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学的西夏王族,植入儒学,锻造文化灵魂

西夏王朝是由党项羌为主体的民族建立的一个王朝。这个王朝有善学的基因,他们祖先早在青藏高原居住时,党项羌就一度和外来的吐谷浑交流、融合,积极学习他们从内地带去的先进工艺 。

善学的西夏王族,植入儒学,锻造文化灵魂

汉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到元昊建国时怎样治理国家?他的目光不由地望向东边——经济、文化发达的宋朝,他们孜孜不倦地学习汉文化的管理制度、儒家文化、服饰文化、先进的农业技术等等。西夏王族一代又一代接力学习。使西夏快速从一个奴隶制国家迈向封建制国家。

善学的西夏王族,植入儒学,锻造文化灵魂

西夏开国皇帝 元昊


而我们汉文化里,被统治阶级应用最广泛,推广最深入的当属儒家文化了。

我就围绕西夏几代帝王学习、崇拜、推广儒家文化具体表现谈开去,去探究他们尊儒、崇儒的原因及对西夏国家的影响。

第一阶段:景宗元昊时期

自1032年元昊被立为太子以后,为了称帝建国,他就做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这是西夏儒学正式建立时期。具体表现有:

(1)中央机构模仿宋朝官制,设立文武两班

皇帝之下设有中枢管理行政,枢密管理军事,三司(户部、度支、盐铁)管理财政,御史台管理监察弹劾。开封府(借用宋首都开封政府之名),管理西夏首都兴庆府衙门。

1039年,元昊在中央政府机构中增设尚书省,置尚书令。又将宋朝的二十四司改为十六司,十六司隶属尚书省。西夏官制日臻完善。

宋朝的地方官制为州、县两级,西夏也是实行了州、县两级。州设刺史、通判,县设县等官。

当然西夏也有自己特别的机构。这里就不展开了。

(2)确立朝贺仪式

宫廷中的正朔朝贺沿用唐宋典式,其他也是从本国实际出发进行必要的更动。朝贺之时,由宰相领班,文武百官依次序排列,朝谒,舞蹈,行三拜礼。凡大臣朝拜时执行礼笏不端,行立逾矩,有失礼仪者,要受到处罚。

这就是儒家尊卑贵贱等级制度的体现。

善学的西夏王族,植入儒学,锻造文化灵魂


元昊还暗中派人潜入宋境,用重金购买被宋仁宗释放的数千宫人,养在自己宫中,以便从他们那里了解大宋“朝廷刑赏,宫闱阴事”,作为制定西夏宫廷规章管理制度参考之用。

(3)设立蕃字院和和汉字院

这是党项贵族子弟及汉官子弟学习文化的教育机关,任务就是为西夏国家培养急需的人才。

与此同时,元昊又命博学之士野利仁荣主持建立“蕃学”,用西夏文翻译儒家经典《孝经》、《尔雅》、《四言杂字》等书,选拔党项和汉官子弟入校学习,学成之后,经过考试,量才录用。

善学的西夏王族,植入儒学,锻造文化灵魂


除大力培养人才外,元昊还注意招揽重用自宋朝投奔过来的失意知识分子、文臣武将。使外来儒学英俊同本地儒学英才相结合,让他们取长补短,共同出谋划策。

正如宋臣富弼所指出:

元昊早蓄奸险,务收豪杰。故我举子不第,贫贱无归,如此数人,自投于彼。或授予将帅,或任之公卿,推诚不疑,以为谋主。

在元昊重用的文臣武将中,其中对元昊所作所为影响比较大的,当推张元、吴昊。他们是宋朝的科举失意的知识分子,后来为元昊欣赏。后来元昊与宋朝的三场战争中取得胜利,与张元的谋划密不可分。

在元昊手上,他确定了各种典章制度,推广西夏文字,并组织人力翻译了很多的儒家经典,对西夏的文化繁荣起到了奠基作用。

第二阶段:毅宗谅柞、惠宗秉常时期

这段时期从1048年到1086年,总共38年,这是西夏儒学获得进一步传播时期。

谅柞比较倾慕汉文化,他在尊儒、崇儒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善学的西夏王族,植入儒学,锻造文化灵魂

