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最出名的宰相是哪位,他對元朝有哪些貢獻?

小芳香


元朝最出名的宰相,元脫脫。

元脫脫,字大用,蒙古族人,是元末政治家、軍事家。元脫脫所處的朝代已經是在元朝的末年,這時的元朝已經不是成吉思汗的光輝歲月,只是一個四處起義的沒落王朝。而元脫脫的出現,在軍事上取得了部分戰役,延緩了王朝的瓦解。而他最著名事蹟還是主持編撰了三史。

三史,指遼、宋、金三史,這三史參與編撰的人來自各族,是二十四史中參與民族最多的,而三史編成只用兩年半時間,這除去前朝歷史支持,最大的功勞就是元脫脫的能力。

而元脫脫的冤死,也是他出名的重要原因



愛鏟屎的貓


脫脫(1314年-1356年1月10日),亦作托克托、脫脫帖木兒,蔑裡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兒乞人,元朝末年政治家、軍事家。

元朝元統二年(1334年),任同知宣政院事,遷中政使、同知樞密院事、御史大夫、中書右丞相。至元六年(1340年)農曆十月脫脫為中書右丞相,大改伯顏舊政,復科舉取士。至正三年(即1343年),脫脫主編《遼史》、《宋史》、《金史》,任都總裁官。

至正九年(1349年)農曆閏七月,復出為中書左丞相,至正十年(1350年)農曆四月,脫脫被任命為中書右丞相,發行新鈔票“至正交鈔”,並派賈魯治理黃河,成績斐然卓著,贏得水患災民的民心,被讚譽為“賢相”。至正十一年(1351年)修黃河民工起義,鎮壓抗元紅巾軍。他於至正十五年(1355年),革職流放雲南,後被中書平章政事哈麻假傳元惠宗詔令自盡。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昭雪復官。

人物貢獻

文學

任修三史總裁官時,他主修有《宋史》,其《藝文志》8卷,主要根據宋朝的《國史·藝文志》,刪掉重複,補充未備之書,共著錄宋代藏書9818部,119972卷。為記載宋代藏書情況及宋代著述的史志總目,但分類混亂,著錄誤差較多。在史志目錄中“最稱蕪雜”。所著《宋史藝文志·序》,對宋一代國家藏書之事有總論性的論述,是研究宋代藏書史的重要文獻之一。

書法

江南第一家(鄭氏宗祠)白麟是鄭義門祖上名號,淮公遷到浦江後,改原香巖溪為白鱗溪,示不忘本。元朝宰相脫脫親書“白麟溪”三大字以立碑。據《義門鄭氏祭祀薄》載:“白麟溪”石碑向立於崇義橋側,年久失修,年久而損傷。乾隆十八年(1763年),將舊碑移至白麟溪橋頭,靠祠磚砌。於原處再立新碑(現原碑已移至祠內陳列)。



緣禦寒


1.元朝最出名的宰相:耶律楚材(1190~1244)

元代著名政治家,三朝重臣。字晉卿,號湛然居士。

 2. 世居金中都(今北京),博覽群書,旁通天文、地理、律歷、術數及釋老、醫卜之說。金宣宗時,任左右司員外郎。1215年降蒙古,隨成吉思汗西征,占卜星象及行醫。拖雷監國和窩闊臺即位後,日益受重用。1218年耶律楚材隨成吉思汗從軍參政,官至中書令(宰相)。1231年,任掌漢文字的必赤長(漢人稱中書令或中書侍郎),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有利於中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

  3.耶律楚材身材高大,滿面鬍鬚,當時有“長髯人”之稱。他勇略過人,正直廉潔,在朝廷內外威信很高。元朝的一些重要典章制度,大都出自耶律楚材之手。成吉思汗非常賞識耶律楚材的才華,他曾說過:“此人天賜我家,而後國君庶政當悉委之。”

  4.曾助定君臣禮儀,奏立燕京等10路徵收課稅使,推行賦稅制,阻止蒙古貴族改農田為牧場,建議把奴隸、農奴和驅口收為國家編戶,反對大規模屠城和蒙古貴族橫徵暴斂。還奏置編修所於燕京、經籍所於平陽,編印儒學書籍,保護請用儒術舉士。

5.窩闊臺汗死,乃馬真皇后稱制,漸被排擠。死後追封為廣寧王,諡文正。耶律楚材死時,不但很多士大夫涕泣相吊,連蒙古族的一般老百姓都痛哭失聲。根據耶律楚材的遺願,他被安葬於燕京故里的甕山(今日頤和園萬壽山的前身)腳下。著有《湛然居士集》、《西遊錄》及《庚午元歷》等。


