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花木蘭》電影動漫都被外國在創作?

行走的娛


《花木蘭》是由華特迪士尼影片公司出品,是一部由外國公司改編拍攝的電影。

大家都知道,我們中國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上下5000年,文化積澱之厚,很少有國家能超越。隨著時代變遷,充滿現代氣息的電影,隨便抓都是一大把,而有關古代的電影,少之有少,這無疑是很多電影公司爭相挖掘的絕好素材。

古代,由於離我們太遠,總有一股神秘感:古代人是怎麼生活的,他們靠什麼娛樂,他們有什麼追求等等。這種神秘感賦予了電影不一樣的色彩,讓很多人嚮往,去探尋,去追逐,希望聞到一絲“古”的氣味。

在物質匱乏的年代,我們的祖先充滿了智慧,用他們的智慧把中國文化發揚光大,有很多智慧的結晶。

電影《花木蘭》,本身就是個好故事,一個女孩替父從軍,這得需要多大的勇氣呀。那個時代她碰到的困難,也許比電影裡的故事更艱難。

外國人選擇中國故事、中國文化,是對中國文化的欣賞,是個好現象,有利於中國文化的傳播,也能展現中國人民吃苦耐勞的精神,也許,在不久的將來,中國智慧將屹立在世界之巔,引領時代潮流。






二馬視角


最近因為劉亦菲主演的迪士尼真人版電影《花木蘭》路演火熱,《花木蘭》再次成為大家的熱議對象。原創在中國,被外國翻拍、創作而火起來的素材,其實很多,《花木蘭》只是其一。有點像2005年韓國申請“江陵端午祭”,最終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消息傳出,國人炸了鍋,對此不能接受。

《花木蘭》並不是只被外國在創作,國內也一直在創作。早在1998年就有臺灣版電視劇上映,由袁詠儀、趙文卓、孫興等主演,當時掀起一股收視狂潮;2009年又有電影《花木蘭》上映,由趙薇、陳坤等主演,票房也還不錯。而外國由迪士尼拍攝的花木蘭有三部:1998年的《花木蘭1》,2004年的《花木蘭2》和2020年的《花木蘭》(前兩部是動畫片,後一部是真人版)。但是不管國內國外,只要涉及到這個人物,一律叫“花木蘭”,可見形象家喻戶曉,深入人心。要論知名度而言,毫無疑問,迪士尼出品的動畫片和電影勝出一籌。這次劉亦菲主演的《花木蘭》能再次成為大家熱議對象,也是因為有朱玉在前。

不管是“牆外開花牆內香”,還是“牆內開花牆外香”,都說明一個不對等的關係。這種關係也恰恰說明世界在變小,地球在變成一個“村子”,否則香氣再四溢,單純靠物理途徑傳播,是不可能從“牆內”傳到“牆外”的。

其實這都不是我所關心的,因為作為普通消費者,足不出戶便能看到最優質的影視作品,是符合經濟學規律的。我擔心的是,就像端午節被韓國申遺了,萬一哪天花木蘭變成美國妞了怎麼辦?屈原成為了韓國歐巴當如何?更可怕的是,我們的子孫後代理所當然的以為這些就是國外文化和人物,這才是最大的悲哀!

守得住自己的根,記得住我們從哪裡來,才能走得更快,更遠!無論歷史被如何粉飾,我們都要記住她本來的面目。






嘰裡呱啦的小威廉


花木蘭,在中國的歷史上,這個女性人物的形象,一直在影響著中國的年輕一代,幾乎所有人都應該知道花木蘭,可是,當花木蘭進入了國外,卻產生了 不一樣的效果,那麼花木蘭在國外到底有多火呢?真實情況讓中國人震驚。

說到花木蘭的話,所有的中國人都會有一個形象,對於《木蘭詩》,所有人都應該知道,對於替父從軍的故事,也一直在影響著中國的年輕一代,可是這樣的形象,去了歐美之後,立刻就變得洋氣了起來,比在國內的人氣還要高很多,那麼到底人氣有多高呢?

