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捲148國,16萬人確診:對抗瘟疫幾千年,人類為什麼還像個新手?

席捲148國,16萬人確診:對抗瘟疫幾千年,人類為什麼還像個新手?

生命是一份複雜的禮物。

——《病者生存》

2012年10月16日,英國《每日郵報》上刊登了這樣一條消息:

英國病毒學教授、流行病權威專家約翰·奧克斯福特預言,在5年內,人類可能會面臨一次超級病毒災難,屆時,這場病毒有可能帶給人類毀滅性打擊。

這則預言被科學家們形象地稱為“末日瘟疫”。

席捲148國,16萬人確診:對抗瘟疫幾千年,人類為什麼還像個新手?

1918年西班牙流感爆發時的美國,警察上街也得戴上口罩

事實上,就在這個世紀,人類就遇到過不少大範圍傳播的傳染病,比如鼠疫、狂犬病、“埃博拉”等等。

瘟疫總是來勢洶洶,令人猝不及防。如今,我們正面臨一場全球性的大瘟疫,截至到北京時間3月16日,除中國外,全球已經有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確診超過8.6萬例新冠肺炎感染者,病例數超過中國。其中不乏政界高層和國際明星。

世界衛生組織也終於宣佈:新冠疫情可稱為“大流行”

席捲148國,16萬人確診:對抗瘟疫幾千年,人類為什麼還像個新手?

圖/新華社

“我們以前從未見過冠狀病毒引發的大流行。我們以前也從未見過得到控制的大流行。”

英國政府首席科學家帕特里克·瓦倫斯13日接受採訪時提出了一個“群體免疫”策略,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討論。

群體免疫即在某種情況下,有足夠比例的人群對傳染病具有免疫力,這種傳染病便不能在人與人之間傳播。如果英國用這種辦法,將需要大約60%的人口感染新冠病毒,而根據目前的數據來看,新冠病毒的病死率在2%左右,也就是有數十萬的死亡代價。

席捲148國,16萬人確診:對抗瘟疫幾千年,人類為什麼還像個新手?

英國首相鮑里斯·約翰遜召開會議強調英國將進入抗疫“延緩”階段

這個說法一出,隨即引來了人們的反對,目前已經有超過10萬人請願呼籲英國採取更嚴厲的防疫措施。

《人類大瘟疫》的作者馬克·霍尼斯鮑姆提出:“儘管我們盡了最大努力來預測流行病的到來,併為迎戰它們做準備,卻總是被打個措手不及。”

為什麼在經歷了那麼多次大瘟疫之後,人們在面臨一種新的傳染病時,依然像一個缺乏經驗的“新手”一樣頻頻翻車?



無法預測的“大流行”

既往的經驗告訴我們:問題不在於流行病是否會出現,而在於何時出現。

很多人都在責備世衛組織對新冠病毒威脅的評估太不及時,或許是因為在此前,人們嘗試預防可能大規模傳染的疾病時,已經有幾次“翻車”經驗了。

席捲148國,16萬人確診:對抗瘟疫幾千年,人類為什麼還像個新手?

1976 年和2003 年,科學家們認為世界即將迎來一場新的流感大流行,結果卻發現流感暴發是虛假預警,危險並沒有來臨。

2009 年,世界衛生組織宣佈,兩種各自流行了 10 多年的著名 H1N1 豬流感病毒發生重組,強強聯合,成為墨西哥豬流感病毒,並可能會引發大流行,於是啟動了全球流感大流行的防備計劃。

理論上,這會是

21 世紀第一場疾病大流行,也是 41 年來的首次流感大流行。

正如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一樣,墨西哥豬流感也是 H1N1型流感,它可能會像百年前的大流感疫情那樣,引發大量的人感染和死亡,各國政府應做好準備。

然而,儘管世界衛生組織的聲明引發了廣泛的恐慌,預期中的“病毒末日”卻並未來臨。

當人們意識到墨西哥豬流感並不比季節性流感更嚴重時,人們開始指責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其“捏造”這次疾病大流行預警的目的是幫助疫苗製造商和其他特殊利益集團獲益。

因此這次在新冠肺炎疫情上,世衛組織顯然謹慎了不少,但或許比起所謂的“造成了過度恐慌”,如今真實發生的“全球大流行”才是我們更不願看到的。

席捲148國,16萬人確診:對抗瘟疫幾千年,人類為什麼還像個新手?

