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入門你需要知道的10個要點


1.概述

顧梅羹,不僅琴藝高超、琴學博深,而且還善詩文、書法和畫竹梅。他一生努力堅持挖掘整理川派古琴藝術和培養接班人,為國家古琴藝術事業做出傑出貢獻。《琴學備要》是顧老師凝聚心血所著,是學琴者必備工具書。

2.總規

琴學中以指法音律為兩大主幹,前者屬於技術,後者屬於理論。

關於琴上傳統的形體、名稱、部位、度數,以及演奏前的裝備、安弦,演奏時的調軫、姿態、宜忌等項,前人名之為彈琴總規確也是開首的要務,入門的基礎,為初學所不可不知。

3.間勾調絃法

凡鼔琴未正式彈曲操之前,必先調絃,弦調能準確取音自諧和,是絕對不可忽略含糊的過程。禮記上說的“不學操縵,不能安弦”,就是這個意思。這裡擇要介紹按調法和泛調法。

“間勾”就是隔弦一挑一勾,分“大間”、“小間”兩種,隔兩弦的曰“大間”,隔一弦的曰“小間”。傳統的調絃法,大間、小間都要用的。調法有三種,即“散調”、“按調”、“泛調”。通常是先用“按調”,次用“泛調”,最後用散調。但經過“按調”、“泛調”兩次精詳校定之後,絃音業已準確,“散調”往往就不一定用了。而且散調非有較強聽覺訓練好耳力的人,是不容易聽得準的。所以按、泛兩種調法,是主要的,散調,不過是一種輔助的辦法而已。

按調法,傳統的習慣是先從五絃開始,五絃的音高,按正調定三絃為洞簫小工調的“上”字,(即等於西樂的F)那麼五絃的散音就應先合準洞簫小式調的工字音,或定音管A管的音。然後以左手名指按五絃十徽,右手先挑七絃散音,後勾五絃按音,以取仙翁二字同聲相應。(即兩弦和聲音程同度)如應在十徽以下,是五絃音高,七絃音低;應在十徽以上,是五絃音低,七絃音高;因五絃是已定準的弦,以後就以它為主,不能移動,其應緊應慢,只可將未定的七絃來緊慢了。這樣七、五絃的挑、勾,就是上面所說的小間調絃法。五、七兩弦調準,次用左大指按四弦九徽,右挑七絃散音勾四弦按音相應。其應緊應慢,只可將四弦轉軫,不能移動七絃,因為七絃也是已定準的弦,又要以它為主。(以下類推)這樣七、四弦的挑、勾,就是上面所說的大間調絃法。又次左名指按四弦十徽,與六絃散音挑、勾相應。又按三絃十徽八分與五絃散音相應,按二絃十徽與四弦散音相應,按一弦十徽與三絃散音相應,(按一弦應換中指)至此七條弦都已調遍了。更用左大指按四弦九徽應七絃散,按三絃九徽應六絃散音,按二絃九徽應五絃散音,按一弦九徽應四弦散音。又或用名指按二絃七徽,託七絃散音勾二絃按音相應,中指按一弦七徽,託六絃散音勾一弦按音相應。是這樣交互錯綜,不避煩瑣,其目的在求得絃音的十分準確。

泛調法,按音調過,再用泛調,也有小間、大間兩種。還是先從五、七開始,以左大指浮點七絃九徽,名指浮點五絃十徽,右指挑七勾五兩弦相應。次雙如法調六、四兩弦,四、二兩弦,三、一兩弦,皆得同聲仙翁二字。(惟有五、三兩弦不用,其理由譐後音律篇。)也就是兩弦和聲音程同度。這就叫泛音小間調法。又用左大指浮點七絃七徽,名指浮點四弦九徽,右挑七勾四兩弦相應,次再如法調六、三兩弦,五、二兩弦,四、一兩弦,皆成同聲仙翁,也就是音程同度,這就叫泛音大間調法。泛音調絃,遇有高低微差,仍當隨時轉軫,使它葉合。