不久之前,迪士尼公佈了《無敵破壞王2:大鬧互聯網》的預告,同時在這個預告裡面,還公佈了一個迪士尼旗下的姑娘合影,這些都是迪士尼公主的形象人物,除了那些經常出現在動畫電影裡面的人物,還有一個人可以說是,讓所有的人震驚,那就是,在這些人裡面,還有迪士尼那些畫師們畫出來的花木蘭。

根據調查,這個花木蘭的形象,在裡面那些人物裡面,應該能夠排名到前三名,其實這個形象在很早之前就已經有了,最早的時候,要在2004年的《花木蘭2》,這部電影的出現,其實還有一個版本,那就是1998年的《花木蘭》,這部電影的評分達到了7.6,新鮮度達到了驚人的86%,在當年,還拿下了兩個提名,分別是奧斯卡和金球獎提名,而票房更加是達到了3.04億美元。

所以說,在歐美的花木蘭裡面,可以說是成了影響歐美人,最重要的一箇中國故事,那麼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因為在這個海報公佈之後,在國外立刻就出現了很多百姓創作的同款花木蘭,如果你去在網絡上搜索花木蘭的話,能夠找到很多民眾的畫像,幾乎都和花木蘭的形象一樣。

花木蘭,中國古代巾幗英雄,忠孝節義,代父從軍擊敗入侵民族而流傳千古,事蹟流傳至今,唐代皇帝追封為“孝烈將軍”。 花木蘭故事的流傳,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民歌,但花木蘭的姓氏、籍貫等,史書並無確載。花木蘭事蹟被多種文藝作...







l十月山城l


隨著全球化的加深,世界各國在經濟、政治和文化上的交流日益頻繁。電影作為一種文化載體,對各國實現自身的跨文化傳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這一過程中,動畫電影又因其精美的畫面和通俗易懂的劇情,吸引了大量的不同年齡層次的受眾,日本和美國就憑藉其優秀作品,佔據了全球大部分動畫電影市場,不斷向全球輸送自己的文化和意識形態。

在我國傳統的民間文學《木蘭辭》中,木蘭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女子形象,勤勞善良,孝敬父母。面對外地來襲,可汗點兵出征,為了避免自己年邁的父親再遭受戰爭之苦,於是女扮男裝,冒險替父從軍,抗擊外地,保衛家園。在戰場上,木蘭如男子一般,立功無數。待到凱旋迴朝,論功行賞時,面對高官厚祿,木蘭毅然放棄,選擇回到自己的故鄉,恢復女兒身,繼續侍奉雙親盡孝。

但在迪士尼的動畫電影中,經過編劇們的改編融合,花木蘭已然顛覆了中國人一直以來對於她的想象。電影塑造的花木蘭在形象上更符合西方人眼中的東方女性,她不漂亮,但性格開朗、勇敢頑強。電影將熱衷於塑造個人英雄的好萊塢式敘事方式也體現得淋漓盡致。在故事高潮部分,木蘭最終是憑藉自己的勇氣和信念擊潰了來勢洶洶的匈奴軍隊,拯救了全中國,表現的是個人英雄主義。由此可見,電影版的《花木蘭》與西方動漫版的《花木蘭》,無論是個人形象還是整個故事的敘述,都大為不同。




中巷九命貓


首先,《花木蘭》投資額度在3億美元左右,摺合人民幣都20億了,哪個影視公司敢投這麼多錢?

能投五億就要感謝老天有眼。

就算投五億,按照三倍回本且有盈餘來折算,票房至少15億人民幣起步。而由於最近兩年中國影視行業殺雞取卵,大眾對國產特效大片失去信心,導致中國季度票房銳減,哪個影視公司敢拍著胸脯保證能斬獲15億人民幣?

