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甘正传》:年轻人想要爱情却没对象,想立业却没目标,咋办?

TED上有一个著名的演讲《30岁不是一个新的20岁》,心理咨询师的Meg Jay认为:20岁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十年。

数据研究证明:在35岁之前,你已经做出了人生中80%的重大决定。

这说明什么呢?

  1. 30多岁的你,还一无所有,生活很狼狈。这很可能是你在20多岁的年纪里,“享受年轻”所支付高利贷。
  2. 别再相信你还年轻,还没到30岁!你的人生从20多岁就开始了。也就是说,在20几岁的年纪,你必须开始去探索你是谁,想跟谁结婚,准备去在哪里,准备过怎样的生活?而不是要等到30几岁。

简单来说,20多岁的你,就需要成家立业了。这看起来似乎很难。

是的!我们太难了!不过,恰是这种难,给予我源源不断的动力,让我兴奋,让我开启探索“年轻人的所思所想”之路。问题是20多岁的年轻人,你究竟要做什么?

答案全被写进《阿甘正传》这部经典电影之中。

《阿甘正传》:年轻人想要爱情却没对象,想立业却没目标,咋办?

20岁伊始,我每年就会刷一次这部电影。一开始,我是看不懂电影在讲啥。时隔多年,随着年龄和阅历不同,我每刷一次,都会有不同的人生感悟。

该影片上映于1994年7月6日,上映后一直好评如潮,豆瓣评分高达9.5,并且次年击败《肖申克的救赎》,一举拿下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最佳男主角奖、最佳导演奖等6项大奖 。

很多人把《阿甘正传》当成是一部经典励志的影片。其实不然。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们不仅会激情四射、斗志满满,想象自己能活成什么样,而且是会渐渐地读懂20多岁的年轻人,我们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么。

如今,我多次重刷这部电影,看到不仅是年轻人热血沸腾,勇往直前,更多的则是关于原生家庭、成功的事业、幸福的爱情、以及人生意义等多方面的思考。

用一句话来说:年轻人,我们都是“阿甘”,也都不是“阿甘”。

01

基因决定论,是不全对的。

先天不足,能通过后天努力来弥补。

行为遗传学家做过一系列的同卵双胞胎实验。也就是说,刚生出来的双胞胎,一个留下来原来家庭抚养,另一个被送给一个千里之外、其他家庭收养。日后,专家再来研究这对双胞胎性感等方面的异同。

结果发现,成大之后,被分开抚养的双胞胎,他们身上依然有很多相似之处。为此,行为遗传学家 Eric Turkheimer,把自己现象总结出行为遗传学第一定律:所有的行为特质都是可遗传的

L先生曾发表了一篇文章,讲到通过基因,有75%的把握,预测一个人未来的一生。

简单来说,你的基因决定你的一生。但真实世界真的是这样吗?

在我看来,这似乎是危言耸听。为什么呢?

你想啊!如果你的人生是有你的基因决定的,那么有些人不用努力就能够成功。比如说科比不用努力,就可以拿下篮球的皇冠;《时间简史》的作者霍金,不要努力,就自然然而能写出伟大的作品,对吧!

显然,答案并非如此。影片中,阿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阿甘智商只有75,比人们认定的正常水平还要低5分,被认为是需要送到特殊学校上课的学生。而妈妈靠出卖肉体给校长,才换得入学的资格。

大学毕业后,阿甘入伍了。

教官问阿甘:“你来部队做什么?”

阿甘答:“干你叫我干的事,教官!”

教官:“你他妈真是个天才,智商一定有160。”

就这样,阿甘一直在部队待着,直到有一天。他上了战场,为了救好朋友的布巴,结果在寻找布巴的途中,救了一个又一个的战友。因此,他被称为英雄。

因战争战受伤,阿甘住进了医院,为了打发无聊的时光,他接触了乒乓球。病友告诉他:打乒乓球的关键是,眼睛不离球。阿甘记下这句话。所以,他的球打得出乎意料的好。病友说“这是水里的鸭子”。后来,阿甘被军队安排打球,成了访华的乒乓球外交官。

退役以后的阿甘,返回家乡找妈妈。随后,为了兑现巴布的承诺,他花光所有的积蓄,买了一条捕虾船,并开始了他的捕虾生涯。再后来,他靠船捕虾成为亿万富翁。

从上学到部队,从部队到上战场论英雄,从病人到乒乓球外交官,从退役军人到成为捕虾富翁。这一路走来,阿甘的智力只有75。很多人认为他就是傻子。可是在阿甘看来,只有做傻事的人,才是傻子。阿甘没在做傻事,相反他却在做聪明的人该做的事。

