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孩子的特性-尊重、理解、愛是基礎

孩子不同,表現出來的氣質必然不一樣

很多父母都在苦惱孩子不聽話,不同類型的孩子,表現出來的氣質都是不一致的,有一些孩子一出生就比較鬧,從媽媽肚子裡出來那一刻已經不同,而有些卻是相對安靜的或者秩序感很強,作為父母和老師的我們更多的應該是觀察然後理解和尊重他們,不同孩子表現不一致,另外孩子很多方面的所謂問題,其實就是大人身上的折射。

不同孩子的特性-尊重、理解、愛是基礎

討好型的孩子

我一直強調自尊的重要性,就是自我認知,相信自己有能力做成一件事和自己可以對一些重要的人和事有貢獻值,有社會價值感。而討好型的孩子卻是相反的,他們更多的是需要別人的認可來滿足自我的成就感。這種類型的孩子在某種程度是壓抑自己的,做很多事情都是為了贏得別人的讚揚或者為了取得爸媽的關注。她可能在某方面很突出,但是她自我的自尊體系被破壞,很重要的原因父母真正對她的信任太少,爸爸媽媽沒有發自內心的相信他們和放手讓他們去嘗試。

爸爸性格暴躁會讓小朋友很容易形成成癮型人格,會對遊戲上癮,對吸菸上癮等。而媽媽脾氣不好,小朋友很容易焦躁,另外自控能力和自律意識會變差。(這是我根據自己原生家庭和多年接觸學生總結而來)


不同孩子的特性-尊重、理解、愛是基礎

有一次我去做課程反饋調查,發現個小女孩的情況,特別乖巧,也很認真不鬧不哭不吵,課堂表現很好。對於5歲的小孩子這樣的表現其實是不正常的,我觀察了她三節課,有一次媽媽送她來的時候發現她怎樣都不肯進教室,我覺得很奇怪,為什麼會這樣?諮詢了媽媽,媽媽說其他人送她她都會很乖的上課,但無論是科學課還是畫畫其他課程只要媽媽送她就鬧就哭,不願意進去,就想媽媽陪。

我當時大腦出來的情景很神奇,就是男女朋友吵架,女生也知道自己做錯了事情,也很講道理,但是此刻就想男朋友陪。 她需要的是認可和關注點而已,她本身很懂事。但是媽媽給的聆聽和理解太少了,媽媽就像吵架中的男生,而這個小女孩就像很多懂事的女朋友此刻就是想要你陪我,給我一個擁抱都好過所有的道理。

後面我建議這個媽媽週末把所有的課程都停掉,因為她的女兒就想她媽媽陪她做她喜歡的事情,週末跟女兒單獨一對一的親子時光,陪她去做她喜歡的事情,吃她喜歡的東西,晚上睡前一起玩遊戲,聊聊心裡話,媽媽和寶貝道歉。

其實所有的人都不喜歡被說教和嚴厲批評,無論大人還是小孩,永遠不要忽略一個孩子的感知能力。

不同孩子的特性-尊重、理解、愛是基礎

抗壓性弱的小朋友

這是很多父母擔心的一個問題,我接觸的學生就有幾個這樣。

1.小A是典型非常聰明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探索探究能力,對新知識的學習力都高於其他人,但他容不得自己失敗。

鼓勵不等於讚揚

父母或者學校老師的鼓勵和表揚方面出現了問題,過度的強調了他的天賦,並不是強調他學習的過程和方法。一直說他聰明的孩子很容易形成固定性思維,久而自我感覺會特別良好,慢慢一不小心也會演變成自負或者討好型人格。孩子更需要的是成長型思維,告訴他你很勤奮,你的努力很棒,強調過程多於結果,強調品質大於天賦。孩子適合鼓勵不適合長時間表揚,久而久之他就會覺得我這方面就是厲害的,變成過強的好勝心。不適合常說你真聰明的詞彙。另外父母可以陪伴小朋友做一件事,下圍棋爸爸可以故意輸,然後讓寶貝也有輸的情況,最後和他解釋輸贏其實是正常的事情!另外我強烈建議這個可以納入每週家庭會議的議題討論。

不同孩子的特性-尊重、理解、愛是基礎

2.小C也是我很喜歡的一個學生,這個學生的同理心和情商很高,但是有時候事情做到一半會放棄。

媽媽經常和我反饋這個情況,後面給了媽媽一個建議就是陪她堅持做完一件有挑戰的事情,一定要堅持做完。不可以偷懶,有時候大人真的覺得自己累而忽略了孩子的訴求,所以當我聽到說他們在拼樂高的過程中媽媽都快放棄時,小女孩和媽媽一起堅持最後成功拼成,這件事不單單讓親子鏈接靠近,另外小朋友的自我成就感也加強,她的內心多了一層聲音,我可以自己獨立做成一件事。

小C媽媽另外一個點也是很多爸媽做的特別好的事情就是無條件愛孩子,孩子覺得爸媽是愛他們的,小C媽媽說女兒晚上睡前會和她分享她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還有看法,學校同學是怎樣的,這是多麼溫馨的場景,小孩只有被信任的和愛的她才會這樣做。

不同孩子的特性-尊重、理解、愛是基礎

偏內向型孩子

偏內向型的孩子一定是熱愛獨立思考的,我和BB媽媽探討過,她可能是偏這樣類型。比較安靜的,會更在乎友誼。這樣的孩子很懂事,他們不會過多的吵鬧,在很多場合只要媽媽一個手勢就明白。

他們心思細膩,不喜歡嘈雜的環境,更喜歡被聆聽和理解,最重要的是預先告知。這樣的孩子好奇心重但他們可以靜的下來,如果你的孩子是這樣的類型,請不要逼迫她做一些她不喜歡的事情,她需要更多的是商量後的執行。

不同孩子的特性-尊重、理解、愛是基礎

這些都是3-6歲這個階段很多小朋友展現出來的特性,在做實驗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和反饋出來的,有些小孩子在觀察這個環節就體現出超強的語言組織能力,有些則相反,而有些寶貝則在動手和討論過程顯現出他的優勢,3-7歲是探索和追求過程多餘結果的年齡,更在乎體驗感,小朋友的好奇心需要保護,父母也要更走進她們的內心理解他們,發現他們的優點和興趣,這是一個需要學習的過程,需要爸爸媽媽更多的耐心和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