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學的西夏王族,植入儒學,鍛造文化靈魂

西夏王朝是由党項羌為主體的民族建立的一個王朝。這個王朝有善學的基因,他們祖先早在青藏高原居住時,党項羌就一度和外來的吐谷渾交流、融合,積極學習他們從內地帶去的先進工藝 。

善學的西夏王族,植入儒學,鍛造文化靈魂

漢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到元昊建國時怎樣治理國家?他的目光不由地望向東邊——經濟、文化發達的宋朝,他們孜孜不倦地學習漢文化的管理制度、儒家文化、服飾文化、先進的農業技術等等。西夏王族一代又一代接力學習。使西夏快速從一個奴隸制國家邁向封建制國家。

善學的西夏王族,植入儒學,鍛造文化靈魂

西夏開國皇帝 元昊


而我們漢文化裡,被統治階級應用最廣泛,推廣最深入的當屬儒家文化了。

我就圍繞西夏幾代帝王學習、崇拜、推廣儒家文化具體表現談開去,去探究他們尊儒、崇儒的原因及對西夏國家的影響。

第一階段:景宗元昊時期

自1032年元昊被立為太子以後,為了稱帝建國,他就做了一系列的準備工作。這是西夏儒學正式建立時期。具體表現有:

(1)中央機構模仿宋朝官制,設立文武兩班

皇帝之下設有中樞管理行政,樞密管理軍事,三司(戶部、度支、鹽鐵)管理財政,御史臺管理監察彈劾。開封府(借用宋首都開封政府之名),管理西夏首都興慶府衙門。

1039年,元昊在中央政府機構中增設尚書省,置尚書令。又將宋朝的二十四司改為十六司,十六司隸屬尚書省。西夏官制日臻完善。

宋朝的地方官制為州、縣兩級,西夏也是實行了州、縣兩級。州設刺史、通判,縣設縣等官。

當然西夏也有自己特別的機構。這裡就不展開了。

(2)確立朝賀儀式

宮廷中的正朔朝賀沿用唐宋典式,其他也是從本國實際出發進行必要的更動。朝賀之時,由宰相領班,文武百官依次序排列,朝謁,舞蹈,行三拜禮。凡大臣朝拜時執行禮笏不端,行立逾矩,有失禮儀者,要受到處罰。

這就是儒家尊卑貴賤等級制度的體現。

善學的西夏王族,植入儒學,鍛造文化靈魂


元昊還暗中派人潛入宋境,用重金購買被宋仁宗釋放的數千宮人,養在自己宮中,以便從他們那裡瞭解大宋“朝廷刑賞,宮闈陰事”,作為制定西夏宮廷規章管理制度參考之用。

(3)設立蕃字院和和漢字院

這是党項貴族子弟及漢官子弟學習文化的教育機關,任務就是為西夏國家培養急需的人才。

與此同時,元昊又命博學之士野利仁榮主持建立“蕃學”,用西夏文翻譯儒家經典《孝經》、《爾雅》、《四言雜字》等書,選拔党項和漢官子弟入校學習,學成之後,經過考試,量才錄用。

善學的西夏王族,植入儒學,鍛造文化靈魂


除大力培養人才外,元昊還注意招攬重用自宋朝投奔過來的失意知識分子、文臣武將。使外來儒學英俊同本地儒學英才相結合,讓他們取長補短,共同出謀劃策。

正如宋臣富弼所指出:

元昊早蓄奸險,務收豪傑。故我舉子不第,貧賤無歸,如此數人,自投於彼。或授予將帥,或任之公卿,推誠不疑,以為謀主。

在元昊重用的文臣武將中,其中對元昊所作所為影響比較大的,當推張元、吳昊。他們是宋朝的科舉失意的知識分子,後來為元昊欣賞。後來元昊與宋朝的三場戰爭中取得勝利,與張元的謀劃密不可分。

在元昊手上,他確定了各種典章制度,推廣西夏文字,並組織人力翻譯了很多的儒家經典,對西夏的文化繁榮起到了奠基作用。

第二階段:毅宗諒柞、惠宗秉常時期

這段時期從1048年到1086年,總共38年,這是西夏儒學獲得進一步傳播時期。

諒柞比較傾慕漢文化,他在尊儒、崇儒方面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善學的西夏王族,植入儒學,鍛造文化靈魂

