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獸」這次,不談遊戲,也沒有情懷

「魔獸」這次,不談遊戲,也沒有情懷

2009年,鄧肯瓊斯的第一部長片處女作是《月球》,場景為單一的月球基地,演員只有一位。

「魔獸」這次,不談遊戲,也沒有情懷

2011年,鄧肯瓊斯的第二部電影是《源代碼》,場景幾乎全在火車上,主演有三位。

「魔獸」這次,不談遊戲,也沒有情懷

2016年,他的第三部電影便是這部《魔獸》,故事發生在遼闊的艾澤拉斯星球,主演大約有十位。

「魔獸」這次,不談遊戲,也沒有情懷

不提投資規模也不說劇情,只看故事發生的場景和主演人數,我們看到的導演之路,呈現出的似乎是一種積極的態勢。三部電影,從總票房上來看,也應該會是遞增的姿態。

但是,事實到底如何呢?

人們常說電影是一種遺憾的藝術,但這種觀點絕不旨在妥協,而是從相反的角度突出了在造夢過程中力求完美的重要性。也就是說,作為“產品經理”的導演,如想創作出一部好電影,必須具有的能力,便是對於電影品質的控制力。然而從鄧肯瓊斯的三部作品來看,從原創的《月球》到由小說改編的《源代碼》再到由暴雪經典遊戲改編的《魔獸》,隨著對電影本身的附加限制力度越來越強,鄧肯瓊斯對電影品質的控制力也相應地越來越弱。

「魔獸」這次,不談遊戲,也沒有情懷

對於《月球》,不少人們把它當做一部靠近大師氣質的科幻神作。《源代碼》雖然有較強的商業片屬性,但也是上乘的科幻片。而這部《魔獸》,無論從哪一個角度看,都處在了一種較為尷尬的境地。觀眾看著滿眼的特效,卻感受不到清晰的震撼;人們渴望英雄的誕生,等來的卻是杜隆坦無意義的隕落;所有人都希望正義能夠剷除邪惡,但邪能的毫無來頭卻讓結局變得相當茫然無措......《魔獸》電影種種讓人不適的狀態其實都在表現導演控制力的一種消退。它看起來不像是一部真正的電影,而是一個充滿了向遊戲致敬元素的“影像傀儡”,除了反襯遊戲的偉大,似乎別無他用。

遊戲化的影像風格之後或許是對電影史詩化敘事的一種放棄。

《魔獸》削弱了自身的歷史背景。眾所周知的是,魔獸有著無比龐大的世界觀和歷史體系,而這也正是魔獸遊戲和小說的魅力所在。但這部電影更加註重的是快節奏的單一現在時態,我們看不到厚重的歷史色彩,並且對故事背景也所知甚少。歷史氛圍的淡化雖然看上去是在為普通觀眾考慮,但是它就像畫作的底色一樣,如果沒有足夠的歷史底色,成品便會單調和空洞。從拍攝手法上看,手持攝影風格讓鏡頭更具動態,也更加現代化,但遊戲化的臨場感取代了具有古典特徵的距離感。

「魔獸」這次,不談遊戲,也沒有情懷

史詩化敘事最明顯的一點便是對電影時長有著較高的要求,遠到59年的《賓虛》近到《指環王》系列,片長都在三個小時左右。魔獸在人物眾多,角色關係複雜,暗線的交叉的情況下故事被壓縮到了兩小時。這麼一來幾乎每場戲都像是過場戲,每個人物都像是“男/女一號”身後的配角,最後導致的結果便是,宏大的主題消解在了倉促的劇情交代當中,偉大的英雄也沒有誕生。

「魔獸」這次,不談遊戲,也沒有情懷

史詩化敘事的核心特徵是文學性,在一定程度上它需要消減敘事上的戲劇性,作者性的主觀表達更多的是需要從場景、人物、情節等多個角度共同協作去完成一種偉大主題的氛圍渲染。所以,成功的《魔戒》在敘事上並不突出,也沒有魔獸那麼快的節奏,導演彼得傑克遜只是把故事隱藏在了宏大的背景當中。相比較而言,魔獸則把最直接的矛盾衝突放到了最顯眼的檯面上,但情節漏洞便會放大,獸人與人類的語種轉換、獸人與古爾丹的關係、麥迪文的人物塑造,獸人與人類的戰爭過程等戲份在邏輯上都難以立足。

「魔獸」這次,不談遊戲,也沒有情懷

cg特效本來是魔獸電影的一大賣點,但事實上卻變成了影像風格遊戲化之後的一個雞肋,這種弱點就算在效果較好的imax影廳也無法挽救。克里斯托弗諾蘭和雷德利斯科特都公開表示過對於cg的保守觀點。他們所擔心的其實正是這部《魔獸》電影所呈現出的一種狀態:簡單,粗暴,毫無意義。除了獸人用動作捕捉技術進行表現比較成功外,其他特效元素並沒有做到與敘事進行融合。有人會說,這種奇幻電影難道不是正是要突出非真實性的特效作用嗎。特效雖然是假的,但表現手法應該力求真實。在《魔戒》系列中,雖然也用到了相當多的特效,但表現卻很剋制,整體影像色調保持了高度統一,特效的用光更貼近自然,觀影的過程中,觀眾在故事情感上的專注力並不會因視效而分散。

「魔獸」這次,不談遊戲,也沒有情懷

《魔獸》在美學風格上是懸空的,或者說,這也是遊戲化的特徵之一。戰士佩戴的盔甲,使用的武器,嶄新的像是從來沒有使用過。人物的形象,服裝,造型,場景都更接近遊戲的世界。而故事當中表現出來的主要戲份也只在幾大舞臺感強烈的場景之中互相切換,導演並沒有把敘事深入到魔獸的真實生活中去,細節上便也沒了生活的質感。所以暴風城看起來像一個擺設,像一座空城,整個國家除了國王和自己的部下,似乎看不見人民,有血有肉的生活成了遙遠並模糊的背景。《魔戒》小說誕生於五十年代,從歐洲的神話傳說和宗教文化中汲取營養,美學風格背後是質感強烈的歐洲中世紀文化。魔獸系列遊戲誕生於94年,從人物概念到世界觀的設定上都借鑑了魔戒小說,但因遊戲本身的屬性,魔獸宏大的世界觀雖然存在,視角卻不統一,也並沒有那種歷史質感的訴求,所以美學風格上便沒有了依託。實際上魔獸也是魔戒文化影響之下的“衍生產品”,所以現在這部《魔獸》雖然看似故意與《魔戒》走的是相反的道路,但偏離的正是自身根源上的文化內核。

「魔獸」這次,不談遊戲,也沒有情懷

在觀影體驗上自己此前一直對《魔戒》系列持無感狀態,但現在看完《魔獸》才發現,《魔戒》系列在影像塑造上已經相當成功與經典,頓時,對魔戒系列又重新產生了興趣。

看來,是時候再刷一遍《魔戒》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