圖:世界衛生組織官網

不管是否為大眾所熟悉,這些流行病都揭示了一點,那就是新病原體的出現可以多麼迅速地推翻醫學常識。

在缺乏實驗室知識、有效疫苗和治療藥物的情況下,流行病引起不安、恐慌和驚懼的力量也遠超我們預期。

世衛組織的預報“翻車”也就不難理解了,當面對未知卻迅速發展的病原體時,一切的預測都顯得有些無力。



我們一直在“幫助”病毒變異

對於一切有的生命來說,都有兩項重要的任務要去完成:生存和繁殖。

病毒也不例外。

自1940 年以來,科學家已鑑定出了335 種新型人類傳染病。這些新疾病中有近三分之二是動物源性疾病,其中有70% 起源自野生動物,而在動物中,蝙蝠攜帶的病毒種類又遠多於其他哺乳動物。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月11日發佈的疫情報告,這次新冠病毒就很有可能和菊頭蝠存在關聯。

席捲148國,16萬人確診:對抗瘟疫幾千年,人類為什麼還像個新手?

約翰·奧克斯福特的“末日瘟疫”的預測依據就是:大約每10—40年便會出現一種高致病性病毒,而病毒平均每年有10次變異,因此,30年中病毒可能變異300次,而每300次變異中,就有可能出現“超級病毒”

而在今天,我們還是無法及時地預測大規模傳染病的暴發。不僅是因為微生物的變異性很強,還因為,人類一直在幫助微生物變異。

正如馬克·霍尼斯鮑姆在《人類大瘟疫》中所說的,一次又一次,我們幫助微生物佔據了新的生態位,協助它們傳播到新的地區,我們通常卻要到事後才看清這一點。

城市化和全球化似乎是最關鍵的原因。在很多大城市,人口數量造成城市過度擁擠,增加了病毒傳播的風險。而新技術有時還為病毒的傳播推波助瀾。

席捲148國,16萬人確診:對抗瘟疫幾千年,人類為什麼還像個新手?

比如,空調和現代冷卻系統能有效地將人們與蚊子隔絕開,但正如SARS 暴發時那樣,水塔和通風扇氣流也能帶來新的疾病風險,尤其是在酒店和醫院等封閉環境中。

國際旅行和國際商務帶來的更緊密的全球互聯是另一個關鍵因素。

席捲148國,16萬人確診:對抗瘟疫幾千年,人類為什麼還像個新手?

16 世紀,天花、麻疹和其他來自舊大陸的病原體需要幾周時間才能到達新大陸,黃熱病等疾病的傳播媒介想要在美洲紮根則需要更長時間,而在擁有國際航班的今天,

一種新病毒可以在72小時內到達地球上的任何國家。

不是微生物自己完成了這項創舉,而是我們人類的技術替它們完成的。

在所有的新發傳染病中,有一半是由細菌和立克次氏體引起的,這恰恰反映出由於抗生素濫用,環境中還存在大量的耐藥微生物。

席捲148國,16萬人確診:對抗瘟疫幾千年,人類為什麼還像個新手?

所以,究竟是病毒太強還是我們給病毒提供了滋生的溫床?



逃不開的“抗疫週期”

在這次疫情期間,很多人翻出以前的作品,然後發出前人“神預言”的感嘆,其實這些“神預言”的背後不過是人性本身,因為細看歷史我們就能會發現,千百年來,人類對於瘟疫的反應,幾乎都經歷了下面幾個階段:

1. 忽視期:在疫情之前,人們往往毫不在意,當疫情發生之際,很多固有的認知都會被證明是錯誤的,而反映過來時,病毒已經悄然流行開了。

在歷史上,這些“固有認知”有:空調系統不會給酒店客人和醫院的醫生和病人帶來風險(比如“軍團病”初期人們是這麼認為的);埃博拉病毒不會在西非傳播,也不會傳播到大城市;寨卡病毒(一種通過蚊蟲傳播的病毒)是一種相對無害的蚊媒疾病。

席捲148國,16萬人確診:對抗瘟疫幾千年,人類為什麼還像個新手?

電影《傳染病》中,最早因新型傳染病毒突然死亡的人,醫院連死亡原因都無法給出。

2. 倖存者偏差期:在疫情暴發的初期,很多人會想“怎麼會輪到我呢?”。

比如在這次疫情初期在武漢爆發時,如果你是一個遠在東北的居民,你也許會覺得武漢離自己那麼遠,所以還很安全。

再比如,這次疫情席捲全球前,如果你是一個居住在南美國家的人,你會認為這是發生在中國的事情所以毫不在意。

你或許還會聽到諸如“有些人沒戴口罩也沒事”的言論,於是導致防禦措施不夠,擴大了傳播。

席捲148國,16萬人確診:對抗瘟疫幾千年,人類為什麼還像個新手?

