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CT或磁共振後卻報告“腦梗”,是不是很常見?怎麼應對?

沒有任何臨床症狀,然而做了腦CT或磁共振後卻報告“腦梗”,是不是很常見?怎麼應對?

明顯的腦血管病臨床表現或者陽性體徵,然而在行顱腦CT或MRI檢查後卻發現急性、亞急性或陳舊的腦梗死病灶,這種不伴有特異性臨床症狀的腦梗死被稱為靜默性腦梗死(silent cerebral infarction),或稱無症狀腦梗死(asymptomaticcerebral infarction,ACI)。

在無腦卒中症狀的老年人群中無症狀腦梗死的比例高達20%;無症狀腦梗死患者未來發生卒中的風險是對照組的2倍。老年無症狀腦梗死患者中痴呆的發生風險明顯增加,認知功能的下降比沒有這種病變的老年人更為嚴重。

實際上,大腦的功能豈止侷限於運動、感覺、共濟和語言!大腦的損害所致的認知功能的異常、精細感覺、邏輯思維和情感等異常常常無法被患者自身感知,也很難被醫生察覺,從而出現“有病無症”的局面。

老年人群中無症狀腦梗死尤應受到重視。一是老年患者通常存在一些年齡相關的運動感覺障礙或日常生活能力問題,從而在細微的梗死症狀出現時被這種背景所掩蓋;二是老年患者的自我感覺能力下降,不能對腦部病變產生足夠的感覺,從而忽視一些相關症狀的出現。這樣一些患者能來就診,多數情況下是家人和照料者的細緻入微的體貼的結果。

無症狀腦梗死其神經病理學特徵是體積小、數目少,這可能是該病無症狀性的一個重要方面。然而,這些病變並非無關緊要,實質上,在病理意義上,這些無症狀的病灶與有症狀的病灶應一視同仁。不能因一些病灶與輕微的神經功能缺損、認知功能障礙和精神疾病有關而忽略它的存在。

無症狀腦梗死並非全然沒有臨床症狀,只是表現隱匿或者不典型而已。研究表明,多數情況下,無症狀腦梗死的部位多位於內囊、基底節、丘腦或者腦橋以及枕葉、頂枕交界區和額葉深部,腔隙性腦梗死者居多。無症狀腦梗死的好發部位結構可能參與感知反饋、知覺模式轉換、以及大腦皮層廣泛投射,共同執行決策、注意選擇、行為變化、記憶語言等;而多次發作的無症狀腔梗還可能導致血管性痴呆及皮質下動脈硬化腦病;與此同時,其還存在下丘腦-垂體-甲狀腺軸和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的改變,破壞了邊緣系統的情緒環路神經聯繫,缺血壞死可直接或間接導致與情緒反應有關的神經遞質合成、代謝、信息傳遞出現障礙,形成血管性抑鬱。同時在卒中後抑鬱的患者常有失眠或嗜睡,精神運動激越或遲滯,疲勞或精力喪失,注意力不集中等加重痴呆的發生。

如果老年人出現性格改變、情緒淡漠、頭暈、肢體麻木、記憶力下降、睡眠障礙、抑鬱等症狀,應當考慮到無症狀腦梗死的可能。面對這樣的患者,應當就診行顱腦CT或MRI檢查,並進行適當的評估,進一步完善MMSE、MOCA、 ADL 的認知功能評估。如診斷為無症狀腦梗死,則應按症狀性腦梗死對等治療。對於非急性期的無症狀性腦梗死患者,則應積極控制危險因素,做好二級預防,改良生活方式,減少未來可能的病情加重或卒中復發。


腦CT或磁共振後卻報告“腦梗”,是不是很常見?怎麼應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