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读诗:《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心静山更幽,还是山水空人心?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为你读诗:《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心静山更幽,还是山水空人心?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常建的一首流传很广的佳作。

虽然常建这个盛唐诗人,我们现在不太熟悉,但是唐时却有“王孟储常”之称,把常建和王维、孟浩然、储光羲放在一起,并称为盛唐诗派代表。甚至有人更偏爱常建的作品,比如,唐朝诗人殷王番。他在编著诗选《河岳英灵集》时,把常建放在王昌龄、李白的前面。


为你读诗:《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心静山更幽,还是山水空人心?

常建跟王昌龄是同一榜的进士,但起王昌龄,常建的仕途更不如意,诗才在身,却不获重用。但他的不获重用,却让后人有这样的说法:高才无贵士。什么意思呢?直接翻译过来,就是有见识的人才没有尊贵的地位。通俗地讲,就是说高手在民间。且不管这么说话的人是不是有些酸溜溜的味道,咱们重点是要记得,常建,也是位杰出的诗人。

被称为“高才”,常建的这首《题破山寺后禅院》功不可没

那么,咱们就细细读诗吧。

清晨,正大是一天中的大好时辰。首联,诗人点明了时间、地点,也交代了天气及周围环境,描绘出来的是古寺的幽静而又富有生机。

为你读诗:《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心静山更幽,还是山水空人心?


既已进了古寺,诗人的心思便在这山寺风光上了。放眼看去,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那幽静的地方,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诗句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也隐隐地留下了悬念。下句,自问处答了,幽处,就是树木茂盛,花团锦簇的禅房。

为你读诗:《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心静山更幽,还是山水空人心?


单纯是因为这种既描绘出美丽景象,又富有想象空间的写景技巧,才引起后人的赞赏吗?

传说宋朝的文坛领袖欧阳修特别喜爱这一句。他到处寻找意境的地方,想去好好体验,再写出一样水平的佳句。后来,白居易在青州找到了一个意境相同的山居佳处,可是,体验是体验了,但更优美的句子却还是写不出来,便大为感叹:“乃知造意者唯难工也。”

从欧阳修的感叹来看,这“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定然是有深意的。可惜欧阳公没有具体阐述,这其中的意味只能由后来者自行揣摩了。

后人大致有两种意见:一是幽处、花木深比喻美好的事物,只有经过艰辛的探索,才能领略美好;一是花木深表明禅房一片生机,虽宁静,实则活泼,表明诗人对于禅意有很深的感悟,有向佛之意。哪一个更好呢?咱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成语曲径通幽,就是从这句演变而来。曲径通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人们经过探索取得成功。可见,人们还是更多地认可了第一种意见。

颈联也极妙,唐代诗人殷璠,就特别喜欢这够大。句中的“悦”字,既从鸟儿的反映来写山间的景致宜人,又将山间鸟儿的活跃、生机写得栩栩如生。“空人心”一说,与前人的“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异曲同工,都是点明景致幽雅,令人忘却尘间杂念。上句正面描写,下句侧面描写,将破山寺风光的幽静、优美写得极充分了。

为你读诗:《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心静山更幽,还是山水空人心?


尾联诗人的向佛之意,在尾联表现得非常清楚了。满眼风光,山间万籁,都融于山寺的钟声,带给诗人的是宁静、空灵的感受。

掩卷遐思,如果,心不在于山水,破山寺便不过是荒山野岭里的一处建筑,鸟鸣也只是聒噪。如果,心生禅意,则满山荒木便是充满生机,鸟鸣便显灵性。

那么,山水与诗人的心灵之间的互动,到底是幽静而迷人的山水令诗人的心更加宁静,还是诗人原本就有隐逸之意,有向佛之心,所以见到山水才更觉得山水幽微怡人?

从诗人寻访古寺,可见诗人内心原有隐逸、向佛之意;从潭影空人心而言,又是山水令诗人内心的宁静有了个更好的升华。

其实,不必纠结。满山景致的清幽、鲜活,诗人笔调的优雅、娴熟。如果不是情景交融,怎么可能会让二者如此浑然天成?


为你读诗:《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心静山更幽,还是山水空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