投資回報不成比例,項目在投資人那關就被槍斃了。

其次,投資人硬著頭皮上馬項目,把五億通過各種辦法找齊後,你猜接下來會發生事情?

為了保證投資回報比,投資人肯定要求選角導演找流量明星,什麼迪麗熱巴、楊超越、楊穎,能接觸的都給接觸一遍。演技?演技能比得上她們自帶的話題熱度嗎?

然後是要求編劇別瞎寫什麼歷史特徵、人物動機、故事邏輯,不想談戀愛的花木蘭不是一個好戰士!妝容不僅要美、要乾淨,並且要保證在戰場浴血殺敵後,不能對妝容有太多損害。

而且,沒有十個八個男人貪戀花木蘭美色,算得上人物傳記電影嗎?

最後,呈現在觀眾眼前的可能是這樣一部電影:花木蘭同志自願前往戰場;花木蘭同志被剛認識的小兵喜歡了;被食堂大爺喜歡了;被上級喜歡了;被將軍喜歡了;被皇帝喜歡了;被敵方將領喜歡了。於是大家歡歡喜喜談戀愛,簽訂了和平條約。

花木蘭同志兵不血刃,造福一方。

哦,你問打仗鏡頭為啥這麼少?太費錢了,打仗不如談戀愛嘛,幹啥都不如談戀愛。

於是觀眾怒罵電影不尊重自己的智商,電影編導怒罵投資人,投資人怒罵中國電影市場一副爛泥扶不上牆的樣子。

中國電影市場:還不是你們以市場為導向,而非以尊重觀眾為導向?

自食惡果的情況,就是現在,整個中國電影市場一片哀嚎,任由好萊塢予取予求。

如果他們尊重電影光與影這一基本的藝術要求,尊重電影觀眾智商這一基本的訴求,我想,中國觀眾不會這麼嫌棄他們。


影視短片速遞君


這個的確是,近幾年來,很多中國神話人,中國古代歷史突出人物《花木蘭》都被在外國創作,其實很大的原因看到中國的龐大市場,

1、中國是十幾億的人口,有些龐大的人口市場,同時也隨著中國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收入提高,中國龐大消費群體越來月突出,人們對娛樂影視的關注越來越高,國外看到這麼大一個消費市場,也想分一杯羹,

2、中國的古代人話人物,比如哪吒、孫悟空、妲己等,中國的古代真實人物,如花木蘭,岳飛等等,這些神話人物或者真實歷史人物,都國內都是家聞戶曉的人物,備受國內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和崇拜,當有創作這類的電影,自然會受到國內廣大人民群眾的追捧,也願意去消費觀看

3、同時國外也正瞭解國內廣大人民群眾對這類神話人物和真實歷史人物的崇愛,打入國內市場佔領市場份額的最好方式之一,

所以近年來,國外都比較熱衷創作國內的中通神話人物及中國歷史人物的電影原因之一





南瓜頭愛分享


《 花木蘭》是根據1998年迪士尼同名動畫片改編,講述了花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勇戰匈奴的故事]。這個故事作為中國家喻戶曉的傳統故事,主題中弘揚了中國特有的家國情懷。忠與孝。

作為中國的傳統故事,讓外國借鑑並拍攝應該是比較值得高興的事情。雖然側面上對中國文化有一點點宣傳作用。但我們不可否認的是,全球人都知道這是迪士尼裡面的人物,這是一部好萊塢作品。在國家軟實力層面上,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做的還不夠好。面對韓國電影,日本電影,甚至於近幾年的印度電影,中國已經有些跟不上腳步了。雖然國內電影市場火爆,但我們的電影走出國門的步伐依舊十分艱難。中國電影任重道遠。


螞蟻追影


西方有聖女貞德,17歲引領國家大軍,帶領法國走向自由光明的未來;東方有花木蘭,換上戎裝替父從軍,奮鬥軍營十幾載,最終榮耀歸來。在每一個國家的歷史上都曾有一位巾幗英雄,她們不輸於男兒氣概,獨當一面,她們的故事流芳百世。

