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浒传》中,如果梁山好汉没有被招安,结果会怎么样?

用户94516077402


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其中百分之八十都希望诏安,从而回到他们的正常生活,这只不过是他们的痴心妄想。水浒传的结局大家也都知道,基本都没什么好下场。相反,没有被诏安,可能就是下一个农民起义军,揭竿而起,建立另外一个新王朝。但梁山以宋江为首的领导层,根本没有自己的革命主张,也没有自己的理想信念,没有解放劳苦大众的追求,也就注定了他们的悲惨结局。


域外回声


这是个假设题。在施耐庵所著的《水浒传》中,到最后一百零八位梁山好汉接受朝廷招安后,镇压田虎、降服王庆、大战方腊死的死,残的残,实属悲惨壮烈!倘若梁山好汉不接受招安,史来与朝廷对抗的都不会有好结局。


因为当时朝廷腐败,奸臣当道,百姓苦不堪言,宋江等带头起义反抗,解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但是宋江他们并不止一伙人在战斗,还有全天下的黎明百姓。作为朝廷,想收了一百零八位梁山好汉其实也可以不费吹灰之力,但因顾及民心,也只能先服软。然后,抛利引诱,蛊惑人心,让其内讧。当然用利引诱起义首领,手段也是非常高明。

在利于弊面前,当利大过于弊,天平也就失去了平衡点,宋江也不例外。但与其说他是为了利,不如说他早就掺透了结局,因此,他与弟兄们商量招安之事,那你别以为一百零八位好兄弟个个心连心,招安一说出还是有人也动摇了,只是没说出来罢了。

好了,最后接受招安,但朝廷抛利下饵也是有条件的,那就是戴罪立功,为朝廷出战抵制政治势力,最终寡不敌众,明枪敌不过暗箭,悲惨失败告终。

假如不接受招安,朝廷也会一个个击破或杀一儆百,胳膊拧不过大腿的事,宋江早就看出来了,他其实也想和弟兄们共享荣华富贵,只是他没猜到朝廷背后的阴险和太高估了一百零八位梁山好汉的实力,以至于最后悲剧收场,自己落个贪图名利的骂名。

无奈,悲哉!痛哉!哀哉!


诗蓦诗书画


梁山做大之后,基本只剩下三条路:起义造反推翻宋朝,占山为王死耗,招安。

1 推翻朝廷道路

先说说历史真实的宋江起义

根据《宋史·张叔夜传》记载:“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頕所向。贼径趋海濒,劫巨舟十余,载卤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踞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禽其副贼,江乃降。”

一群流寇而已,没根据地,几千人就搞定了

水浒中的宋江起义就厉害多了,前几次对付的官军有呼延灼的连环马和关胜,并一度攻下大名府。这些都是地方军队,大家知道宋朝的禁军制度,中央部队禁军和地方杂牌不是一个等级的

等到童贯部队时候,“话说枢密使童贯,受了天子统军大元帅之职,径到枢密院中,便发调兵符验,要拨东京管下八路军州,各起军一万。就差本处兵马都监统率。又于京师御林军内,选点二万,守护中军。枢密院下,一应事务,尽委副枢密使掌管。御营中选两员良将,为左羽右翼。”禁军开始出现。打败禁军,起码标志战斗力不输

但是,真能推翻宋朝吗?历次交手,都是在梁山的主场作战,更多的也是利用地形和人和。拉出去攻城略地,那就只能和《荡寇志》结果一样了,兵力越打越分散,占据城池越多力量越弱,最后有生力量不断被歼灭,只能死路一条。所以,所谓“占了京师,让哥哥做个皇帝,军师做个丞相,我等做个将军”这话也就是李逵说说算了

2 继续在梁山死耗

梁山资源是有限的,随着名声越来越大,投奔的人越来越多,资源会越来越紧张。前面已经论证,梁山不具备长期占据城池的能力,而且占据城池就是对政府宣战的直接表现,明目张胆造反。

但是不打城池,就凭着劫掠几个客商,打几个山庄之类的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他们需求。对阵童贯时,梁山的军队就有十万之众了,更不要说家属。这么多人,够一个中级县城了,岂是一个山头养得起