地圖觀


我認為元朝最出名的宰相非“史天澤”莫屬。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一、史天澤在“軍事方面”的表現

據史料和文獻記載,史天澤少善騎射,勇力過人,在歸降元朝之後,接替其兄都元帥的職位,率軍士擊敗了金國名將武仙,而後又俘殺了抗蒙紅襖軍將領彭義斌。

二、史天澤在“戰略方面”的表現

根據史書記載,史天澤“出入將相五十年,上不疑而下無怨”,甚至將他比作郭子儀、曹彬等。而且他一生的表現都非常謹慎,戰略上多謀善斷,料敵用兵,並且主張攻心為上,力戒殺掠。

三、史天澤在“政治方面”的表現

據史料記載,史天澤為鞏固和發展蒙古在中原地區的統治立下汗馬功勞,並且是忽必烈推行漢法的主要大臣之一。忽必烈對其評價是,“卿奕世忠勤,有勞於國,一門三職,何愧何嫌!”


通過前面的分析,可以見得,史天澤可以說得上是元朝時期最負盛名的宰相了。


草竹道人


說到元朝,一大串名字脫口而出:成吉思汗、忽必烈、鐵穆耳……除了這些君主,還有一些大臣也名留青史,比如哲別、伯顏、阿術、脫脫等等。在關於元朝歷史的不少電視劇中,脫脫的宰相形象特別正,與很多爭權奪利的宰相不同,他是屬於少數的賢相。

脫脫年少時就彰顯了他的聰明才智,15歲開始當官,為人正直,不甘心做傀儡,於是開始跟伯顏鬥爭。當他步步高昇做了丞相之後就廢除伯顏的舊法。脫脫在執政期間作為主要負責人修改了遼、金、宋等三國的歷史。脫脫因病辭相,後來復官專門治療河患,同時實行變鈔。元末農民起義爆發,脫脫親自率領軍隊,突破徐州立下大功。可惜元末的統治很黑暗腐敗,哈麻因為政權問題對脫脫懷恨在心,各種挑撥離間,逼得脫脫從失去兵權、到貶官、到被冤死。

脫脫的貢獻主要體現在文學、書法和作為這三個大方面。在文學上,他作為修改歷史的總負責人,主修了《宋史》等。在書法方面,他寫了“白麟溪”三個字在石碑上,以此紀念江南第一家白麟。在作為方面,他恢復了科舉制度,恢復太廟四時祭,整改了國家領導內部關係,減輕官府對百姓的剝削,整頓吏治。


陸麒麒


王保保啊,其他人的名字太難記了!

元朝為什麼不火?為什麼很少有人提起?為什麼元朝那麼多宰相(丞相),我說王保保最出名?

你看看元朝皇帝的這些名字:愛育黎拔力八達,碩德八刺,懿磷質班,妥歡帖睦爾,阿剌兀思剔吉忽裡,搠思監。。

你再看看元朝宰相的名字:鐵木迭兒,和禮霍孫,桑葛,完澤,哈剌哈孫,塔思不花,乞臺普濟,禿忽魯,旭滅傑。。。

看見這些名字,頭都大了。我上學的時候,最煩學習元朝歷史,名字太難記了。而且,這還都是音譯過來的,很多還不是全名!這些名字,不復制粘貼,用輸入法都不好打出來!

再看王保保,多麼“親切”啊!提起他,就想起他妹妹趙敏(賈靜雯版),很多人都想給他當妹夫。

當然,王保保是漢名,他的蒙古名字叫擴廓帖木兒(Кeкэ Тeмeр),雖然是武將,也當過丞相。而他最大的貢獻,就是讓自己“名聞天下”,給末代元朝留下一位“名人”。。。這一點,元朝很多皇帝都做不到。例如成吉思汗,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全名其實是孛兒只斤·鐵木真。忽必烈的名字前面也要加上“孛兒只斤”。

元朝執政的時候,真該給各位大臣都起一個漢名,方便“名垂青史”。我都想好了,例如:狗剩、鐵蛋、翠花、虎子,每一個都朗朗上口。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劉秉忠(1216年——1274年),字仲晦,初名侃。17歲時,做過邢臺節度使府中令史(秘書),後棄職隱居。先入全真道,後出家於天寧寺(今邢臺西大寺)為僧,取法名“子聰”,自號藏春散人。四處雲遊,博覽群書。

1242年受到北方禪宗領袖海雲的賞識,以其“博學多才藝”,推薦給元世祖忽必烈,成為忽必烈言聽計從的重要幕僚。他事忽必烈三十多年,“參帷幄之密謀,定社稷之大計”,官至太保,參領中書省事(即丞相)。據《元史》記載,劉秉忠“以天下為己任,事無鉅細,凡有關國家大體者,知無不言,言無不聽,帝寵任愈隆”。

