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猿劍法二十四勢(全)

真傳 | 白猿劍法二十四勢(全)


劍在春秋戰國時期,也為其鼎盛時期,非但其劍質與練制精進。名劍相繼問世,而其地位更升至“至高無上”之境。王侯用於權力代表,即所謂“上方寶劍”也。官宦世家,富商平民,乃至武林門派,均以寶劍為信物,傳之後代,甚至為名劍所迷,而致家破國亡。


當時有劍仙之稱者莊周,其說劍篇對各級之劍,有如下之剖析:


(1)“天子之劍,是直之無前,舉之無上,案之無下,運之無旁,上決浮雲,下絕地記,此劍一用,能制諸侯,天下服矣”。察其所言,已將劍形容為代表神聖,尊嚴,武勇權威,主宰天下之寶物。


(2)“諸侯之劍,直之亦無前,舉之亦無上,案之亦無下,運之亦無旁,上法圓天,以順三光,下法於地,以順四時,中和民意,以安四鄉,此劍一用,如雷霆之震也;四封之內,無不實服,而從君命矣”。此乃君王御賜之“上方寶劍”,代行君命,有“先斬後奏”之權。如今日武將之指揮劍,統兵殺敵,制裁部下,亦有就地正法之權。


(3)“士庶之劍”,蓬頭突鬢垂冠,曼胡之纓,短的,瞑目而滄難,相擊於前,上斬頸領,下決肝肺。來自“武宗”公眾號·示士庶之劍,以致命王侯,執行殺敬為職責,或用以自決而明節。戰國時代刺客,為報主恩,披肝瀝膽,成則梟敵首以獻主,敗則自決於當場。如荊軻、聶政、豫讓等義士是也。


以上劍篇所述,將劍分為三類,可知當時朝野對劍之重視,尋且目之為賦有靈性之神器,或則作為養性悟道,修仙成佛之憑藉,由是而在歷代文人筆尖留下驚天動地,可歌可泣之事蹟。


一、習劍要訣


語云,劍走青,刀走黑,蓋刀只一刃,其背較厚,遇敵械而不及避讓時,可以刀背硬格硬攔,背厚而不易損,此所謂走黑也;劍有雙刃,中部有脊,刃薄易損,故用劍者,不準有生格硬攔之弊,此所謂走青也。劍之為用,全在數寸劍鋒,即近劍尖處,故必須能以全力貫注於此,然後始足言劍術。練劍須懂搶外門法,敵以械來,我抄出其旁用靈活之劍法取之;蓋彼於舊力已完,新力未生之際,欲取我時,必先變換手法,我即可乘此空隙以制之也。·來自“武宗”公眾號·學劍必須存制人之意,無論任何一法,皆足以制人,隨機應變,要在用劍者之神明變化耳。劍之手法交替之時,或攻人之後,變為退避,或轉退為攻,其簡銜接之處,必有過門,此過門即所謂挽花是也。凡人必於拳術得其門徑,然後可以學劍,否則三尺在手,非但不得其用而身體傾斜,步伐失措,不足以制人,反以此自戕,此最終注意者也。劍之步法,注重斜出,蓋既不許生格硬攔,則唯有搶外門一法。離攻於避,搶外門須用斜步,故宜注意,且劍法中之步伐,雖有一定法則,然不可過於拘泥,須先審察敵勢如何,而定我之所向,則步法即隨之而變,若一成不變,則失翔動之旨矣。古人云劍為短兵之師,形如飛鳳,又謂“槍扎一線,劍走一偏”,此其意主劍為最短兵中之最翔動者;故學劍者,身不可呆,手不可鈍,目不可滯,步不可遲,能如此,則劍術翔動之意盡矣,否則如犯其一弊,則因一而廢百。學劍者須知翔動之旨,又云短見長,不用忙,言其苟能得法,敵雖長兵攻我,我只須一進步乘虛而入,則敵械已在我身後,非其兇鋒可以能傷我矣,而我反閒裕而攻之,故械之長短,無關於勝負,要在其善用與不善用耳,用劍之法,全在乎敏疾,切不可有絲毫牽強,且以拗動為上乘,反掌及肘,皆拗勁,宜格外注意而熟習之。此上所述,皆習劍者必須知之事,不容忽視者也。