人越多,资源需求越大,需求越大,就要出去抢,抢的越多,剩下的就越少,投奔的还会更多,那就还要出去抢....当周围地方抢光了,就只能在第一条和第三条之间选了

3 第一条死路,第二条最终还要回到第一条和第三条。你说梁山最后咋办





生活大话家


极有可能从内部瓦解。

108好汉,虽然说是结义兄弟,但却是各有性格和特点,来头也都不同。在长久的相处过程中,能否一直保持和好是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的。

在好汉中,有像鲁智深一样侠肝义胆的,也有像李逵一样滥杀无辜的;有像武松、石秀一样不近女色的,也有像董平、王英一样好色成性的;有像卢俊义、李应一样的大地主,也有像三阮、解珍、解宝这样的穷苦百姓;有像关胜、呼延灼这样的正规军官,也有樊瑞、周通这样的啸聚山林的强盗。

这些人,在原本的生活中本来就是对立的,甚至可以说互相看不顺眼。当打着聚义的旗号结拜为兄弟时,看上去情深义重;但是一起相处一段时间后,原来的本性会逐渐展现出来,这时候还能不能和平相处,那就有很大疑问了。

其实,在梁山上,本来就有三种不同类型的人,他们肯定会相互报团,互通声气。

第一类是被逼上梁山的,他们本来是良善之人,也有侠义之气,落草确实是无奈之举。这一类其实是少数,像林冲,武松,鲁智深,石秀,朱仝都可以算是。他们有自己的道德观念,也有做人底线。对官府其实已经失望,但也不至于去为非作歹。

第二类是投降军官和地主豪强。这一类人数众多,卢俊义、关胜、呼延灼、董平、索超等等,他们的最大目标就是回去继续做官,过他们的快乐日子。

第三类是原本要不落草为寇的,要不就称霸一方,本来就是做着打家劫舍,鱼肉百姓的勾当。这类人也很多,像李俊,张横,樊瑞等等,他们在梁山聚义,就是换个地方抢东西罢了,至于什么安稳日子,招安做官,从来不是他们考虑的。

这三类人,其实很难融合在一起,长久下去,肯定会有矛盾发生的,到时候,就极有可能像瓦岗军一样,内部就自己瓦解了。


掩耳盗铃的铃


理解这个问题,先要提出一个论点,就是:“水浒”的作者的军事素养远远超过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似乎他有直接的作战经历,而且担任过作战参谋之类的角色。

小说中,梁山部队的规模并不大,但其管理模式却非常先进,远非普通农民起义可比,而且比当时大多数国家正规军队也更为健全,甚至有了现代的军队管理体系的雏形:

梁山部队分为三个军种:骑兵,步兵和水军。由于规模限制,水军军官不分级,只设八位头领(李俊,张横,张顺,三阮,二童)。步兵军官分为两级:步军头领(10人),步军将校(17人);骑兵军官则分为三级:五虎将,八骠骑兼先锋使,马军小彪将兼远探出哨头领(16人)。可见梁山部队的核心是骑兵,水军,步军是围绕骑兵作战的。

这支部队的管理体系是这样的:吴用、公孙胜+神机军师朱武构成梁山部队的职业化参谋系统;柴进、李应统帅梁山后勤系统;戴宗加铁叫子乐和、鼓上蚤时迁、金毛犬段景住、白日鼠白胜构成情报系统,山下四路酒店就是梁山的情报站。此外还有吕方、郭盛、孔明、孔亮领导的守护中军(辖有骑兵和步兵,相当于内卫部队,关键时也可以作为总预备队调动)。这样对部队结构和管理体系的细腻描写是三国演义里没有的,可见罗贯中并没有参与水浒创作。三国演义中很少涉及军种构成和军队管理体系的描述。水浒的作者比罗贯中的军事知识和军事素养都要丰富得多。

理解这一点就能理解为什么水浒的作者要安排梁山迅速招安。梁山虽然声势浩大,却在地理上处于非常不利的位置。东靠临海的山东半岛,北面是军事重镇大名府,西面则是西京汴梁,都是北宋王朝的军事重镇。梁山本身军队不多(招安后征方腊倾尽全力也不过六万多步兵和骑兵加上一万多水军),如果像方腊那样攻占州县,很快会招来朝廷重兵围剿(两败童贯三败高俅都是借助梁山的地理优势);救卢俊义攻打大名府,实际上是一场突袭战,李天王李成,闻大刀文达,梁中书等人都完好无损,大名府军队主力也没有损失,可见梁山没有能力打下或者守住大名府。不能攻占富庶的州县,仅靠梁山周边地区的寿张等贫瘠的小县城,经济上很难支持这样一只部队长期生存。