4.右手八法

彈入的名稱曰”擘“(大指);”抹“(食指);”勾“(中指);”打“(名指)。彈出的名稱曰”託“(大指);”挑”(食指);“剔”(中指);“摘”(名指),共稱八法。

彈弦的部位,平常多在”嶽山“與”一徽“的當中。然如”泛音“以清勁為主,彈的時候不妨稍近”嶽山“,”按音“在上準不宜激烈,彈的時候,不妨稍近”一徽“,這又當知所變通,不可執一而論。

彈位有三,一近“臨嶽”之下,間稱“嶽下”,音出純剛;一在“臨嶽”與“一徽”當中,間稱“嶽中”,音出中和;一在近“一徽”之上,間稱“徽上”,音出純柔。演奏古琴,本有三種名稱:即彈琴、鼓琴、撫琴,也就真有三種含義:彈取中和,鼓取剛健,撫取柔順,一曲之中各適其宜而用之。大約取音在中、下準時,右手多在嶽中下指,取音進至上準時,多在“徽上”下指,取泛音時,時在嶽下下指,如此則剛、柔、中和配合協調,出音清淨而無離音。

5.指法練習

指法,就是教給人們應該如何去按彈抑按的準則和技巧,也就是學習古琴第一步必須很好地鑽研不可忽略的重要階段。在琴絃上練習純熟,有了基礎然後再習彈曲操,自然就會迎刃而解,事半功倍,使技巧更加精熟,可以儘量施展,發出美音,能夠動聽移情。

6.彈琴手勢

彈琴的手勢,不僅是有關外表上的美觀,而且是直接影響行氣的通塞,使力的張弛,運指的靈笨,取音的美惡。

彈琴注重手勢的傳統,來源很遠,最早的文獻,是漢代蔡邕在他的《琴賦》中說過“左手抑揚,右手徘徊,指掌反覆,抑按藏摧”。

趙耶利:“彈琴兩手必須相附,如雙鸞對舞,兩鳳同翔,要在附弦作勢,不在聲外搖指”。

7.古琴的節奏

大抵古人於“琴操”“節奏”,純取天然使演奏者好各就個人的情感體會,去使旋律儘量優美,不願用固定的“板眼”去限制拘束它,因此就採取了用“樂句”和繁複的“指法”規律,來掌握“節奏”。例為“滾”、“拂”必快,“吟”“猱”增長時值之類,即暗含有無形的“節奏”,再加以“旁註”的“緩”“急”“速”等字,誠能細加研究參定,勤事練習,不難心領神會以得之。

8.琴曲的曲式結構

與文辭一樣,其一般佈局的規律是:

  ①散起,即琴曲之首,其速度緩慢,節奏自由。

  ②人調,即琴曲的主要部分,其節拍規整,節奏平穩,主題鮮明,全曲的高潮在此部分中。

  ③人慢,即高潮過後,漸作收勢,結束曲意。

  ④復起,即全曲前後首尾回合照應之處,常部分地再現主題,使琴曲有波動起伏的況味。

  ⑤尾聲,即全曲的結束部分,一般用泛音彈奏,使琴曲有餘音嫋嫋的趣味。

9.音律

“音律”就是音的規律,也就是樂的本原。

在今天來從事古琴學習,指法固然要精心研究,音律也應當特別注重,然後技藝、理論,才能匯通,琴理、樂理始得一貫,不僅琴學可得宏揚,整個民族音樂前途也更得以昌明瞭。 

10.學琴心法

又必有恆持久,勿畏難灰心,半途中止;勿猶疑不決,見異思遷;勿性急逞能,欲速不達;勿重量輕質,貪多寡得。果能如此刻苦耐煩,日積月累,自有水到渠成,豁然貫通的一天。


黔 進——立志成為新媒體古琴師,弘揚古琴傳統文化的終身學習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