谅祚崇拜儒学


(一)改蕃礼为汉礼,提倡汉文化

公元1061年十月,谅柞命令在国内停止使用蕃礼,改用汉礼。并派遣使者到宋朝去请求,用汉朝的礼仪迎待宋代朝廷的使者。为了推行汉礼,谅柞还向宋朝求购衣服。西夏改用汉族衣冠。宋朝当然愿意,大力配合,又不断的赐给他工匠、伶官、翻译佛经的僧人等。

1062年,他向宋朝贡献马匹换取宋朝的儒家典籍。史载:

谅柞进马五十匹,求九经、唐史、册府元龟及宋正至朝贺仪,诏赐九经,还所献马。

1063年,谅柞又改用汉姓,仍用唐朝的赐姓——李氏。

(二)增官职,用汉人

谅柞时期,西夏的中央官制基本上承袭了元昊初期的制度。不过做了一些补充。

比如汉设各部尚书、侍郎、南北宣徽使及中书学士等官。

官制比他父亲元昊时期更加完备。

同父亲一样,谅柞也十分重视使用汉族知识分子,尤其重用宋朝投奔过来的失意的知识分子。

(三)调整监军司

1062年,谅柞量对监军司进行部分调整,主要是更换一些建军司的名称。这也是依照宋朝的制度改监军司为军,这也是一种倾慕汉化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的革新精神。

谅柞采取这些措施,完全是为了适应当时西夏统治阶级日益汉化的需要,他对加速西夏社会的封建化无疑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惠宗秉常在位期间,虽然他本人也非常倾慕汉化,但是当时大权在他的母亲梁太后手上,他实际上是个傀儡,加上梁太后反对汉化,因此在他统治近20年里,儒学停滞不前,谈不上有什么建树。

第三阶段:崇宗乾顺、仁宗仁孝、桓宗纯祐时期

这个时期自1086年到1206年,总共120年。这是西夏儒学获得极大发展并进入鼎盛时期。

在这个阶段里,由于乾顺、仁孝大力提倡,西夏儒学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乾顺亲政后,将元昊以来推行的“尚武重法”的立国方针,转变为“尚文重法”的方针。

首先,建立国学。

公元1101年,乾顺采纳御史中丞薛元礼的建议。开始“以儒治国”,兴办国学(汉学),即从皇室贵族子弟挑选300人,由官府设立养贤务,专门供奉他们吃喝,设置教授进行培养,量才录用。

国学建立就是乾顺推行“尚文重法”立国方针不可或缺的关键性措施。

其次,按资格任用官吏。

1112年,乾顺正式公布按照资格任用官吏的办法。除“宗族世家议功、议亲,俱加蕃汉一等”外,对于擅长文学的人,特别优先予以任用。可见他对知识分子的重视。

这一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乾顺在用人方面的革新精神。

到了仁孝时期,他更加重视文教的作用。主要措施如下:

善学的西夏王族,植入儒学,锻造文化灵魂

中兴之君 李仁孝


1、大兴汉学

仁孝时,汉学从中央到地方均获得了很大的风发展。

1143年,仁孝下令在各州县设立学校。国学弟子增到了3000人,这个数字比乾顺当时的国学人数相比,增加了10倍。

善学的西夏王族,植入儒学,锻造文化灵魂


同时在宫中设立贵族小学,规定“宗室子孙七岁至十五岁必须入学”并选拔教授给学生上课。

善学的西夏王族,植入儒学,锻造文化灵魂


公元1144年,立大汉太学(相当于今天的大学)。还建立内学,仁孝亲自选名儒主持。

2、发展科举制度

1146年,“策举人,立唱名法,复设童子科,于是取士日盛”。

说明仁孝时也像宋朝一样,设有进士科进行考试。凡是经过皇帝殿试,被录取的进士,按规定要宣布名次,名曰唱名,又叫传胪。

善学的西夏王族,植入儒学,锻造文化灵魂


3、树立儒学偶像

公元1146年三月,仁孝“尊孔子为文宣帝”,令各州郡全部建立庙祀祭奠孔子。唐时曾经封孔子为文宣王,仁孝进一步封孔子为帝,这也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说明西夏尊儒、崇儒之风同中原王朝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善学的西夏王族,植入儒学,锻造文化灵魂