劍有四法:即擊、刺、格、洗是也。擊有直擊、橫擊、斜擊、撩擊等,直擊系從上斬下,橫擊為攔腰取敵,斜擊則轉身斜殺,撩擊則由後方從下撩上,或從左撩右,反身撩取則謂之反撩;刺法分上中下三部:挽逆花,乘其末勢取人咽喉太陽穴者,謂之上刺。先曲肘捧劍,然後乘其曲勢而刺出,取人腰部胸部者,謂之中刺。挽順花而反掌下插,取人之腎踝等部者,謂之下刺。格法為禦敵之法,即捍阻他人之械,使不能傷我也。有上格旁格之分,如敵械從上而下,我即以近劍託向上格之,此為上格;如敵械從旁而至,我即以劍託向敵械來處格之,此為旁格;惟格宜用平面劍,以劍脊行之,不許用劍刃,且格不過暫時阻止敵械之近我,並不必梟去敵械,故絕不許有生格硬攔之弊,略一阻止,即可走斜步,搶外門以取敵矣。來自“武宗”公眾號·洗法亦宕開敵械之一法。故無論任何一劍起手時,必先挽花,挽花即洗去敵械之意也。挽花之法有六:平面花、立花、順花、逆花、當前花、旁花是也;平面花如桌面,立花如車輪,立花亦有順逆之分,順勢立花,則劍從左方自下向取方向挑起,至右上方為止;逆勢立花則自左下方向右抗起,至左上方為止,當前花挽圈由右下掠,過左上卷;旁花之順者由前而下,從後泛起,逆者從後而下,向前泛起;挽花雖空畫一圈,其妙用實多,捲去敵械擾亂目光等事,實其易見者;其妙處則在於虛實相映,攻守並行,可以意會而不可以盲傳,熟習之,要能得耳。


二、古劍道探幽


古時武典相傳,劍法分為三乘,即大乘、中乘,小乘。茲分錄如次:


(1)小乘——揮劍搏擊,意在劍法,倏忽來去,能御百十眾者,乃劍術之小乘耳。


(2)中乘——如能練至中乘,則行不畏虎豹,遑論與人搏擊,故名為劍客,此多為方外練氣之士,又以五臺、峨嵋、武當為最著。


(3)大乘——能練臻大乘者,則隨手摺枝亦能作劍。如玄女與猿公比武,即折枝作劍也。


古人復將劍術分為三品,上品者劍仙,取人首級於百步之外,純以神氣御劍。中品者劍客也,以手運劍,以法取勝。下品者劍士也,徒具形式,雖不致纏頭裹胸,亦流於劍舞,此輩既多且廣。


我國古時劍道之深,實非常人所能習得者。而學劍者,必其有堅毅之恆心,始可有所成就,然欲達於“上品劍仙”之列,似吾輩“凡人”難作此想。若個人稟賦天生,資質奇佳之人,練臻“上乘”,或屬可能,因劍為短兵刃,其劍術特點為靈活、迅速、輕巧,以柔克剛,以“四兩撥千斤”之巧,借力還力以勝敵。來自·“武宗”公眾號·故“折枝作劍”,在劍術精深者言,自非難事。但如欲作“純以神氣御劍”之上品,恐系神仙劍術之列,當非常人可及。


莊子說劍篇對於劍術,曾有精微之論,渠謂:“示之以虛,開之以利,後人以前,先人而至。”雖置之於今,猶可為法則。當時劍擊之術秘修,尚不見傳於世,直至漢朝,劍法漸精魏文帝典論之自序雲:“予幼時學擊劍,閱師多矣,四方之法,唯京師為善,桓靈之間,有虎賁王越,善斯術,稱於京師。河南史阿言,昔與越遊,且明其法。餘從河學之精熟,常與年滷將軍劉勳、奮威將軍鄧展共飲,宿聞展善用手臂,通曉五兵,又稱能空手白刃。餘與論劍良久,謂言將軍法,非也。餘固賞好之,因求與餘對,時酒酣耳熱,方食芋遮,便以杖代劍下殿數交,三中其臂,左右大笑,展意不平,求更為之,餘言吾法急,展難相中面,故齊臂耳。來自“武宗”公眾號·展言願復一交,餘知其意取中也,因偽深進,展果導前,餘卻腳剿,正截其顙。”讀此可知,斯時劍術已甚精湛。