从阿甘的成长历程来看,我们不难发现论成功,跟天生的基因、智力有关系吗?有!但这不是决定性因素。

这就是《阿甘正传》这部电影魅力所在。20多年过去了,可它依旧为观众所喜爱。因为每个人都能在电影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3000 年前,刻在古希腊德尔菲神庙上面的铭文:“人最难的一点,就是认识自己;但最重要、最关键的一点,也正是认识自己。”

在我看来,这句话是对的、有用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第一:从某种程度来说,命中注定是对的。每个人出生,就注定一些东西。比如,你无法选择的父母和家庭。你也无法更改大脑中的系统和身体条件。

但你可别忘了。上帝也是公平的。它赐予我们每个人两样伟大的礼物:思想和时间。我们要做的是运用这两件礼物去人生你自己,做自己。人活得的唯一使命就是活成自己所期待的样子。

用东野圭吾在《时生》中曾说过来说:“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无法选择父母。发给你什么样的牌,你就只能尽量打好它。”

第二:环境塑造人、成就人。人犹如一棵树,树本身不能自动移植到其他地方,但树生在什么地方, 决定它的高度和大小。如果人为把种子贫瘠的沙漠之中,那么它注定死亡。但若它移植到肥沃的地方, 它成为参天大树的几率就大了。

用尼采的话来说:“你要搞清楚自己人生的剧本——不是你父母的续集,不是你子女的前传,更不是你朋友的外篇,对待生命你不妨大胆冒险一点, 因为好歹你要失去它,如果这世界上真有奇迹,那只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

可见,你的人生剧本取决于自己,而非他人。用一句话来说,事在人为。论个人成败,与他人无关。成败全由你决定。

为此,那些认为基因决定人生,命中注定的人,你们醒一醒吧!基因决定人生这个理论不全是对的。

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成事在人,谋事在天”。总是有人认为人生是由基因决定的、人的命运是由天注定的。在我看来,有这种想法的人,你是在逃避人生责任。你在为你的人生找借口。你不为自己人生负责。这是你懒的缘故。你不愿意利用上帝赐予的两大礼物:思想和时间,去找到自己、重塑自我。

所以用一句话来说:哪有命中注定的说法,只不过你认命了而已。命永远是你自己的。我命由我,不由天。

02

人生要计划,以终为始,这也是不对的。

没有计划好的人生。只有在行动中,才能活出得意的人生。

史蒂芬•柯维在闻名天下的畅销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讲到高效能人士的第二个习惯是以始为终。是什么意思呢?

你先想要什么人生,再用正确的形式,开启你的人生路。简单来讲,以始为终也可以先制定人生目标、计划好人生,再行动。为什么要以终为始呢?作者是这样解释的:

“以终为始说明在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先认清方向。这样不但可以对目前处境了如指掌,而且不至于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误入歧途,白费工夫。毕竟人生旅途的岔路很多,一不小心就会走冤枉路,许多人拼命埋头苦干,到头来却发现追求成功的梯子搭错了墙,但是为时已晚,所以说忙碌的人未必出成果。”

这听起来很有道理,也符合人的认知。但问题是在十几二十岁的年纪里,你能有明确的目标,完整计划你的人生吗?答案也是否定的。这就是很多人迷茫的原因。

传统的教育理念,一直教导我们要以终为始,要过着先有目标、再计划后行动的人生。但实际上,你我中的大多数人,无论是生活或是工作,都只能是以始为终,来过好这一生。在电影中,阿甘也如此。

上了大学的阿甘,他不知道读大学有何意义。他不知道将来要去哪里,从事什么工作,成为怎么的人。

当珍妮问:你将来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时,他却很淡定地说:我将来不能做我自己了吗?不过呢!此时的阿甘,也不知道要成为什么样的自己。

所幸,他误打误撞进入军队。在征途中,他在公交车上被人排挤。他惊恐。他不知所措。他甚至不知道将来会去哪里、遇见谁,碰到什么问题。可是,阿甘没有就此一蹶不振,自甘堕落,埋怨自己,抱怨生活,而选择勇往直前,直到遇见好友布巴。

在无聊的部队生活中,布巴给他讲自己的梦想是买下一艘船当捕虾人,因为虾有很多用途,有许多吃法。阿甘很认同这个不错的想法。

于是,在布巴意外身亡以后,出于怀念好友的想法。退役的他,决定帮好朋友实现这个梦想。问题来了!刚开始下海的阿甘不会捕虾。他时常捕到的不是虾,而是垃圾。但是呢!阿甘并没认为我不行,我不能,而是一捕再捕,直到成为百万富翁。

再看!有一天,女朋友珍妮突然离开了他。阿甘突发奇想,决定出去跑一趟。

当他跑到路的尽头的时候,他想着也许我能跑到城边;

当到达城边的时候,他想着也许我能跑遍绿茵县;

当跑遍绿茵县的时候,他想着既然跑了这么远,我也许能跑遍亚拉巴马州……

《阿甘正传》:年轻人想要爱情却没对象,想立业却没目标,咋办?