4、继续购买儒家典籍

随着学校数量的增多,开科取士的频繁,广大知识分子需要阅读大量儒家典籍,为了满足这一需要,仁孝派遣使者到金朝买书。之所以不到宋朝购买儒家书籍,因为南宋偏安江南,与西夏关系隔绝,只好向金求购。

5、阐释儒家经典

仁孝时,不仅组织人力翻译出版了大量儒家经典著作,而且对其中的一些著作的义理进行阐释。

比如精通五经的番汉教授斡道成就曾经译《论语注》,曰《论语小义》

善学的西夏王族,植入儒学,锻造文化灵魂


6、修订《天盛律令》,以法律形式将儒家文化确立为西夏的国家大政

这部法律最核心思想就是忠孝,中原王朝以孝治天下的观念,支撑起了这部法典。里面失孝德礼排在十种罪刑的第二位,仅次于谋逆之罪,严苛程度甚至超过了中原王朝。

善学的西夏王族,植入儒学,锻造文化灵魂


此外,仁孝还设立翰林学士院,设有翰林学士、翰林待制和翰林直学士,此后,出任翰林学士的知识分子越来越多。

仁孝通过对儒家文化的植入,再造了西夏文化之魂。他在位54年,完成了汉文化对西夏的根本改变。儒家思想已经深入到西夏生活的核心地位。

从几代西夏帝王接力棒似的推崇儒学,促成了儒学在西夏的崇高位置,我们来探究背后的原因为哪般?

第一,适应西夏社会封建化的需要

在隋唐时期党项族还处在原始社会末期,内迁到黄土高原后,不断的吸收唐朝先进的文化,到宋朝的时候他们已经进入了封建制阶段。

元昊建立国家,他肯定要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他要巩固已经确立的封建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加强中央集权,使西夏统治长治久安。他迫切需要一种学说,作为官方的哲学为其统治服务。在中原王朝实行一千多年多年的统治哲学儒学恰如其分地出现,被元昊灵活采纳。

善学的西夏王族,植入儒学,锻造文化灵魂


第二,培养封建御用人才的需要

元昊建国伊始,迫切需要人才,曾大力兴办蕃学,把蕃学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但是实践证明,通过蕃学培养人才,数量有限,而且质量不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人才的供不应求和提高人才素质,必须大力提倡尊孔读经,吸取儒学营养,发展汉学,把开科取士放在首位。

善学的西夏王族,植入儒学,锻造文化灵魂


第三,加强思想统治的需要

历代中原王朝,他们大量的向老百姓灌输“忠君爱国”思想,树立君王的无上权威。历任统治者屡试不爽。西夏王朝历来就是一个尚武的民族。遇到矛盾经常就会爆发各种起义暴动。单纯靠军事镇压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儒学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思想武器,麻痹劳动人民,征服人心,正好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

善学的西夏王族,植入儒学,锻造文化灵魂


第四,借鉴历史的经验

历史经验告诉西夏统治者,凡是统一过北方的少数民族王朝,比如说北魏,北齐,北周等等,为了使统治长治久安,无不尊儒、崇儒,推行以儒治国的方针,大力宣扬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的思想,要求官吏、士人和老百姓均能以此为其行动的准绳。西夏统治当然也不例外。

西夏儒学的兴盛给西夏带来了充足的有用人才,元朝建立时,他们非常重用西夏人才。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儒学给西夏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略。从“尚武重法”到“崇文尚法”,以儒治国,使尚武强悍的党项民族变成了一个文质彬彬的民族。党项人愈来愈文弱,军队素质也因此下降,军事力量日益削弱。最后经不住蒙古人的强大军事进攻而寿终正寝了。

通过一个民族推崇儒学的表现及原因影响分析,我们也可以回头反思儒学的客观价值。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一直成为封建王朝治国理政的利器。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尊儒、崇儒,把儒学摆到一个至高的地位也没必要大惊小怪了。儒家的思想观念至今还在影响着我们的为人处世。虽然儒家思想也有糟粕,但儒家“仁”、“恕”等思想,依然在滋养我们一代又一代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