晉代重文輕武,著重謙約,人以習武為恥,劍術逐漸衰落,唐時因征剿頻仍,武備重修,劍術盛極一時。根據劍俠傳所載:“蘭陵老人,能以長劍七口,舞於中庭,迭躍揮衢,棍光電激,或橫若挈帛,旋若歐火。京西店老人,則舞劍如風雷驟至,電光相逐。”然其術深奧,非常人所能習,故後繼為難,終至失傳。到了明代,劍術又趨沒落,高手益少,僅於明史何良臣陣記載雲:“六莊子之紛紋法,王聚之起落法,劉先生之顧應法,馬明之閃電法,馬超之出手法,其五家之劍,乃天下第一。”


老梨餘事有云:“自古各揚之制,莫不有法流傳,獨鑄之劍不傳,典籍亦不之載,故今無劍客,亦少名劍。”又宋庚平所編之劍法圖解,亦認為“劍法失傳久矣,在昔四庫全書之中,無技不收,百藝俱有考備,惟缺劍術之法”,可見上古劍術,今多不傳,即戚繼光之紀效新書,雖載有俞大猷之“劍經”一篇,而內容多為槍決,所言劍訣,反而寥寥無幾。


有清一代,能劍之高手雖多,如血滴子之輩,均為各自拘秘爭權,既少傳人,更無專著傳世,使好劍之人,無從問津,雍正之後,精通劍道之人,多投入深山野澤,或隱於方外,劍術名手消跡於世。來自·“武宗”公眾號·清社既屋,時代轉變,劍擊之術,僅存皮毛餘緒,其能以劍用者甚矣!


民國時,惟廣陵七劍士之武當劍尚具聲名。時李景林將軍與黃元秀,郭風歧七人,為挽劍擊之道,曾先後與西洋劍術及東洋劍術高手較技,均獲全勝。而黃元秀更將武當劍法之大要精華,編著專集發行,以廣國人研習與流傳,詢屬可喜。現雖有若干劍書出售,如太極劍、純陽劍等,當亦有其本源,於此不加贅評。


三、古規白猿劍二十四法


白猿翁所傳之劍術,共二十四法,雖簡而用意實深,包羅萬象,有此二十四法,已足夠有餘,不必更多也;語云:"在精而不在多。”我於白猿劍法,亦作如是觀。蓋此二十四法,實開劍術之先河,謂之為先天劍術,亦無不可,後之人如得此法而熟習之,變化萬端,神妙不測。其餘如達摩刺虎等之劍法,皆自槍而下,不足學矣;蓋彼之繁複重疊,至百餘劍之多者亦何莫非自此二十四法而脫胎以出者乎?且是等劍法,今世亦已人各異傳,傳各異法,難免其非後世之略諳武術者所任意編造,而假託前人之名而欺世者,轉輾相傳,隨至以訛傳訛耳,此白猿劍二十四法之所以為世貴而不易得也。所謂二十四法者維何?曰:扣訣、飛鶻穿雲,野馬分鬃、探海求珠、回身摘果、朝天一炷香、擒龍勢、伏虎勢、燕子穿簾、仙鶴探勁、驪珠獨探、餓虎吞羊、掃蕩群魔、白虹貫日、古樹盤恨、橫江飛渡、背劍勢、白蛇吐信、斜雁飛勢、鷂子翻身、仙人指路、獨劈華山、白鶴亮翅、抱虎歸山是也。練習之時,先須按勢練習,不可貪多,不可務速,以按步就班為是;不必斤斤於一劍之如何,一法如何猶兒童讀書,必先認字,然後讀成章之書,末後才可使之作文。劍法之按勢練習,猶認方字也,連續練習,猶讀成章之書也。來自“武宗”公眾號·拼劍應敵,猶作文也,若欲躐等,其能有成者,我未之信也。故初宜熟習各法,然後連續行之,更須於身手眼步四法,特加註意,四法既正確無誤矣,及盡心以求其翔動敏捷,學劍時,於此外更須注意到每一劍之用處,而含有劍之制人之意;即獨習時,亦須視為強敵在前,而極思制敵之法,能若是則其成功也,其庶幾乎?茲將圖說附之於後:


(1)扣訣


全身甫向直立,兩足緊並,右手握劍,左手扣訣。(見圖1)


真傳 | 白猿劍法二十四勢(全)


(2)飛鶻穿雲


有足前進一步,略一跺腳,劍即在有腰下回鋒向前衝刺。(見圖2)


