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天性》:“合腦性”學習法的關鍵,在於匹配“三觀”來學習


《學習天性》:“合腦性”學習法的關鍵,在於匹配“三觀”來學習

(文 /下飯社長周不安)



《學習天性》:“合腦性”學習法的關鍵,在於匹配“三觀”來學習


對於現在的學習者而言,似乎都要面臨一個讓人糾結的情況:

一方面,知識的焦慮與日俱增,自己在渴望學習的同時,卻因為課程太多、選擇太難,以及自己時間實在太少等原因,很難認真的投入到學習當中;

而另一方面,“學習方法”這件事開始被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大多數人都在尋找一個高效、省時、而且便捷的學習方法,以此來適應自己的學習需求。

特別是學習方法這件事,我們一邊聽著“要勤奮、要努力、要抓住一切碎片化的時間”給自己打雞血,同時又沐浴著各種“科學方法”的洗禮,生怕自己在學習的過程中出現偏差,稍有不慎就毀掉了全盤的努力。


《學習天性》:“合腦性”學習法的關鍵,在於匹配“三觀”來學習


說起學習方法這個話題,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其實它跟所謂的“讀書(聽書)方法(以下合併簡稱為‘讀書方法’)”是頗有幾番相似的。

近幾年來,關於讀書方法的話題在市面上數見不鮮,尤其在一些知識付費平臺上,很多人開始講起“速讀法”、“聽書法”等方法,這類也是常年高居購買排行榜的前列。

​這些讀書方法大多數由一些專業讀書人、講書人以及學者們,經過一番總結和思考而得出,因為有各種權威作為背書,因此也就很容易引來人們的追捧和學習。

然而仔細觀察的話就會發現,任何一項“讀書方法”在大多數的評價當中,基本不存在一箇中間地帶,要麼就是好的不得了、合適的不得了,要麼則是不好用、完全不適合自己,這其中有一件事被人們忽略了,那就是:

讀書或聽書本身是一件要用感官去接觸的事情,如果我們忽視了自身“感受”(也就是所謂的“接收方式”)時,就很難從中真正的受益。

比如很多人提倡碎片化閱讀,因此你經常能夠在地鐵和公交上,有人捧著一本書在那裡坐著,二十分鐘甚至半小時都不翻上一頁。

相反,如果這時候你帶著耳機去聽,可能多多少少就會讓自己學進去一點東西,這就是利用起自己的感官,來調動自己來讀書。


《學習天性》:“合腦性”學習法的關鍵,在於匹配“三觀”來學習


回到學習方法上來看,其實也是一樣的道理,當我們的感官被忽視以後,同樣也很難達到很好的學習效果,舉個不恰當的例子:

上學的時候,老師經常喜歡讓一些學習比較好的同學分享自己的學習方法,然後學霸往臺上一站,告訴大家要多做練習題、準備錯題本、遇到不會的多問老師。

有些渴望提高學習成績的學生也照做了,結果考試成績一下來,一翻兩瞪眼,該不及格的還是不及格,該考滿分的還是考滿分。


《學習天性》:“合腦性”學習法的關鍵,在於匹配“三觀”來學習


所以說,關於學習方法這個東西,我們必須要清楚的一點,就是:

永遠不要試圖從外部去獲取一種有效、便捷好用的方法,一種好的學習方法,一定是從我們內部的視角出發,來尋找最適合自己感官的一種方式,只有最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最近我在閱讀日本腦科學家小沼勢矢的著作《學習天性》中,就發現了這樣一個概念,叫做“合腦性”。

所謂的“合腦性”,其實指的就是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與我們大腦的契合程度,說白了就是,只有適合我們大腦調性的方法,才是對自己而言,切實好用的方法。

而對於我們的大腦來說,它必須要通過聽、看、接觸練習的感受方式,來獲取信息,從而切實的感受到,究竟是哪一種感官更適合自己。

過去我們都知道一個學習公式,叫做“學習效果=學習內容x學習方法”,這個公式所傳達的意思很簡單,只要能夠獲得高質量的內容,採用高效率的學習方法,就能夠獲取巨大的學習成效。

比如說職場人學英語這件事情,目前市場上的大部分課程,乃至相關的APP中,提供的內容都可以稱之為高質量,而且提供的方法也都是老師們精心總結的,但是到最後你會發現,大家一樣努力、一樣勤奮的去學,最後的結果卻是截然不同。

其中的原因就在於,這個學習公式中少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合腦性”,小沼勢矢重新糾正了這個公式,並將其改為:

學習效果=學習內容x學習方法x合腦性

加入了合腦性再來看學英語這件事,我們就會很清楚的發現,老師在教授學習方法的時候,給大家介紹了各種聯想法、速記法、甚至是看美劇等等,但這種“一刀切”的方法並不適合所有人,有些人的大腦對於這樣的形式很感冒,有些人則是完全排斥,其結果自然也就會呈現兩極分化式的狀態了。