3月4日的倫敦地鐵,僅有少量乘客佩戴口罩。圖/路透社

3. 恐慌期:在人類文化中存在一種近乎普遍的本能反應,那就是對外來者的恐懼心理,它有一個正式的名稱叫作“懼外恐懼症”(xenonophobia)。

當人們意識到了疫情的嚴重性之後,恐慌情緒開始蔓延,一個主要的表現就是搶購囤積生活物品,現在幾乎全球所有受疫情波及的國家都出現過超市被搬空的景象。這是人類對於未知恐懼的本能反應。

席捲148國,16萬人確診:對抗瘟疫幾千年,人類為什麼還像個新手?

4. 接受期:加繆在《鼠疫》中寫道,當鼠疫席捲了整個城市“他們不再注重購買的衣服或者食品的質量了。大家都全盤接受一切了”。

慢慢地,人們開始習慣與瘟疫共處的常態,並開始接受這種新的生活方式。

5. 結束慶祝期:瘟疫漸漸消退,可能是研發出了疫苗,也可能是莫名地消失,無論是哪種方式,在與之抗爭之後,當災難終於結束,人們不免聚集在一起,一起慶祝,對於傳染病的消散,我們往往歸於人類自己的勝利。

6. 遺忘期:正如加繆所說的,“在同鼠疫博弈,同生活博弈中,人所能贏的,無非是見識和記憶。”

而記憶,總是會隨著時間被衝散了,直到下一次新的病毒席捲而來。



疫情會短暫結束,但永遠不會消失

如果說,這次疫情有什麼能夠留下的警示的話,毫無疑問的是,它提醒了傲慢的人類,這不是一顆人類能夠完全主宰的星球——肉眼不可見的病毒,也和我們共同擁有這個星球,甚至共同擁有我們的身體。

2009年之前,科學家都一直認為,健康人的肺裡是沒有病毒或細菌的。後來才發現,人的肺裡平均駐紮了174種之多的病毒,其中只有10%是已發現病毒的近親,另外90%都是陌生病毒。

席捲148國,16萬人確診:對抗瘟疫幾千年,人類為什麼還像個新手?

圖/環球網

在我們的身體裡,有一些貌似沒什麼用處的“非編碼DNA”,科學家最初把它們稱為“垃圾DNA”,但近年來科學家發現這些DNA有很大比例都與病毒有關。

進入20世紀之前,科學家已經掌握了不少關於病毒的重要知識,他們知道病毒具有傳染性,體積小到不可思議,也知道一些病毒會導致特定的疾病,比如狂犬病。但是還有很多的病毒,是科學家未能探索到的神秘領域。

微生物是渺小的,單獨的一個微生物個體肉眼不可見,但當你把所有海洋微生物作為一個整體,那麼所有鯨魚、珊瑚礁和其他海洋生物都會相形見絀。

粗略估算,地球上10%的光合作用都是病毒基因開展的。也就是說,你每呼吸十次,就有一口氧氣是病毒惠予的。

席捲148國,16萬人確診:對抗瘟疫幾千年,人類為什麼還像個新手?

在演化史上最近的瞬間,人類脫穎而出,病毒對我們的生存功不可沒。原本就沒有什麼“它們”和“我們”之分——生物在本質上只是一堆不斷混合、不斷閃轉騰挪的DNA而已。

最後,讓我們回到“病毒”這個詞本身。它原本就包含了兩面性,一面是給予生命的物質,另一面則代表致命的毒液。

病毒在某種意義上確是致命的,但它們也賦予了這個世界必不可少的創造力。

疫情終會結束,而病毒將會永存,創造和毀滅就這樣一次次結合在了一起。



[1] 《人類大瘟疫》 [英] 馬克·霍尼斯鮑姆 著 中信出版集團 (即將出版)

[2] 《病毒星球》[美] 卡爾·齊默 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3] 《病者生存》[美] 沙龍·莫勒姆 喬納森·普林斯 著 中信出版集團

[4] 《鼠疫》[法] 阿爾貝·加繆 著 湖南文藝出版社

[5] 《科學家稱5年內或爆發西班牙流感式"末日瘟疫"》 沈姝華 國際在線

[6] 《英國“群體免疫”引爭議!200多名科學家聯名反對》 中國日報雙語新聞

#互動小福利#

在這次疫情期間,你對病毒有什麼新的認識和了解呢?

關注【中信出版集團】,進入【歷史文章】中同名文章,在留言區和阿信一起分享吧,阿信會隨機抽取兩位小夥伴,送出《病者生存》《瘟疫與人》兩本書。

中信出版社推出的又一全球瘟疫史力作,講述我們人類與病菌搏鬥的曲折歷程,構建人們對於全球性流行病的全新認識,反思人類與病菌的關係。即將重磅上市:

席捲148國,16萬人確診:對抗瘟疫幾千年,人類為什麼還像個新手?

疾病不是生物進化的bug,病毒、細菌、寄生蟲也不是多餘的存在:

席捲148國,16萬人確診:對抗瘟疫幾千年,人類為什麼還像個新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