真傳 | 白猿劍法二十四勢(全)


(3)野馬分鬃


轉身向北,足作馬步,從下向後挽花,鋒向正東,斬至平膀式。(見圖3)


真傳 | 白猿劍法二十四勢(全)


(4)探海求珠


轉身向西,劍從右外方挽側面花,收劍至胸際然後向前下方斜刺。(見圖4)


真傳 | 白猿劍法二十四勢(全)


(5)回身摘果


左足前進一跺腳,作弓步,垂鋒指東方,隨全體之轉拗勢由下撩.上,平膀西出。(見圖5)


真傳 | 白猿劍法二十四勢(全)


(6)朝天一炷香


依上式進步轉身,回鋒向下,全身直立,劍尖向前,左訣上指。(見圖6)


真傳 | 白猿劍法二十四勢(全)


(7)擒龍勢


進步鋒轉,右足下曲,左足前躺,同時劍挽側面花,回鋒下指。(見圖7)


真傳 | 白猿劍法二十四勢(全)


(8)伏虎勢


身向右轉,左足攏後下跪,劍挽平面花,由下上擦,過頂門向右斬下,(見圖8)


真傳 | 白猿劍法二十四勢(全)


(9)燕子穿簾


從右轉身,劍順勢宕下泛向前面,向上逆刺,全身直立。(見圖9)


真傳 | 白猿劍法二十四勢(全)


(10)仙鶴探頸


右足進為弓步,劍順勢下斬,頭向右,同左訣向左上方直指。(見圖10)


真傳 | 白猿劍法二十四勢(全)


(11)驪珠獨探


右足立直,左足上提,劍側面平花,向左斜上方探刺。來自“武宗”公眾號·(見圖11)


真傳 | 白猿劍法二十四勢(全)


(12)餓虎吞羊


右足向後斜撐,左足曲膝下蹲,劍先上衝,然後下斬。(見圖12)


真傳 | 白猿劍法二十四勢(全)


(13)掃蕩群魔


左足向後通掃,轉身向東,右膝下曲,左腿躺直,劍向外側起平面大花,回鋒下指。(見圖13)


真傳 | 白猿劍法二十四勢(全)


(14)白虹貫日


左足直立,右腿上挑,劍向內挽一平花,收靶及胸,然後前刺。(見圖14)


真傳 | 白猿劍法二十四勢(全)


(15)古樹盤根


右足踏前一步,左足向後絞進一步,劍挽當面大平花,向東斬出。(見圖15)


真傳 | 白猿劍法二十四勢(全)


(16)橫江飛渡


轉身右足進一步成弓步,同時垂鋒使劍與右臂相平,回鋒向西平刺。(見圖16)


真傳 | 白猿劍法二十四勢(全)


(17)背劍勢


右足直立,左足後提,右手舉劍後出,刃外向,平置頭上約離三四寸。(見圖17)


真傳 | 白猿劍法二十四勢(全)


(18)白蛇吐信


踴足轉身,劍起盤頭平面花,至頂門時,轉手回鋒下指,左訣後出。(見圖18)


真傳 | 白猿劍法二十四勢(全)


(19)斜雁飛勢


身轉向前,變右前弓步為右側紀弓步,劍從下泛起,過右肩後,向左,上方一提,然後下刺。(見圖19)


真傳 | 白猿劍法二十四勢(全)


(20)鷂子翻身


劍向右斜下方起側面花,同時向左轉身,變弓步為馬步,劍向有豎直平斬,左訣亦平出。(見圖20)


真傳 | 白猿劍法二十四勢(全)


(21)仙人指路


向左轉身,右足進為弓步,劍挽右平面花前刺,左訣後出。(見圖21)


真傳 | 白猿劍法二十四勢(全)


(22)獨劈華山


向左轉身,左足略收作躺步,雙手把劍,透向頂後刃向上下,蓄勢下劈。(見圖22)


真傳 | 白猿劍法二十四勢(全)


(23)白鶴亮相


左足踏進一步,從右轉身,變為馬步,劍從下撩向斜上方。(見圖23)


真傳 | 白猿劍法二十四勢(全)


(24)抱虎歸山


左足直立,右足前提,劍挽花收入懷中,左訣舉頭上右指。(見圖24)


真傳 | 白猿劍法二十四勢(全)


然後手垂足攏並復第步一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