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雲上”到“心上”:西北大學把疫情防控融入專業課堂

從“雲上”到“心上”:西北大學把疫情防控融入專業課堂

“如果奇蹟有顏色,那一定是中國紅”!西北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教師王雲俠將這句話寫在《有機化學》課程PPT的首頁。

她在課上展示了大量抗擊疫情中使用的檢測試劑、消殺用品、防護物資圖片,這些物品的原料成分、製備過程都蘊含著豐富的化學和材料科學知識。她對學生說:“我們只有珍惜大好學習時光,求得真學問,練得真本領,才能在國家和人民需要的時候為國爭光、為民造福。”

从“云上”到“心上”:西北大学把疫情防控融入专业课堂

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們聽到的是專業知識,滋養的是心靈花園。

“雲”開課以來,西北大學積極推進線上課程思政改革,要求廣大思政課教師和專業課教師抓住在線教學的契機,堅持正確導向、強化價值引領、滲透人文關懷,廣泛研討符合新時代要求、貼近大學生實際的線上思政教育有效路徑,把疫情“危機”轉化為課程思政建設的“契機”,實現思政教育不下線、育人成長心連心。

緊貼抗疫熱點 涵養家國情懷

“專業分工的不同,使我們不能像這些醫務工作者一樣救治病人,但我們可以秉承西北大學‘公誠勤樸’的校訓,在抓好自己學習科研工作的同時,積極躬身入局,服務於這個火熱的社會!”在3月7日晚的“青馬公開課——疫情下的中國力量”直播中,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雷曉康用這樣一段熱情洋溢的話,作為授課結語。

从“云上”到“心上”:西北大学把疫情防控融入专业课堂

“青馬公開課——疫情下的中國力量”是西北大學團委和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學校特別推出的線上系列專題講座,雷曉康以《新冠疫情防控中“舉國體制”:中國治理的優勢》為題作了首講。他緊密結合疫情防控戰役,從治理主體結構、治理力量動員、風險治理過程和依法治理四個維度深入講解了如何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實現國家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遍佈在全國各地的1200多名學生,通過騰訊課堂和抖音平臺聆聽了這堂課,大家紛紛以點贊和送花來表示對教學內容的認可。

春風化雨有道,立德樹人無聲。課程思政建設,難就難在思政內容和專業知識相結合時容易形成“兩層皮”。家國情懷和專業知識鏈接巧了,學生心悅誠服;鏈接拙了,學生口服心不服。如何把家國情懷這個“鹽”巧妙地溶解到專業知識這個“水”中,西北大學的老師們下足了功夫。

公共管理學院專門出臺了《2019-2020第二學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本科教學“專題課程思政”實施方案》,對“專題課程思政”的基本要求、主要任務、基本原則等作出安排,從愛國主義教育、公共安全教育等6個角度提供了40餘個“專題課程思政”切口,供全院教師選用。

从“云上”到“心上”:西北大学把疫情防控融入专业课堂

曹蓉老師的“心理危機干預中的以人為本”、 翟紹果老師的“格物、立人、創新——疫情防控引發的思考”、周文光老師的 “鏖戰疫情 經世濟民——經濟學對新冠疫情防控政策的部分解讀”、高陽老師的“意義、希望、善良與公民精神——社會心理學視角下疫情後的民族心理成長”等教學內容紛紛上線。

教師們在挖掘課程思政內容時的一致認識是:科學知識是什麼,就實事求是講什麼,價值引領要什麼,就潤物無聲講什麼。

國家級教學名師耿國華在《數據結構》課上講到,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在武漢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中提供了高精度定位,確保工地大部分放線測量一次完成,為兩座醫院迅速施工爭取了寶貴時間。“信息技術在國家發展中舉足輕重,各類信息人才也是國之急需,同學們要求真勵志,精進學業,學成報國。”

哲學學院教師馮溪在《社會工作個案》中講到,社會工作專業本身具有參與社會治理,應對突發事件、增進民生福祉等功能,同學們要發揮專業優勢,和廣大社工、義工和志願者一起開展心理疏導、情緒支持、保障支持等服務。

抗擊疫情期間,學院社會工作專業學生建立起陝西抗“疫”支持學生志願服務團隊,為新冠肺炎確診患者、疑似病例、隔離人員和戰鬥在一線的抗“疫”工作者提供信息採集、醫護指導、情緒疏導、陪伴支持等服務。

