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竿:女人如何获得真正的自由

《诗经》中有一首《竹竿》,让我思考女人真正的自由。

原诗:

籊籊(dí,长而细的样子)竹竿,以钓于淇。

岂不尔思(想你)?远莫致之。


泉(水名,在朝歌北,称左。古人以水北为左,水南为右。淇水屈流于朝歌南,称右)源在左,淇水在右。

女子有行(出嫁),远兄弟父母。

淇水在右,泉源在左。

巧笑之瑳(比喻笑时露出洁白牙齿),佩玉之傩(nuó,女子走路时有节奏的样子)。

淇水滺滺(yōu,河水荡漾人的样子),桧楫(桧木做的桨)松舟(松木做的船)。

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竹竿长又尖,淇水边钓鱼。怎能不想你?只因路远难到达。

泉水在左边,淇水在右边。姑娘出嫁了,远离父母和兄弟。

淇水在右边,泉水在左边。嫣然一笑露玉齿,身戴佩玉好妸娜。

淇水悠悠,桧木作浆松作舟。驾船去出游,解我心中忧。

竹竿:女人如何获得真正的自由

本诗描写了一位女子远嫁异地,不能与亲友见面,在淇水边徘徊,又驾舟出游以解忧。

卫国的淇水,是青年男女游乐的地方。诗中写的是一位远嫁的卫国女儿,对家乡的思念。

《毛诗序》认为此诗是“卫女思归”之作。朱熹《诗集传》也说卫女嫁给诸侯,想回娘家而不可得,于是作诗自遣。魏源在《诗古微》中说,诗的作者“亦许穆夫人作”,她是卫公子顽的女儿,嫁到许国。后来她兄长戴公掌权时,卫国被狄人攻陷灭亡,穆夫人思念母国,就写了此诗。

穆夫人是顽和宣姜所生,但她真不像其母,也很为母亲争气。上面我们说过,她不仅有才能写诗,还参与救国,使几近灭亡的卫国复国。我们没听说她像她母亲那么滥情,她的名声与母亲形成鲜明对比。这首诗应该是她听说母国危难心忧一时不能回去而产生的惆怅。

从诗中看出,穆夫人美丽动人,巧笑嫣然,佩玉在身,身姿妸娜,一副贵族妇女的形象。她远嫁许国,与母国卫国南北相隔,不能经常回娘家。听说母国有危,她十分着急,但又不能回去,只好在淇水边徘徊,或者驾小舟在淇水荡荡悠悠……

竹竿:女人如何获得真正的自由

或许因为她已经嫁作人妇,回娘家自己不能做主;或许当时她的母国卫国处于危乱中,她不能冒险前去,去了也只能是受死。总之,她心怀母国,为不能回母国而忧虑,忧思不能排遣,只好驾舟淇水排遣郁闷。

古代女子的自由在待字闺中时,嫁人后自由就有限了,从此开始相夫教子,哺幼敬老,夫唱妇随,否则会视为不守妇道,受到社会谴责。即使想回趟娘家不能自己做主,穆夫人是这样,《红楼梦》里的迎春也是这样。穆夫人关系着两个国家的政治关系,她的母国卫国有难,但婆家许国也不帮忙,出于利益考虑,或许是想帮帮不上。夫家帮不上她,更增加穆夫人的无奈,所以徘徊河水,驾舟河上。虽然她颇有些豪气,但作为已经嫁人的女子,她一时也想不出办法。后来,她还是不顾阻挠回到母国,求助于齐桓,使卫国复国。这是后话。

这首诗可能是穆夫人的抒情之作。虽然她后来回到了母国,但是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感情,还是让我们感到她作为已婚女人的不自由。在封建社会,女人是男人的附庸,婚后的女人尤其如此,没有什么自由。纵使她再有志向和豪情,如果没有男人的支持和帮衬,也难有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女强人武则天、慈禧等人,身后都有男人的支持。诗中的这个穆夫人,他的男人帮不上她,她自己就更无计可施了!

或许正是因为婚后缺少自由,使很多原本有能力的女人便安于相夫教子的生活,“女子无才便是德”,做个贤淑并顺从男人的女人更重要。于是,穆夫人与大多数当时的女人一样,婚后的任务就是安心守分地相夫教子。

竹竿:女人如何获得真正的自由

其实,直到今天,女人自由了,但婚后还是自愿受制于男人。嫁个好男人,有个好归宿,依然是女人的最大心愿。婚姻是女人一生最大的事业。让人感叹,女人到底是进化了,还是在原地踏步呢?

婚后选择相夫教子无可厚非,但一些有才华的女人也这么选择,放弃自己事业,实在可惜。按说,女人们好不容易自由了,应该像男人那样为梦想而奋斗,但大多数女人还是附庸于男人,不思进取,以为嫁人就有了归宿,有了男人就有了长期饭票。

如果嫁得好,有男人养着你宠着你还好,如果所嫁非人,每天就与苦涩与泪水相伴,甚至有可能到嫌弃。

这么说,女人并没实现真正的自由,女人们也没好好利用得来不易的自由。真正的自由是:无论婚前婚后,女人都不能放弃自己的成长。

竹竿:女人如何获得真正的自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