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都说“父母在,不远游”,其实背景离乡,漂在别处,各中艰辛只有自己知道。

如果在他乡和在家乡获得的东西是相同的,相信没多少人愿意浪迹天涯。

有时,守家待地、知足常乐被视为不思进取,很多人顶着努力奋斗、出人投地的愿望,四处漂泊,一切只是为了更好。

从小城到大城,由国内到国外,离开的人总有不得不的理由。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远方与孝道不可两全

对很多人来说,兼顾父母与梦想,真的很难做到,因为远方与孝道不可两全。

有位群友分享过一篇文章,大意是说当我们在外面追求诗和远方的时候,父母怎么办?

文中写到,她远离父母家乡,得悉母亲生病后,她想到了这些年远离父母,无法承欢膝下,让他们尽享天伦的失落和愧疚。

对父母来说,身在远方的子女,犹如挂在墙上的画,只能用来观赏。

我在新西兰的好友说,看看我们自己,移民到地球的另一边,不能照顾父母,反而让他们担心和牵挂,真是无奈。

我们能做的只是每年回国一次,就算他们能活到100岁,今生还能与父母相见几回?

我不敢做这样的算术,因为实在不敢想。

知乎上,大家也讨论过“父母在,不远游”这个话题。

有位答友说,如果一定要远游,就趁着年轻的时候去吧。

待父母老时,纵弃锦绣前程,也会归家,以全人子之心。

话虽这么说,真到了那一刻,如果上有老,下有小,又有生活压力,怕是也会难下决断吧。

对父母是扶养,对子女是抚养,该如何取舍?

很多美好的愿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实在不堪一击。

有位网友和大家探讨他的纠结,家有病重的父亲,他很牵挂又不想举家迁回偏远的小城。

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大城市里长大,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憧憬更好的未来。

他的烦恼非常现实,但却无解。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子欲养而亲不待

国学大师季羡林在他的文章《永远的悔》中说,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季羡林六岁离家,外出求学,寄人篱下。

他暗下决心,待大学毕业后,立即迎养母亲。

可是,没等到他大学毕业,母亲就去世了 。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了他身上。

他母亲一生经常念叨两句话:“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

“这几年我日夜想着你,这种痛苦,是你无法想象的”。

当他回家奔丧的时候,看到简陋的屋子,母亲的棺材,他只想一头撞死。

带着深深的后悔和遗憾,他写下了这篇文章。

那个他期许要给母亲的未来,母亲没有等到。

毕淑敏在她的文章《孝心无价》中说,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父母走了,带着对我们深深的挂念。

父母走了,遗留给我们永无偿还的心债。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父母是我们和死神之间的一堵墙

演员高亚麟在一次节目中说,父母是我们和死神之间的一堵墙,父母在,你看不见死神,父母一没,你直面死亡。

对这句话的解释是,因为父母的存在,我们不必直面死亡,所以我们没有太多顾虑,太多烦恼。

而父母感觉到了人生的倒计时,会为儿女担心,希望在自己百年后,儿女都有好的归宿,让他们可以坦然离开,没有牵挂。

“少年不识愁滋味”,无论我们多大,在父母面前都还是个孩子。

我们时常觉得父母的关怀是杞人忧天,父母的叮咛是絮叨啰嗦,因为我们和他们站在不同的人生视角。

最近,看了东方卫视的节目《我们的歌》,节目中提到这是歌坛长青树费玉清的“封麦”之作。

此后,我们在舞台上怕是再也看不到他了。

2018年9月,费玉清在亲笔信中透露,多年来,为了达到更高的境界,一直快步向前,忽略了沿途的风景。

当双亲离世后,他失去了人生的归属。

没有父母的关注和分享,舞台让人感觉孤独,掌声也填补不了失落。

大概就在此时,他真正明白了父母对他生活的意义。

那不止是温暖和支持,还有抚慰和寄托。

有句话说,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所以,千万别让自己后悔,千万别让余生遗憾。

有父母,就有家,珍惜他们健在的好时光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