招安后征方腊的路线,也很能显示出水浒作者的军事才能。宋江军队总共七万多人。但进攻方腊却兵分两路:大军从扬州出发,睦州分兵,卢俊义一路走宣州、湖州、独松关;宋江主力走无锡、常州、苏州;水军主力攻打太仓、江阴,一部分随宋将军进攻常州。兵力远少于敌人却如此分兵,很多人认为这是作者的败招,其实不然。瓦解方腊集团难在地理:方腊一边拥有浙西山地;一边拥有沿海,主力盘踞在苏州杭州无锡一线占据当地的经济和丰富物产。进攻方腊关键在于杭州。打杭州,宣州湖州的部队必来增援,方腊也有可能在沿海造战船从水面助战,会在杭州形成一个长期的僵持。宋江军少,这种僵持非常不利。分兵两路,苏杭一线水网密集,湖州一线则地理崎岖,方腊在当地的驻军都不多,梁山部队的数量劣势并不明显,却可以充分发挥其作战经验丰富(曾经两败童贯、三败高俅以及征辽)的优势,同时让方腊东西两线部队无法互相救援;沿海水军扫荡组织方腊造战船,也拦住了其从海上逃脱的退路。没有诸葛亮的锦囊,也没有各路神乎其神的计策,就是普普通通却非常见功力的参谋作业。从分兵这个环节,有理由猜测,水浒的作者有过类似军事参谋的职业生涯,而且水平很不低。


航空世界


如果梁山真的负隅顽抗到底,那么,他们的最终下场无非就是被擒拿正法、押赴京城、凌迟处死。

而招安,虽然也不免结局凄凉,但它至少已经让兄弟们从强盗洗了白,变成了一名烈士,为了家国百姓殉难而死,死后还受朝廷追封,青史留名,永垂不朽。




历史让你打开眼界


对于招安的问题,很多人是不赞成的,有些人一直在骂宋江。其实宋江能够成为梁山好汉,坐上头把交椅,不仅仅是仁义,豪爽,他还有谋略,有眼光。作为梁山的掌舵人,他必须考虑梁山的出路在那里,如果坚持和朝廷对抗下去,最终也是没有好结果的,朝廷集中兵力端掉梁山并不是难事,即使不能剿灭,朝廷保持高压,梁山如何发展?接受招安是无奈之举,也是唯一的选择,因为梁山不具备发展成政治集团的能力,不可能建立国家和政权,只能接受招安。



课文之外


招安在当时人的观念里应该是最好的结局。如果没有被招安以梁山的声势,大宋王朝是不会任其自生自灭,最终不过又一个方腊而已。





韩都尚客


梁山好汉没有被招安,也就不会有后来征方腊所造成的伤亡惨重。

结局一:宋江被奸臣害死了,卢俊义当上了坐了第一把交椅,梁山众将为了替宋江报仇愤然起兵攻打朝廷。



结局二:继续保留梁山的兵力,继续和宋朝廷抗,其实宋朝廷虽然说气数未尽,但还是打不过卢俊义所领导的梁山军队。只要宋朝廷存在的一天,奸臣还存在一天,朝廷就依然会受到奸臣小人的挑拨离间,依旧会出兵和梁山好汉打仗,但结局是漫长没有休止没有任何意义的战争,造成双方将士的惨烈伤亡,但梁山中像武松林冲等武功高强的将领依旧存活着,死去很多像在征方腊时死去的武功并不高强的将士,梁山108好汉人数锐减,但宋朝廷也好不到哪去,他们的军队死伤更加惨重,每战必败,却屡败屡战。





结局三:卢俊义他们经过常年的与宋朝廷的打仗,最终战胜了宋朝廷,取代了宋朝廷建立了新的国家。


结局四:由于常年的战争,国力日渐衰弱,宋朝边境小国联合了起来进攻宋朝廷,宋朝灭亡,并且国土被瓜分,卢俊义等人亲眼看见了奸臣小人随着宋朝廷的灭亡而灭亡,他们终于报仇血恨了,但也不想和入侵的敌人打仗了,于是,卢俊义带领着梁山众好汉去到海外建立自己的国家。