蒙古貴族在統一中國過程中,大肆燒殺虐掠,劉秉忠多次勸告忽必烈不要濫殺無辜。

劉秉忠向忽必烈介紹了一整套封建治國平天下的經驗和理論,採取一系列措施,獎勵農桑,興修水利,設立學校,統一建立官制,對於醫治宋末元初的戰爭創傷,促進我國經濟、文化的恢復和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

為了協助忽必烈成就帝業,劉秉忠先後向忽必烈推存了張文謙、張易、許衡、姚樞、竇默、王恂、馬亨等數十位雄才碩學。這對於忽必烈改革蒙古舊制,採用中原漢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其中邢臺縣郭守敬、沙河人張文謙以及元代的大學者張勇、王恂等,都曾和劉秉忠一起在邢臺縣西部紫金山同過學,後都經他推薦入仕元朝,對我國當時天文、數學以及水利事業的發展有著突出的貢獻。

蒙古國官員起初沒有俸給之制,全憑掠索飽私囊。1254年忽必烈採納劉秉忠提出的附古例、定百官爵祿的建議,並逐步推廣到全國。另外,針對蒙古官無定製的現象,劉秉忠又提議定百官之制,並詳細制定了各級官員的職務、名額及俸祿,為元朝建立了一套規範的國家機構和官僚體系。

1260年忽必烈稱帝,劉秉忠受命制訂各項制度,如立中書省為最高行政機構,設樞密院掌握兵權,設御使臺主百官升降,舉朝儀、定章服、修律歷等。1264年忽必烈授劉秉忠為光祿大夫、太保、參領中書省事、同知樞密院事。1271年在劉秉忠的提議下,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元朝最為出名的宰相毫無疑問的說肯定非耶律楚材莫屬!為什麼這麼說呢,

耶律楚材生於1190年卒於1244年,字晉卿,號玉泉老人,法號湛然居士,蒙古名吾圖撒合裡,契丹族,蒙古帝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宰相。

他原本是金國人,尚書右丞耶律履之子。1215年,成吉思汗的蒙古大軍攻佔燕京時候,耶律楚材對金國已經失去信心加之成吉思汗欣賞他的才就轉投成吉思汗帳下,他的到來,為蒙古發展為元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也對成吉思汗及其子孫產生深遠影響。

蒙古鐵騎所向披靡,但其作為遊牧民族在勝利後的統治則充分暴露了其落後性。於是在中原地區出現了“胡化”與“漢化”的衝突,在這場衝突中,歷史的退步危險已有端倪。耶律楚材以其智慧與能力引導統治者看到了漢文明的優越,使蒙古帝國本身沒有的禮儀、賦稅制度建立起來,使蒙古落後的分封制和部落聯盟的管理制式逐漸消失,使蒙古幼稚的法制得以發展成長。在蒙古國向元朝過渡的創業中功不可沒。但遺憾的是,在他的有生之年,他的許多建議和構想都沒有得到有力的貫徹和實施,受到了貴族和包買商人的阻撓和破壞。這與當時的社會環境、具體情況及民族性是分不開的,統治者有心斂財興武、無心安撫百姓,百姓在兵荒馬亂中也無心生產而疲於奔命。但是耶律楚材的作為卻起到了承上啟下的功用。在後來忽必烈的建朝大業中,在蒙古進一步的漢化中,基本上沿襲了他走過的道路,併發揚光大。即使是在元朝滅亡之後,退回蒙古草原的那些貴族們在建立新政權的時候仍然不自覺地遵循了漢制中的若干原則。雖然蒙古的漢化很淺,但非耶律楚材,忽必烈之創業功勳可謂難矣;非忽必烈,耶律楚材之壯志亦難酬。