就是这样。他一直奔跑,横穿了整个美国大陆。整整跑了三年两个月14天16个小时。为什么这样做呢?

很多人认为他做了一件很酷、很有意义的事,于是就纷纷加入阿甘队伍,与之同行,一起跑步。可是在阿甘自己看来,他只是想跑步,仅此而已。

好了!我们回过头来看看阿甘的人生。他从大学后加入部队,再从部队退役之后,靠捕虾发财致富,再花了三年多的时间跑步。这一路走来,阿甘有做人生规划吗?然而并没有。阿甘的人生,如同这场跑步。没有计划,没有为什么,只是尽管去做、去跑罢了!

用丁小云在《就像没有明天那样去生活》中说过这样的话:“所谓理想就是干,就是行动。生龙活虎地行动,不计得失地行动,矢志不渝地行动。

卡洛斯·卡斯塔尼达也曾经说过类似的话:“智者生活于行动之中,而不是去思考行动,也不是去思考行动之后的结果。”

所以年轻人很迷茫,没目标没计划,有错吗?

在我看来,没有错!年轻人迷茫是常态。为什么呢?

一个人价值,和是否迷茫,和人生规划力没有关系。但一个人是否有能力,和本人是否有行动力紧密相关。

这是我最想对所有年轻人说的话是:人活着唯一任务就是行动、行动再行动的原因。先计划后行动的人生没有错。但在计划满满,而你却迟迟未能行动,那你这辈子只能活在空想之中,也就活着受罪了。

你想啊!无论做什么事,阿甘想法都很简单,有时甚至没想法。他没有计划,但他想的事,一定会勇往直前,去努力,去争取,直到最后功成名就。

这也就是该电影想告诉我们:人生这场戏是行动出来,是活出来,而非计划出来。简单来说,走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要问太多为什么。你唯一要做的事,就是直接展开双手,迈开脚步,动起来。

用一句话来说,做了再说,做完了,也许你就是知了、懂了、明了。

所以在我看来,年轻人迷茫,没目标,没计划,甚至是有欲望,想要的东西太多,而能力却不足。直接来说,能力撑不起野心。……

这些通通不是问题。

为什么这样说呢?

原因很简单。这些问题上是你自己想出来、凭空制造出来而已。也就是说,年轻人,你想太多,做太少了。所以,解决这些问题唯一好办法,也是最好的办法,不是让你学会如何计划好人生,而是刺激你去行动、再行动。唯有行动中,你才能想得透、看的透,才能活得自己的人生。

不过,在行动途中,你要要特别注意的是阿甘妈妈所讲的一句话:

人生就像一盒口味各异的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儿吃到的是什么。所以你还有得丢开往事,才能继续不断前行。这就是人生真谛。

《阿甘正传》:年轻人想要爱情却没对象,想立业却没目标,咋办?

我想!这也就是《阿甘正传》这部电影,在事业上,给年轻人最好启示了。除此之外,你也别忘了!我们开头所讲的,年轻人,不仅要立业,还好成家。前面,我们讲了阿甘在行动中立业。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阿甘找到自己的爱情,成立家庭的。

03

没有平等的爱,只有不对等的爱。

影片中有两种爱,一种是妈妈对阿甘的母爱,另一种是阿甘对珍妮的爱。

阿甘出生一个单亲家庭。他从小就没有父爱,但他有母爱。

《爱的艺术》中这样讲的母爱:“母爱是对孩子生存及需求的无条件肯定。通常表现为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必须关心幼儿并对其成长负有责任,以维护和发展弱小生命。另一方面则超出了维护生命的范围,那就是要使孩子热爱生活,要使他感到:活着是多么好!”

这样的爱,阿甘妈妈全做到了。

当他因双脚不难走路,被人嘲笑时,妈妈给阿甘找了最好的医生。

当他因智力低被人排斥时,唯有妈妈,一次次跟他说:“你与别人一样。”

在生命的尾声,妈妈对阿甘说:“死亡只是生命的一部分,是我们命定的归宿,我并不知道,但我注定要做你的妈妈,我就尽力做好。”

《阿甘正传》:年轻人想要爱情却没对象,想立业却没目标,咋办?

是的!她穷尽一生,只为了阿甘好,只为了一位妈妈。

然而,阿甘对妈妈的爱,有何反应?有何付出呢?