结局五:直接在梁山自立一个小国,使梁山有经济来源,能够不再过上劫富济贫的生活,能够让众好汉和生活在梁山的百姓们远离战乱,过上与世无争,世外桃源般的美好幸福生活。

总而言之,最好的结局还是宋江死了,卢俊义代替他成为梁山的领导人,带领众好汉打败朝廷军队,迫使宋朝皇帝杀尽贪官奸臣和小人,梁山好汉可以有自己的土地生活和耕种庄稼,实现自给自足,朝廷不可以打扰他们的生活。


乱世史诗


各个封建王朝,都饱受农民起义的困扰,也大多都是被农民起义所推翻,但只有宋朝,几乎没什么成规模的农民起义,它的灭亡,也不是被内部所摧毁,而是外敌入侵!

这也说明宋朝整体社会是稳定的,内部矛盾比较缓和!如果不被招安,梁山是没有出路的!

如果不招安,梁山的结局无外乎两个,一个是永远占据梁山,过着逍遥快活的日子,一个是走出梁山,打天下,自己开辟个王朝!但是这两条路其实都是行不通的!

整部水浒里面很少看到宋江大规模招募喽啰或者说军队,宋江落草也是被逼的。

但是朝廷体制内过来的人,在哪个时代,没有一个想落草的,宋江一说就是搏个封妻荫子,包括像林冲,秦明,董平,花荣这些体制内过来的人,没一个想落草,卢俊义直接是最恨梁山好汉的,他们这些要么是被梁山逼上山,要么是被朝廷逼上山,都是一个逼字,而非自己愿意,那么等到招安的时候,肯定个个都愿意。

这一类梁山好汉是有明确的政治抱负的。另外一类就是梁山上的恶霸,渔霸,杀人犯等等这些。

他们没有明确的政治抱负,只要有吃有喝,生活自由就行,所以他们没有明确的政治抱负。不是说坚持一定要推翻朝廷,不接受招安,而是跟着公明哥哥有吃有喝,只要能保证这点,哥哥说怎么干,我们就怎么干,所以他们不是反对招安的力量,然而梁山上排位靠前的统领级别人物,都是朝廷体制内过来的,都是被逼上山的,都是想搏个封妻荫子的。

他们肯定偏向于招安,所以这是大势所趋,不是宋江一个人害了谁。

但是就宋江的想法来说,我觉得更多的还是想到封妻荫子,被朝廷逼上山了,那么要想重新回去,那么就只有杀人放火受招安。而不是说想到反正都是一个死,我要死得青史留名。我觉得应该不是这样。

要是不被招安,这些好汉又会是什么结局呢?

结局一:继续盘踞在梁山水泊,过着打家劫舍、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强人生活,却只能在梁山落下一个被后人唾弃的草寇之名。

结局二:揭竿起义,像方腊一样,摧毁宋徽宗的王朝。除非梁山还是晁盖当家,并且有黑旋风李逵、阮氏三兄弟、武松等人的拥护,这种结局才有可能发生。

结局三:被赵氏王朝派兵镇压。想想朝廷禁军都有八十万,地方势力要是真的召集起来,真够梁山喝上一壶的。

拥有一百零八将的水泊梁山,招安得以顺利实际上说明就几个人说话管用。

直到梁山被招安,它还是个产权模糊的企业,具体到每个人,究竟拥有梁山的多少股份?董事会议事到底有多少话语权?如果搞一个民主投票……

要说水浒传里一条最明显的规则,那就是:暴力最强者说了算,掌握暴力资源越多的人越有发言权,宋江虽然武力渣渣,但其审时度势、笼络人心的能力弥补了武力上的不足,让他成为了梁山集团内的暴力资源最多者。

其实他也应该想到,朝廷和江湖是一样的,梁山如果一旦被赵宋公司收购,也就会像二龙山、白虎山、桃花山、少华山被收购的结局一样,丧失了基本的话语权,最后任由暴力最强者——朝廷处置了。

但没办法,或许已经是最好的办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