2019年末,迪士尼真人電影《花木蘭》第二版預告正式發佈,點擊率瞬間破萬。新版預告在第一版預告的基礎上進行劇情完善,除了展現木蘭在沙場上大殺四方的英勇無畏之外,第二版預告更多地描述了木蘭內心的成長曆程。

花木蘭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位民族英雄,出於孝義,木蘭替父從軍,擊退了入侵匈奴。木蘭出生於南北朝時期,北魏人。關於木蘭的歷史記載並不多,而其故事的流傳主要是歸功於北魏《木蘭辭》的描述,才讓後人瞭解到這位巾幗英雄的存在。後來,木蘭的故事成為眾多文藝作品的取材對象,於是便有了杜牧《題木蘭廟》白居易《戲題木蘭花》等。同樣,早在1998年,迪士尼就將木蘭的故事拍攝成動畫電影,取名為《Mulan》。

電影上映後,在世界範圍內廣泛流傳,並逐漸成為中國在國際上形象的名片,而這部由迪士尼製作的電影,不僅在中國人氣甚高,很多國外影迷也對它如痴如醉。在2019年,《花木蘭》第一版正式預告片發佈之後,很多外國網友都看哭了,由此可見“Mulan”在國外的受歡迎程度。

《花木蘭》預告一經發布,就登上了Twtter熱搜,而外國網友對電影的評價都是“so good”“cool”等,對這部影片表示非常期待,並且在觀看預告片時留下了激動的眼淚。為什麼花木蘭在國外如此受歡迎呢?

最本質的原因是木蘭故事中所表現出來的熱愛和平、不求名利、善良和勇敢無畏的精神引起了世界人民的共鳴。雖然因為自然、歷史等原因,中外文化差異很大,但是人們內心世界的嚮往和崇尚的精神內核是一樣的。

除了美國,很多國家都曾經歷過封建社會時期,而現代社會中的不公平現象多少都有存在,木蘭打破常規,接受真實的自己,勇敢站在危險的面前,這種勇氣是不管哪一個歷史時期,哪一個國家的人民都向往的。所以,《花木蘭》在國外大受歡迎。

在北美的預告中,我們可以看到,《花木蘭》的英文名為《Mulan》,而在1998年的動畫電影中依舊沒有加“花”這個姓氏。


千焦映像


近日,迪士尼真人電影版《花木蘭》爆出首支預告,在微博上獲得近4000萬的播放量,瞬間登頂各種熱搜,在國外也引起了強烈反響。

劉亦菲飾演的花木蘭也備受國內外網友的認可,大家紛紛表示:真的很期待!

作為經典的女性傳奇故事,花木蘭在國內家喻戶曉,關於花木蘭的評書和戲劇多到數不勝數,電影也不在少數。而且由於其本身具有的強烈的傳奇色彩,在不同時期被反覆創作和演繹。

花木蘭身上裡有很多值得挖掘的點,這是故事本身所具有的魅力。而在迪士尼1998年的動畫《花木蘭》中,除了保留和改寫一些基本的價值觀之外,還進行了現代敘事的改寫和創新。

一是除了“盡孝”之外,木蘭“替父從軍”的動機還有為家庭帶來榮耀;

二是木蘭行軍打仗、取得功績的過程也是她尋找和實現自我價值的過程。

除此之外,外國人樂此不疲改編“花木蘭”還有幾個重要因素:

