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細微處見精神
——李白
李白,字太白,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先世在隋末因罪徙居中亞,他誕生在中亞的碎葉城(今俄羅斯的托克馬克,當時屬安西都護府)。5歲時隨父遷居綿州彰明縣(今四川江油縣)青蓮鄉,因自號為“青蓮居士”。據《唐才子傳》說,他的出生很富傳奇色彩,在誕生的前夜,他母親夢到一顆燦爛明亮的太白金星投進懷中,這不分明是“太白金星”降臨人世?父母當然喜出望外,於是給他取了“太白”這個名字。
小時候,就“天才贍逸”。“十歲通五經”,興趣廣泛,博覽群書,諸子百家,無所不讀,特別痴迷於道教經典。喜歡“縱橫術”,擊劍彈琴,任俠仗義。傳說他曾經為打抱不平而“手刃數人”,成為遐邇知名的少年遊俠和羽客。
因為他的詩寫得好,賀知章很賞識他,並送給他“謫仙”的雅號;杜甫也讚揚他:“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時人因此奉獻上“詩仙”的桂冠。
對此,讀者有理由會想,這麼一個“神仙”級的詩壇人物,他的生活經歷一定不同凡響吧?
如果說,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陽的光輝;那麼,從幾件小事中何嘗不可以燭照出人物的精神風貌?還是讓我們看看李白生活中幾件饒有趣味的小事——
其實,縱然是“天才”人物,他的才能也決不是天賦神授,只是敏於從平凡的事物中捕捉到閃光的質素;他的成長過程也並不是一帆風順,只是善於從失敗的履途中演繹出成功的經驗。《潛確類書》卷六十中就記載了李白小時候這麼一則故事:
愛玩也許是兒童的天性,李白像其他孩子一樣也非常貪玩。他在象耳山讀書時,總覺得那些深奧難懂的經書,讀起來枯燥乏味,有時就編造個理由丟下書本,跟一幫孩子一起逃學去玩。
一天,他走到一條小河邊,看見一位老奶奶正在一塊青石上磨一根極大的鐵棒;雖然是那麼費力氣,她卻心不旁騖。出於好奇心理,李白走上前去問她:“老奶奶,你這是幹啥呀?”“我在磨針呀。”老奶奶慈祥地回答。李白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說:“這鐵棒子又粗又長,那要磨到猴年馬月呀?”老奶奶並沒有放下手中的活,只是笑了笑,語重心長地說:“是呀,要把它磨成針,的確不是件容易事;可是,只要我們不怕多難多累,堅持下去,永不放棄,總有一天會把它磨成針的!我們鄉間不是有句老話:‘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嗎’? ”李白一下子悟出了這樣的道理:做任何事要想取得成功,既要有恆心,堅持不懈;又要有毅力,不怕困難。從此,他再也不逃學了。
隨著歲月遷流,李白飽讀詩書,能詩會賦,鄉里之間已經是小有名氣了。曾經任過彰明縣令的東蜀人楊天惠在《彰明逸事》中就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
當時的彰明縣令是一個附庸風雅的人。當他聽到李白的才名後非常感興趣,他想,我如果把他招進縣衙,不但會博得愛才若渴的好名聲,縣府公文也會寫得富有文采,在上司面前會更有面子;再說,這對自己吟詩作對也有幫助。這樣一舉多得的好事,不是“踏破鐵鞋無處覓,得來全不費工夫”嗎?於是,他立即派遣官差去聘請李白。李白心裡卻犯起了嘀咕:去當一個縣衙小吏,這難道不是大材小用?可轉念一想,自己出自商人家庭。按照大唐律令,不準參加進士考試,通向仕途的大門已被堵死;縱觀歷朝歷代,不也有人從下層小吏直至名臣良相嗎?權衡再三,李白還是慨然應聘。
縣衙裡清閒得很,也無聊得很。一天,他正在院子裡踱步,忽然聽到“哞哞”的牛叫,抬頭一看,原來是一個牧童牽著一頭老牛從院門外經過。李白頓時眼睛一亮,他想,如果讓縣令看到這頭耕牛,也許會引起對農業生產的重視。這樣的“曲線進言”不是比當面陳說的效果要好得多嗎?儘管李白的想法多麼稚氣與天真,他當時還暗自得意哩!