我想,阿甘回报母爱的方式就是弄清楚自己的命运,活成自己的人生,给母亲带来荣誉。

上大学后,阿甘离开了母亲。毕业后,他又去了部队。退役以后,一回到家,母亲精心装饰家中每一个角落,并摆放了各种他喜欢的乒乓球等等,可是到家后的阿甘,板凳还没坐热,又转身离开了,前往他的铺虾事业了。

直到有一天,阿甘在捕虾船上,接到母亲即将去世的电话。他才跑回家。可以说,为了学业和事业,阿甘几乎没有花时间陪伴老母亲。这也是当下很多年轻人,生活中的真实写照。我们只懂得索取母爱,却不懂得去付出,去回报。所以,这样的爱,是不对等的,但又何妨呢?

再来看,阿甘对珍妮的爱。

儿时,阿甘因残疾,被校友欺负。在一次公交车上,所有人都给阿甘异样的眼光,唯有珍妮对他说:“如果愿意的话,你可以坐这里”。

从此,他们成了形影不离的朋友。可长大以后,他们上了不同的大学,异地了,但阿甘自始至终,坚持去见她。

再后来,珍妮自甘堕落,结交不三不四的朋友,还当了歌手,被异性调戏。尽管如此,阿甘对他的爱,从没改变。

《阿甘正传》:年轻人想要爱情却没对象,想立业却没目标,咋办?

没错!生活在变,人在变,真心也在变。我们会感叹人若能初见,该有多好!但阿甘对珍妮的爱,从未忘记初心。用阿甘自己的话来说:“我不是很聪明,但我知道什么是爱。”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洛姆说:“爱情中的爱,是一种性爱。”可是第一次与珍妮同房时,他不敢碰珍妮。阿甘怕伤害到她。

在聚会中,眼看珍妮受伤害,他不顾一切冲上去。他不允许任何人伤害她。

珍妮想做的事,阿甘全由她去。阿甘从不对珍妮进行感情勒索

每一次珍妮的离开,尽管阿甘很不舍,但他还是目送着放她走。没用珍妮的日子,阿甘总是想念她、惦记着她。然而每一次她回来,阿甘从不问她为什么,随时随地敞开怀抱迎接她;

在珍妮生病时,照顾她,向她表白,娶她、爱她。

在她病逝后,阿甘去在墓前看她,跟他分享与儿子生活点滴……

珍妮呢?她对阿甘爱有何反应,对阿甘有何付出?

有!但珍妮很任性,一直在做自己想做的事,全不顾及阿甘的感受,这犹如阿甘妈妈对待阿甘。可以说,珍妮对阿甘的爱,远不及阿甘爱她。用一句话来说,他爱她,胜过她爱他。但这又何妨呢?

爱本来的样子不就是这样吗?母爱也如此。爱情也如此。

爱是什么?

爱是一成不变,而不是三分钟热度。

爱是给予的,而不是得到;

爱是无私的,而不是自私的。

在爱的世界里,付出与得到向来是一对不对等的关系。没有付出,一定不会拥有。但请记得付出了、努力了,你也不一定能拥有。

然而,传统的爱情观、婚姻观告诉我们;

谈恋爱时,要找一个爱你的人;

相处时,你要像我爱你那样,对待我;

结婚时,你要找门当户对的人。

……

但在我看来,这是不对的。这样的爱,也不是真爱,而是一种隐形的“商品”交换。

所以我个人认为世间从没有平等的爱,只有不对等的爱。要是谁敢期望爱是平等的,必定注定被爱伤害。

结语

1.事在人为。哪有命中注定的说法,只不过你认命了而已。命永远是你自己的。我命由我,不由天。

2.人生这场戏是行动出来,是活出来,而非计划出来。走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要问太多为什么。年轻人,你唯一要做的事,就是直接展开双手,迈开脚步,动起来。

3. 世间从没有平等的爱,只有不对等的爱。要是谁敢期望爱是平等的,必定注定被爱伤害。

好了!你现在知道20多岁的年轻人,最该做什么事了吗?

一个词:成家立业

具体怎么做呢?抛开传统的错误做法。

  • 当你想要拥有爱情,又成家时,记得寻找爱之前,你要先懂爱、先去爱人,而不是去寻找爱你的人。
  • 当你想立业,想要一番成就时,记得年轻人,你更需要“小步快跑”,先尝试,再计划,而不是按照传统的做事模式:先有目标再计划后行动。

最后,愿新一年的你,别再当空想家了,撸起袖子加油干吧!

从现在起,你就努力当一位实干家,让自己爱情和事业双收!

记得一句话,别再等了!现在,你在决定你的生命。

《阿甘正传》:年轻人想要爱情却没对象,想立业却没目标,咋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