諒祚崇拜儒學


(一)改蕃禮為漢禮,提倡漢文化

公元1061年十月,諒柞命令在國內停止使用蕃禮,改用漢禮。並派遣使者到宋朝去請求,用漢朝的禮儀迎待宋代朝廷的使者。為了推行漢禮,諒柞還向宋朝求購衣服。西夏改用漢族衣冠。宋朝當然願意,大力配合,又不斷的賜給他工匠、伶官、翻譯佛經的僧人等。

1062年,他向宋朝貢獻馬匹換取宋朝的儒家典籍。史載:

諒柞進馬五十匹,求九經、唐史、冊府元龜及宋正至朝賀儀,詔賜九經,還所獻馬。

1063年,諒柞又改用漢姓,仍用唐朝的賜姓——李氏。

(二)增官職,用漢人

諒柞時期,西夏的中央官制基本上承襲了元昊初期的制度。不過做了一些補充。

比如漢設各部尚書、侍郎、南北宣徽使及中書學士等官。

官制比他父親元昊時期更加完備。

同父親一樣,諒柞也十分重視使用漢族知識分子,尤其重用宋朝投奔過來的失意的知識分子。

(三)調整監軍司

1062年,諒柞量對監軍司進行部分調整,主要是更換一些建軍司的名稱。這也是依照宋朝的制度改監軍司為軍,這也是一種傾慕漢化的表現,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他的革新精神。

諒柞採取這些措施,完全是為了適應當時西夏統治階級日益漢化的需要,他對加速西夏社會的封建化無疑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惠宗秉常在位期間,雖然他本人也非常傾慕漢化,但是當時大權在他的母親梁太后手上,他實際上是個傀儡,加上樑太后反對漢化,因此在他統治近20年裡,儒學停滯不前,談不上有什麼建樹。

第三階段:崇宗乾順、仁宗仁孝、桓宗純祐時期

這個時期自1086年到1206年,總共120年。這是西夏儒學獲得極大發展並進入鼎盛時期。

在這個階段裡,由於乾順、仁孝大力提倡,西夏儒學獲得了空前的發展。

乾順親政後,將元昊以來推行的“尚武重法”的立國方針,轉變為“尚文重法”的方針。

首先,建立國學。

公元1101年,乾順採納御史中丞薛元禮的建議。開始“以儒治國”,興辦國學(漢學),即從皇室貴族子弟挑選300人,由官府設立養賢務,專門供奉他們吃喝,設置教授進行培養,量才錄用。

國學建立就是乾順推行“尚文重法”立國方針不可或缺的關鍵性措施。

其次,按資格任用官吏。

1112年,乾順正式公佈按照資格任用官吏的辦法。除“宗族世家議功、議親,俱加蕃漢一等”外,對於擅長文學的人,特別優先予以任用。可見他對知識分子的重視。

這一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乾順在用人方面的革新精神。

到了仁孝時期,他更加重視文教的作用。主要措施如下:

善學的西夏王族,植入儒學,鍛造文化靈魂

中興之君 李仁孝


1、大興漢學

仁孝時,漢學從中央到地方均獲得了很大的風發展。

1143年,仁孝下令在各州縣設立學校。國學弟子增到了3000人,這個數字比乾順當時的國學人數相比,增加了10倍。

善學的西夏王族,植入儒學,鍛造文化靈魂


同時在宮中設立貴族小學,規定“宗室子孫七歲至十五歲必須入學”並選拔教授給學生上課。

善學的西夏王族,植入儒學,鍛造文化靈魂


公元1144年,立大漢太學(相當於今天的大學)。還建立內學,仁孝親自選名儒主持。

2、發展科舉制度

1146年,“策舉人,立唱名法,復設童子科,於是取士日盛”。

說明仁孝時也像宋朝一樣,設有進士科進行考試。凡是經過皇帝殿試,被錄取的進士,按規定要宣佈名次,名曰唱名,又叫傳臚。

善學的西夏王族,植入儒學,鍛造文化靈魂


3、樹立儒學偶像

公元1146年三月,仁孝“尊孔子為文宣帝”,令各州郡全部建立廟祀祭奠孔子。唐時曾經封孔子為文宣王,仁孝進一步封孔子為帝,這也是歷史上絕無僅有的,說明西夏尊儒、崇儒之風同中原王朝相比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善學的西夏王族,植入儒學,鍛造文化靈魂