於是,他親手牽著這頭黃牛大搖大擺地走進縣衙的公堂裡。說來也巧,正逢縣令夫人從臥室裡出來。這位風姿綽約的縣令夫人,一向錦衣華服,養尊處優,當她走到柵欄前,看到這又髒又笨的老牛,不由怒火中燒,暴跳如雷。夫人的咆哮聲驚動了縣令。縣令本來就怕老婆出了名,哪裡禁得起“河東獅吼”?頓時就慌了手腳。他為博得夫人的歡心,正想對李白厲聲訓斥!只見李白鎮定自若,衝口就吟出一首詩:
素面倚欄鉤,嬌聲出外頭。
若非是織女,何必問牽牛。
縣令夫人一聽,她想,他把我比成“織女”,不是在誇我像仙女一樣美貌嗎?原來這英俊多才的小夥,正是在變著法兒來討我的喜歡哩!她馬上心花怒放,高興得不知所以。縣令一見夫人這麼高興,也就轉怒為喜,對李白連聲地誇獎:“好詩,好詩,不愧是青年才子,青年才子!”
一天,李白跟隨縣令外出視察農情。忽然發現前面山谷裡發起了山火。一群農民正在觀望。隨著火勢漸漸地熄滅,觀望的人也就陸續回家了。山火沒有造成什麼災害,倒燃起了縣令的詩興,於是他哼哼嘰嘰地吟出了兩句詩:
野火燒山後,人歸火不歸。
哪知靈感女神偏偏惡作劇,儘管他再如何搖頭晃腦,如何蹙緊眉頭,卻硬是說不出下句。他只好用求助的眼光看著李白,李白立即續上兩句:
焰隨紅日遠,煙逐暮雲飛。
餘焰猶存,輝映遠空的紅日;青煙繚繞,飛逐天際的暮雲。這不正是山火熄滅、餘燼尚在的最形象的寫照嗎?縣令不得不打心眼裡佩服,可是又礙於面子,於是嘴上沒說什麼就起轎回府了。
隨著夏季到來,江水猛漲,縣令帶著一班僚屬外出考察水情,剛到江邊,發現靠岸的蘆葦叢中漂浮著一具年輕的女屍。
頓時議論開了:有的說,是這女子失足落水的;有的說,是被壞人謀害的;也有的說,是她自尋短見的……對女子溺水的原因,僚屬們作出各自的猜想,真的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惹得縣令詩興大發,他捻了捻鬍鬚,從嘴邊擠出了兩句:
二八誰家女,漂來倚岸蘆?
大概是對開頭兩句感覺不錯吧,哼哼了半天,又來了兩句:
鳥窺眉上翠,魚戲口旁朱。
你看,那美麗的翠眉,逗來窺探的飛鳥;那硃紅的雙唇,引來嬉戲的游魚。說白了,還不是因為這溺水的妙齡女郎有幾分姿色,勾引得這位縣令大人春心蕩漾?他總覺得意猶未足,想再來幾句,可是,儘管想來想去,絞盡腦汁,半天了,還是憋不出一個字來。不得已,眼巴巴望著李白。李白看到縣令那色眯眯的樣子,早就按捺不住心頭的怒火,也想諷刺他幾句。於是,隨即來了四句:
綠髮隨波散,紅顏逐浪無。
何因逢伍相,應是怨秋胡。
這裡引用了兩個歷史人物:
“伍相”,指春秋時期的伍子胥。楚平王聽信讒言要追殺他,他在逃亡途中飢寒交迫,一位浣紗女送來米湯,為了表示不洩露他逃亡的行蹤,竟溺水而亡。
“秋胡”,春秋時期魯國人。他娶妻3個月後外出做官。3年後在返鄉的路上,看見一位採桑女頗有姿色,就上前挑逗。後來發現竟是他的妻子。妻子當即指責他好色無度。一氣之下,投河自盡。
縣令明明知道李白是在影射他像秋胡那樣,是一個好色之徒。可是又不好意思發作。心裡也不得不佩服李白才思敏捷。只好懷著一肚子怨氣憤憤地回去了。李白怕遭到報復,也就離開了縣衙。
時間過得真快,天寶元年(742)李白已屆不惑之年,他和道士吳筠隱居剡中。經吳筠和賀知章的鼎力推薦,玄宗下詔宣召李白進京。玄宗不但接見了他,還把自己用的手巾遞給李白擦嘴,並給他御手調羹,真的是寵渥有加,並任命李白為供奉翰林。
春日,玄宗和楊貴妃在宮中觀賞牡丹花,玄宗一時興起,命李白譜寫新的樂章。李白當即應命譜成《清平調》三首: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瓊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一枝紅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
既寫花,又寫人;既讚美貴妃月貌花容,天然麗質;又把她比成天宮仙女,舉世無倫。不但讚頌貴妃傾國傾城的美麗,也歌唱了君王與貴妃愛情的甜美與幸福。
也就是在玄宗與李白日益親近的時候,有一天,渤海國派遣使者來京,呈送的國書竟然是番邦文字。滿朝大臣中雖不乏飽學之士,卻沒有一個認識。玄宗勃然大怒,弄得大家都惶恐不安。這時候,賀知章向玄宗推薦了李白,說:“李白遍覽群書,博學多識,解答蠻書,非他莫屬。”於是,在權力至上的中國封建政治舞臺上,上演了一幕李白醉草《嚇蠻書》,命楊國忠磨墨,高力士脫靴的宮廷喜劇。
也許有人認為,這是李白心挾夙嫌,睚眥必報;其實,如果我們深入一層去想,在唐玄宗晚年,楊國忠、高力士是最受寵幸的權臣,簡直鼻息幹霓、炙手可熱,朝廷大臣誰不是趨之唯恐不前?李白卻不計仕途得失,敢於羞辱他們,當眾打擊他們的囂張氣焰,這不正表現出他敝屣富貴、糞土王侯?