首先是“女子女扮男裝上陣殺敵”的故事性具有“超級英雄”的傳奇特質。

其次就是,作為女性,在封建制度的桎梏之下,花木蘭能夠挺身參軍,保家衛國,這一點,在迪士尼的改編中,木蘭被塑造成擁有反叛意識的女性,符合西方的審美。

最後,西方人對東方異域文化的天然好奇,促使他們總是樂於用自己的眼光去解讀中國故事。







M雅痞紳士


迪士尼真人電影版《花木蘭》。儘管這將是一部標準意義上的外國影片,但因為其取材於中國南北朝時期的民間故事,而且主演都是國內觀眾熟悉的中國演員,很快引發輿論熱議。

並不令人意外,文化差異成為爭議核心。比如,網友發現,預告片裡出現了與北魏不搭界的福建客家土樓,花木蘭打起了明清時期的太極拳。更專業的評論還包括:花木蘭戴蒙古盔著半身甲,與北魏軍隊的甲騎具裝不符……有人總結道,花木蘭雜糅的東方元素,反映了好萊塢一以貫之的文化霸權與偏見。

儘管演員都是中國人的面孔,但是電影《花木蘭》的導演是新西蘭人,主要編劇也無一例外是西方人,拍攝和製作團隊更是迪士尼的班底。所以,這部電影出現大量與中國歷史文化不盡相符的內容,不是意外失誤,而是必然結果。

中國文化走到海外以後,發生新的解讀和演繹,並非《花木蘭》的專屬。比如,很早的時候,中國的三國故事就流傳到了日本和韓國,而日韓演繹的三國故事,無論是與作為正史的《三國志》,還是與作為古典小說經典的《三國演義》相比,都存在驚人的差異,幾乎面目全非。日本遊戲《真·三國無雙》系列銷量長虹,但動漫風格的三國人物形象,顯然無法與中國人傳統印象中的三國英雄畫等號。

中國美食文化源遠流長,世界上有華人生活的地方就有中餐館。但是,到海外很多中餐館就餐,很難與眼前的菜餚與八大菜系的任何一種聯繫在一起。美式中餐的代表“左宗棠雞”,就跟清末將領左宗棠沒有關係,是中國廚師到美國以後逐步改良創新的新式中餐。如果你有一個“中國胃”,恐怕難以苟同左宗棠雞成為中餐的代表。

中國文化傳播到海外後,在當地人的演繹過程中發生扭曲和變化,究竟是頑固的文化偏見,還是適應當地民情的自然改良,恐怕不宜武斷下結論。每一種文明在面對外來文明時,都會以自己的方式作出相應的反饋,讓外來文明適應本土文明,也讓本文文明更好地吸收外來文明的成果。

在中外文化的漫長交流史上,中國文化在接納外來文化時,也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著外來文化。從遠了說,佛教進入中國以後,就經歷了曲折的中國化過程,中國佛教人物的形象與印度、尼泊爾等佛教起源地早已大不相同;從近了說,近現代西方生活方式傳入中國以後,也不斷髮生著適應中國國情的改良,牛排要煎幾分熟的問題,至今依然是檢驗一個人飲食習慣的直觀方法。

如何讓中國文化原滋原味地傳播出去,讓更多外國人理解和接受,當然也是一個重要的命題。但是,中國文化的海外傳播,歸根到底需要本土文化創作者增強實力,培養講述中國故事的能力。美國的好萊塢、迪士尼,歐洲的音樂和繪畫藝術,以至日韓的影視劇、印度的寶萊塢,都是因為培養了一批強大的本土創作者,在深刻理解本土文化的基礎上,用外國人能夠理解和讀懂的方式敘事。

美國觀眾關注《花木蘭》的故事,迪士尼在拍了動畫片之後又拍真人電影,確實是中國文化向外輻射的表現,中國人有理由感到驕傲。然而,在全球化的時代,文化發展不僅需要純正的歷史基因,也鼓勵大膽和前衛的混血兒。西方影視業講述怎樣的《花木蘭》故事,究竟和歷史的本色有多少異同,中國觀眾不妨持以寬容心態,用娛樂和休閒的態度欣賞即可。歸根到底,他國的文化創新自有其獨特道路,而本國的經典文化終須懂得的人傳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