4、繼續購買儒家典籍

隨著學校數量的增多,開科取士的頻繁,廣大知識分子需要閱讀大量儒家典籍,為了滿足這一需要,仁孝派遣使者到金朝買書。之所以不到宋朝購買儒家書籍,因為南宋偏安江南,與西夏關係隔絕,只好向金求購。

5、闡釋儒家經典

仁孝時,不僅組織人力翻譯出版了大量儒家經典著作,而且對其中的一些著作的義理進行闡釋。

比如精通五經的番漢教授斡道成就曾經譯《論語注》,曰《論語小義》

善學的西夏王族,植入儒學,鍛造文化靈魂


6、修訂《天盛律令》,以法律形式將儒家文化確立為西夏的國家大政

這部法律最核心思想就是忠孝,中原王朝以孝治天下的觀念,支撐起了這部法典。裡面失孝德禮排在十種罪刑的第二位,僅次於謀逆之罪,嚴苛程度甚至超過了中原王朝。

善學的西夏王族,植入儒學,鍛造文化靈魂


此外,仁孝還設立翰林學士院,設有翰林學士、翰林待制和翰林直學士,此後,出任翰林學士的知識分子越來越多。

仁孝通過對儒家文化的植入,再造了西夏文化之魂。他在位54年,完成了漢文化對西夏的根本改變。儒家思想已經深入到西夏生活的核心地位。

從幾代西夏帝王接力棒似的推崇儒學,促成了儒學在西夏的崇高位置,我們來探究背後的原因為哪般?

第一,適應西夏社會封建化的需要

在隋唐時期党項族還處在原始社會末期,內遷到黃土高原後,不斷的吸收唐朝先進的文化,到宋朝的時候他們已經進入了封建制階段。

元昊建立國家,他肯定要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他要鞏固已經確立的封建尊卑貴賤的等級制度,加強中央集權,使西夏統治長治久安。他迫切需要一種學說,作為官方的哲學為其統治服務。在中原王朝實行一千多年多年的統治哲學儒學恰如其分地出現,被元昊靈活採納。

善學的西夏王族,植入儒學,鍛造文化靈魂


第二,培養封建御用人才的需要

元昊建國伊始,迫切需要人才,曾大力興辦蕃學,把蕃學作為培養人才的主要途徑,但是實踐證明,通過蕃學培養人才,數量有限,而且質量不高。要想從根本上解決人才的供不應求和提高人才素質,必須大力提倡尊孔讀經,吸取儒學營養,發展漢學,把開科取士放在首位。

善學的西夏王族,植入儒學,鍛造文化靈魂


第三,加強思想統治的需要

歷代中原王朝,他們大量的向老百姓灌輸“忠君愛國”思想,樹立君王的無上權威。歷任統治者屢試不爽。西夏王朝歷來就是一個尚武的民族。遇到矛盾經常就會爆發各種起義暴動。單純靠軍事鎮壓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儒學作為一種強有力的思想武器,麻痺勞動人民,征服人心,正好可以起到這樣的作用

善學的西夏王族,植入儒學,鍛造文化靈魂


第四,借鑑歷史的經驗

歷史經驗告訴西夏統治者,凡是統一過北方的少數民族王朝,比如說北魏,北齊,北周等等,為了使統治長治久安,無不尊儒、崇儒,推行以儒治國的方針,大力宣揚三綱五常、忠孝節義的思想,要求官吏、士人和老百姓均能以此為其行動的準繩。西夏統治當然也不例外。

西夏儒學的興盛給西夏帶來了充足的有用人才,元朝建立時,他們非常重用西夏人才。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儒學給西夏帶來的負面影響也不容忽略。從“尚武重法”到“崇文尚法”,以儒治國,使尚武強悍的党項民族變成了一個文質彬彬的民族。党項人愈來愈文弱,軍隊素質也因此下降,軍事力量日益削弱。最後經不住蒙古人的強大軍事進攻而壽終正寢了。

通過一個民族推崇儒學的表現及原因影響分析,我們也可以回頭反思儒學的客觀價值。

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一直成為封建王朝治國理政的利器。作為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尊儒、崇儒,把儒學擺到一個至高的地位也沒必要大驚小怪了。儒家的思想觀念至今還在影響著我們的為人處世。雖然儒家思想也有糟粕,但儒家“仁”、“恕”等思想,依然在滋養我們一代又一代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