縱情山海間


我個人認為元朝最著名的宰相當為——史天澤。他是元朝唯一一位官至宰相的漢人。

他是元朝名將,善騎射,勇力過人。隨父親史秉直歸降蒙古。

23歲就代替父兄任元帥之職,生擒葛鐵槍、敗將武仙、擊殺抗蒙紅襖軍將領彭義斌,滅金伐宋,參加各 場戰役,功勳卓著。

其父親是一位愛讀書,尚義氣,在當地很有影響的人物,家族財力雄厚 是為鄉族的大姓。而史天澤也受影響吧,不例外,文韜武略,樣樣能行。

史天澤,出將入相近五十年,深得重用。他治軍有方,謀略有德。多謀善斷,量敵用兵,主張以攻心為上,力戒殺略。

他以“以竭盡殉國,尊主庇民”為原則。

武可以上陣殺敵,文可以輔佐政事。1266年被任命為丞相。

他凡事必須是毅然決然的以天下之重為己任,從不追求個人的富貴與權勢。他任丞相的二三年間,國家面貌和軍隊實力,也是蔚然可觀。

有評價: 史天澤出入將相五十年,上不疑而下無怨,人以(其)比於郭子儀、曹彬。

忽必烈言:卿自朕祖宗以來,躬擐甲冑,跋履山川,宣力多矣。又卿首事南伐,異日功成,皆卿力也。


山顛一壺清酒r


耶律楚材(1190--1244),官至中書令(宰相),開國元勳,三朝重臣。生於北京,遼皇族子孫,自幼博覽群書,精通漢文,旁通天文地理、律歷、術數、醫卜之說等。

簡要介紹下耶律楚才的生平,金宣宗時,任左右司員外郎。1215年降蒙古,隨成吉思汗西征,占卜星象及行醫。1219年,隨成吉思汗西征,常曉以征伐、治國、安民之道,屢立奇功,備受器重。窩闊臺即位後備受重用,1231年任中書令,定製治國方案,1244年悲憤而死。

主要貢獻

建國元勳

蒙古建國之初,提出建議:“地方上應設置官吏統治老百姓,另設萬戶總管軍隊,使軍政相互遏制,防止獨斷獨行。”窩闊臺採納了。窩闊臺還根據他的建議,在中央設立了最高行政機構中書省,任命耶律楚材為中書令。

耶律楚材提出《便宜十八事》作為臨時法律,嚴禁地方官吏擅自濫殺老百姓,不準商人財主貪汙公物,打擊地痞流氓殺人盜竊,禁止地主富豪奪取農民田地,這樣,社會秩序就漸漸安定了下來。

此外,在耶律楚材的建議下,窩闊臺改變了過去“裂土分區”的分封制,在各地設立十路徵收課稅使,並定下“五個絲”制(5個人繳納1斤絲),把徵稅的權力收歸中央。

制定禮節

太宗窩闊臺即位時,耶律楚材參照中原王朝的禮儀,為他制定了登基的儀式,並勸服窩闊臺的哥哥察合臺率領皇族中長輩向他行參拜大禮。參拜禮節的制定,使大汗在蒙古貴族中至高無上的地位得到了確認和鞏固,增加了大汗的威嚴和權力。這是耶律楚材推行自己的主張,按中央集權的方式向蒙古統治者施加影響的第一步。

制定經濟、軍事、教育政策

經濟上,主張輕徭薄賦,愛惜民力,發展生產。

軍事上,耶律楚材提出改革蒙古族軍民一體的治理方法,把軍權、政權和財權分割開來,可以相互牽制,相互監督。協調了漢族地主和蒙古貴族之間的矛盾,鞏固了蒙古的統治基礎,加速了蒙古統一全國、建立中央集權政治的步伐,對蒙古和中原的歷史都產生了深遠巨大的影響

教育上,耶律楚材大力倡導儒學,推崇孔子。修復了孔廟,優待孔子後裔,建立了國子學,用封建文化教育民眾。公元1237年,耶律楚材又提出恢復科舉取士。第二年,元朝首次開科取士,一次錄取了4000多人。科舉考試的恢復,提高了中原儒生的地位,為國家發現招攬了大量的人才,為忽必烈時期蒙古帝國的發展繁榮積蓄了力量,奠定了基礎。

保護人才、制定文化政策

在蒙古滅金國、吐蕃、大理和征伐南宋時,許多名士如元好問、趙復、竇默、王磐等人都被保護並起用。這對於北方學風的興盛有很大的影響。1237年耶律楚才舉行考試,選中的許多人才,如楊奐、張文謙、趙良弼、董文用等人,他們後來都是忽必烈時代的名臣,為完成蒙古國的漢化做出了巨大貢獻。這次考試使大批儒士得到身份的提高和課役上的優待,在文化、教育、政治、經濟各領域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耶律楚材還向蒙古貴族傳授儒家思想。他先從尊孔開始,金滅亡後,他“遣人入城,求孔子後,得五十一代孫元惜,奏襲封衍聖公,服役林廟地。”他還向統治集團講經,講學之風漸起,在京城還設置了國子學。

在文獻方面他也做出了貢獻,耶律楚材在平陽設置經籍所,在燕京設置編修所,整理編輯經籍;保存了關於遼史的重要文獻。

結語

兩位元朝皇帝對他的評價,孛兒只斤·鐵木真:此人是天賜我家,以後軍國庶政,都可以委託於他。孛兒只斤·窩闊臺:非卿,則中原無今日。朕所以得安枕者,卿之力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