學生們在留言中說,從來沒感覺自己的學習和祖國的脈搏貼得這麼緊。知識可以報國,技術可以強國,希望能把專業所學和國家所需結合起來,到國家需要的地方建功,到人民需要的領域立業。

講好中國故事 堅定四個自信

“中華民族歷史上經歷過很多磨難,但從來沒有被壓垮過,而是愈挫愈勇,不斷在磨難中成長、從磨難中奮起。”

文化遺產學院教師任萌在講課前,對習近平總書記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的重要講話進行了認真學習,總書記鏗鏘有力的話語讓他倍受鼓舞。

他在《中國考古學通論(秦漢至南北朝段)》《秦漢考古專題》等課程中,精心設計了“自覺、自信、自強——秦漢時代國家與民族精神的形成與傳承”教學專題,從文化層面把自己對總書記重要講話的理解貫穿進去,引導學生深刻認識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增添了學生內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

从“云上”到“心上”:西北大学把疫情防控融入专业课堂

歷史學院教師蘭梁斌此刻還身在湖北恩施老家。村子裡網絡信號不好,為了不耽誤直播授課,他想盡了各種辦法,最後找到村裡的水力發電站,借用那裡的電信專線網絡。

在鄉村發電站的會議室,蘭梁斌開講《中國思想史》。在為學生們梳理歷史發展脈絡、解讀名家流派思想時,他啟發大家思考“中華五千年文明為什麼連綿不絕”,引導學生深刻認識到中華文化的偉大創造力和不朽生命力,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守望者、積極傳播者。

經濟管理學院教師韓少真在《基礎會計》課上,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分析疫情對我國經濟的影響。他對學生們說:“綜合來看,我國經濟長期持續向好的基本局面沒有改變,疫情衝擊是短的、總體上是可控的。”他解釋,中國經濟具有強大的潛力和韌勁,只要動能充分釋放,就能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

教師們在講課時,常常提到雷神山醫院建設、防疫物資調配、全國醫護人員支援武漢等體現中國速度、中國規模、中國效率的事例,來論證這樣一個結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強大的動員能力、組織能力和整合能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是完全可以轉換為治理效能的。只有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我們才能夠取得抗擊疫情的最後勝利,才能戰勝實現中華民族復興道路上的一切艱難險阻。

武漢籍學生鄧寬表示,只要堅定黨的領導,眾志成城、共舟共濟、共克時艱,就沒有爬不上的高山、過不了的坎兒。新聞傳播學院學生付思琪說,我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依靠廣大的人民群眾,克服了一個個的不可能。這次沒有硝煙的戰爭,我們一樣也能創造奇蹟,眾志成城,共度時艱。

从“云上”到“心上”:西北大学把疫情防控融入专业课堂

加強生命教育 倡導生態文明

文學院教師郭茜說:“疫情是一堂鮮活的生命教育課,讓人從更深層面去思考該如何看待生命、理解生命。”她在《大學語文》課上,講述在疫情中逝去的一個個鮮活生命,教育大家思考他人和自我的關係,自我和自然的關係。並結合古今詩文,分析中國傳統文化對生命意義、人生價值的理解,啟發學生尊重生命、珍視生命、關愛生命。

法學院教師代水平引導學生們正確認識、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在《立法學》課堂上,他解讀了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在精心設計討論環節,引導學生深化對野生動物保護重要性的認識,同時也讓學生們理解,在全面依法治國的背景下,如何用法治方式來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化工學院陳立宇老師引導學生辯證看待問題,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她在《化工設計與計算》課上講到,化工產品聚丙烯是醫用口罩的原料,如果沒有聚丙烯原料口罩生產,需要大量棉花代替,可能就有大量糧田要變更為棉田,從而加劇耕地資源緊張。化工行業對人民生活和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化工行業是一個高耗能產業,在《中國製造2025》規劃下,只有加快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才能實現產業長遠發展,才能推動建設美麗中國。

經濟管理學院大四學生陳英傑說,疫情給全國敲了警鐘,我們必須謹記尊重自然,綠水青山大於金山銀山,破壞自然的同時,我們也將受到懲罰。法學院學生崔凡說,疫情當下,生命顯得是那麼的脆弱。災難後的我們,更懂得去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對未來的路途也有了更加明晰的規劃。

華商報記者 趙瑞利 通訊員 李世寬

从“云上”到“心上”:西北大学把疫情防控融入专业课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