《學習天性》:“合腦性”學習法的關鍵,在於匹配“三觀”來學習


這一點我在教授學員寫作的時候也深有體會,大多數學員都對我整理的文字內容非常喜歡,每次我用文字把內容傳達下去的時候,他們往往都能很好的完成作業。

但是有一小部分人,就對語音直播分享的方式特別感冒,聽完語音課程,這小部分同學的作業完成情況同樣能夠達到標準。

這就是合腦性的重要意義,我們總是想著讓自己的大腦去適應外部的學習方法,反而沒有注意到,正確的途徑剛好想法,正應該是把外部的學習方法拿來,和我們的大腦進行匹配。


《學習天性》:“合腦性”學習法的關鍵,在於匹配“三觀”來學習


在《學習天性》這本書中,作者小沼勢矢就給我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觀點,那就是“要學會自己的匹配自己的感官去選擇學習方法”。

小沼勢矢通過區分感官,把學習者分為了三種類型,分別是:視覺型、聽覺型、以及觸覺型,顧名思義,三種類型分別對應的是看、聽、觸這三種人類的感官。

視覺型也就是在學習的過程中,習慣於視覺佔優勢的學習者,這種類型的學習者擅長通過眼睛來記住事物,他們的大腦更習慣於通過視覺來獲取重要信息。

例如在記憶單詞的時候,很多人都喜歡反覆的去看、一個字母一個字母的去記憶,然後在大腦裡組合成一個單詞。

聽覺型學習者,則是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聽覺感官,來擴大自己的學習優勢。

同樣是以背單詞為例,這類學習者要麼是通過直接聽的方式,要麼是自己朗讀,讓耳朵反覆去接受信息,從而達到記憶並掌握的學習目的。

最後一種觸覺型,這類學習者屬於“行動派”,他們會通過行動,來讓自己儘快的捕獲信息、掌握信息。

有一部分人經常把“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掛在嘴邊,還有一部分人在學習的時候並不安靜,要麼手中轉轉筆,要麼在桌子底下顛顛腳,這都是屬於觸覺型學習者的範疇。


《學習天性》:“合腦性”學習法的關鍵,在於匹配“三觀”來學習


明白了這三種類型之後,我們就會發現,大多數學習方法的底層邏輯無非就是“聽說讀寫”,其實都已經被這三種類型囊括其中了:

聽是聽覺型,讀是視覺型,說和寫則是觸覺型。

這三種通過匹配感官來學習的方式,其實就是從我們內部出發,真正的做到了“合腦性”,讓學習方法和我們的大腦高度契合,從而將學習方法的優勢發揮到極致。

那麼,我們如何發揮這三種學習發放的優勢,來獲取最大的學習效益呢?

答案很簡單,那就是透過感官以及目標激勵,儘可能的去擴大自己的優勢。

舉個例子,如果你是一名視覺型學習者,那麼首先,你要做的就是將可視化做到極致。

比如你想要為了某個資格證書而學習,這時你最好將這個領域涉及的重要知識,製作成圖片和便籤,貼在你最容易看到的地方。

同時還要做到“清理視野”,把一些沒有用的信息從自己的視野中清除掉,以此來保證自己寶貴的注意力不被瓜分。

而這樣一來,無論什麼時候你都能發揮自己的視覺優勢,每看到這些信息一次,你就多獲取了一次重要信息,記憶也就變成了自然而然的過程,因為對於視覺型學習者而言,通過視覺獲取的信息量越多,學習的效果也就會越好。

同理,聽覺型和觸覺型學習者也要去放大自己的感官優勢,能聽的就不要去讀,能寫的就不要去聽,不要逆著大腦去學習,務必踐行“合腦性”的原則。


《學習天性》:“合腦性”學習法的關鍵,在於匹配“三觀”來學習


其次,目標是非常重要的,這不僅意味著我們的學習收穫,同時還有完成目標時的激動與喜悅,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是可以用目標的激勵作用,來促進我們去強化自己的感官學習能力。

仍舊以視覺型學習者為例,將達到學習目標後的預期變化,或者對自己的獎勵以視覺信息的形式來呈現,這樣會有助於激勵視覺型學習者的學習熱情。

在我的學員當中,有一位學生想要買一部新的iPhone,於是他把這部手機設置成了手機壁紙,每次看看這個壁紙,內心想要學習、想要寫作的衝動就會被激發,隨即投入到學習當中。

還有一位觸覺型的學員,他想要買一把很貴的吉他,我就告訴他,沒事就在本子上畫一畫你的新吉他,然後再想一想你抱著吉他給女朋友唱歌時候的動情畫面,結果這名學員表現出了非常強的衝勁兒。

這就是“合腦性”的重要意義所在,它不會強迫我們去適應外界的學習方法,反而是從自身出發,調動自身的感官來配合大腦,找到一種更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從而真正的做到高效、好用。


《學習天性》:“合腦性”學習法的關鍵,在於匹配“三觀”來學習


其實近幾年隨著腦科學的發展,很多事情幾乎都被重新定義了,可以說,人們對於大腦開發的越深,對於事物本身的瞭解也就愈加的“回到本源”。

過去我們說學習方法的時候,通常都是說方法本身怎麼怎麼樣,而且對於這些學習方法的評價基本都是非黑即白的好與不好。

然而前些年的時候,這個評價開始慢慢的變成適合與否的討論,這時人們已經能夠開始意識到,外部的學習方法是否與自身相匹配的問題,而到了今天從腦科學的視角來看,當我們去選擇某一種學習方法的時候,已經開始能夠從自身出發,主動進行有選擇性的匹配。

這不僅僅是學習方法的進步,同時也是腦科學的進一步崛起。


《學習天性》:“合腦性”學習法的關鍵,在於匹配“三觀”來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