李白常常自比謝安,本來是懷著經邦濟世的宿願來到京城的,哪知只不過是充當玄宗皇帝的文學弄臣,還要受權貴們的窩囊氣,他感到十分失望。於是,在天寶三年(744)毅然離開長安,沿黃河泛舟東下。當他來到東都洛陽,遇見了杜甫;之後,又在汴州遇見了高適。於是,詩壇三傑相約攜手漫遊於大梁(今河南開封一帶)和宋州(今河南商丘)兩地之間。一天,他們來到開封的梁園(也叫梁苑,漢代梁孝王所建),指點江山,舉杯暢飲。當酒酣耳熱之際,忽然聽到遠處傳來悠揚悅耳的琴聲。也許是這“高山流水”般美妙的旋律誘發了李白創作的靈感,他頓時筆走龍蛇,一口氣在僧舍牆上揮灑一首激情奔放的《梁園吟》:
……昔人豪貴信陵君,今人耕種信陵墳。
荒城虛照碧山月,古木盡入蒼梧雲。梁王宮闕今安在?枚馬先歸不相待。
舞影歌聲散淥池,空餘汴水東流海……
曾經貴極一時的魏公子無忌,至今卻丘墓不存,留下的不過是冷月荒城,蒼雲古木;從前那金碧輝煌的梁王宮殿,如今蹤影全無,連舉世知名的大辭賦家枚乘、司馬相如也早已作古;當年的舞影歌聲已散入淥池清波,唯見滔滔汴水長流不斷,一切富貴繁華猶如過眼煙雲,只有宇宙永存,江山長在……
詩人真的是信奉歷史的虛無,陷入消沉的人生嗎?很顯然,這不過是功業來就,壯志難酬的憤激之辭。請看,就在這懷古抒憤的琴絃上,終於迸出了時代的強音:
歌且謠,意方遠,東方高臥時起來,欲濟蒼生未應晚!
總有一天,會像高臥東山的謝安一樣,被請出山實現匡時濟世的宏願;這是多麼強烈的期待,又是多麼堅定的自信!詩人內心永遠燃燒著一團救國救民的烈火!
也許是一種宿緣吧,不多久,已故宰相宗楚客的孫女宗小姐來到這裡。當時李白聽到的那美妙琴音就是從她纖纖玉指間流出的。當她讀到李白這氣勢磅礴的詩句時感動不已,竟然用一千兩白銀買下了這墨跡未乾的寺院牆壁,以示仰慕之情。宗小姐這一“千金買壁”的故事不但成就了一段兩情相悅的美好姻緣,也給中國詩壇留下一段膾炙人口的佳話。
從此,李白開始了長達10年的梁園生活。
之後,李白又漫遊四方。一天,他來到陝西華陰縣境內。他想,華山是我國西嶽名山,怎能讓它失之交臂?於是決定到華山一遊。他擔心山上沒有酒喝,就先在山下一家酒店喝得醉醺醺的。他乘著幾分醉意,騎著一頭毛驢,向華山走去。經過華陰縣衙門口的時候,哪知小毛驢受了驚,竟闖進了縣衙。縣令大發雷霆,厲聲質問:“你是何人,竟敢如此無禮?”並要他寫一份認罪的供狀,李白當即寫了一份不具名的“供狀”:
曾令龍巾拭吐,御手調羹,貴妃捧硯,力士脫靴,天子門前,尚容走馬;華陰縣裡,不得騎驢?
縣令一看,大吃一驚,連忙向李白道歉:“實不知是李翰林大駕光臨,冒犯,冒犯,恕罪,恕罪!”於將李白扶到上座。李白卻一翻身騎上驢背,一拍毛驢,大笑而去……
閱讀更多 楚歌雁鳴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