範圍廣,避免人與人直接接觸”等優勢,大力倡導“信息備耕”和“網絡辦公”新模式,減少病毒傳播概率,做到防疫生產兩不誤、兩促進。

此外,冬閒時期,集團公司採取視頻、微信和QQ等網絡通信手段組織開展和參加培訓班10期(次),培訓技術人員1800人(次),內容涉及栽培植保、農機具操作與維護、安全生產等方面。

通過網絡、電話進行溝通聯繫,瞭解種子、化肥情況,足不出戶就能把市場摸清楚。“隊長,麻煩你幫我問一下咱們集中採購的化肥和種子到哪了,還有能發我一份機械檢修的學習資料嗎?”“可以,一會兒我問一下,下午在群裡公佈出來。”在甘河農場十九隊防疫便民微信群中,隊長熊志勇正在網上統計全隊備耕情況和職工群眾所需物資情況,這也是抗擊疫情期間,集團廣泛開展線上遠程辦公,實現安全、高效“備春耕、搶農時”的一個縮影。

結合今年特點,在種植結構調整上,集團公司遵循市場主導作用,重點圍繞做精做強主導產業,構建“糧、經、飼”協調發展的三元種植結構,重點培育和生產優質適銷的糧油作物及“高、精、特”經濟作物,抓市場競爭力、抓訂單農業。嶺北穩定小麥、油菜等主要糧油作物,結合市場供求關係和國家政策利好形勢,適度增加甜菜、大麥、優質牧草和中草藥種植面積,適當調減水飛薊面積;嶺東5場及大興安嶺墾區以雙高大豆、專用玉米和雜糧雜豆為主,積極推進旱改水水稻種植和中草藥產業發展。

據瞭解,2020年該集團公司計劃農作物總播種面積570.34萬畝,其中小麥131.69萬畝、油菜108.1萬畝、大豆137.66萬畝、玉米67.24萬畝、甜菜30.46萬畝、大麥24.65萬畝、水飛薊21.7萬畝、馬鈴薯13.53萬畝、牧草22.48萬畝、中草藥5.08萬畝,雜糧及其他7.75萬畝。

在防控疫情的同時,集團公司領導及相關單位正在積極溝通協調,全力保障春播前各類農用物資及時、足額到位。

據瞭解,今年集團公司農用生產物資委託自治區產權交易中心招標採購,預計投入資金4.29億元,其中農藥微肥類1.06億元、化肥2.0億元、種子0.58億元、農機0.65億元。截至2月中旬,陸續掛標採購各類化肥7.1萬噸、農作物種子4.24萬噸、農機具348臺(件),儲備春播用油0.95萬噸。計劃3月上旬開始農藥微肥招標採購,預計採購2800噸。

目前物資到位順利,化肥已到3萬噸、柴油0.5萬噸、雜交油菜種子80萬斤、自留常規和備荒種子8000萬斤,其他各類物資也正在有序調運和儲備當中。

多年來,各種自然災害時刻威脅著墾區農業生產,根據近年來氣候變化特點,墾區抗災關鍵是規避旱災,核心是規避春旱。

2020年,墾區農業生產在全面樹立避災減災理念基礎上,集團公司農機科技部提前制定了抗災救災應對措施:加快推進水利設施建設,增加節水灌溉面積,增強抗災能力,重點做好節水灌溉設備的檢修和維護,保證現有75萬畝節水灌溉面積發揮作用;推進在建工程的施工進度,確保春季新增27萬畝節水灌溉面積投入使用,實現有效節水灌溉面積突破100萬畝;繼續加大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推廣力度,計劃完成免耕播種面積187萬畝,切實增強土壤防風保墒能力,有效應對風災旱災威脅;調整種植結構,擴大抗旱作物面積,同時加大早熟備荒品種的儲備,以便應對因災晚熟品種的調整和補種,最大限度降低災害損失;提倡油菜適時早播,搶墒播種保全苗;計劃投入380萬元救災資金,購置抗洪搶險救援交通工具、應急發電車、野外宿營車、無人機等裝備及物資,增強抗災救災能力。

農業高質量發展從春耕備耕起步。農墾集團結合今年糧食市場特點和需求,在種植結構上堅持調高調優調特的原則,充分結合兩區劃定成果、龍頭企業帶動、惠農項目支撐和產業發展特色,以優質綠色高效為引導,以企業增效、職工增收為目標,切實發揮地域優勢、技術優勢、組織化規模化優勢。謝爾塔拉農牧場場長劉愛榮說:“要鞏固調整成果,就必須加快提升優勢區生產能力,穩定主要作物生產,大力發展優質特色農作物種植調優結構。”

從“靠天吃飯”到“知天而耕”,用AI(人工智能)精細噴灌、測土配方、綠色育種……黑土地上,智慧農業一改老式備耕、播種、管護、收割舊貌,一大批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將走進田間地頭,讓備耕春耕生產更加科學,為築牢國家糧倉帶來新的希望。

固定在地壟田間的監測設施不斷傳回最新數據,土壤含水量、機械作業情況、空氣溼度等,大數據、信息化、智慧農業的應用使春耕一改長期以來人挑肩扛、馬嘶人忙、人工測算的傳統景象。信息化、智慧農業將為農墾未來的發展帶來質的飛躍,集團農機科技部部長張更乾說。

備耕要未雨綢繆,春耕才不誤農時。墾區各地智慧新農業大展身手,緊盯全程、全面發展目標,瞄準促進農機農藝融合,促進現代農業管理水平不斷提升,推進現代農業實現高質量、高效率發展,為今年的豐產豐收奠定堅實的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