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这次,不谈游戏,也没有情怀

「魔兽」这次,不谈游戏,也没有情怀

2009年,邓肯琼斯的第一部长片处女作是《月球》,场景为单一的月球基地,演员只有一位。

「魔兽」这次,不谈游戏,也没有情怀

2011年,邓肯琼斯的第二部电影是《源代码》,场景几乎全在火车上,主演有三位。

「魔兽」这次,不谈游戏,也没有情怀

2016年,他的第三部电影便是这部《魔兽》,故事发生在辽阔的艾泽拉斯星球,主演大约有十位。

「魔兽」这次,不谈游戏,也没有情怀

不提投资规模也不说剧情,只看故事发生的场景和主演人数,我们看到的导演之路,呈现出的似乎是一种积极的态势。三部电影,从总票房上来看,也应该会是递增的姿态。

但是,事实到底如何呢?

人们常说电影是一种遗憾的艺术,但这种观点绝不旨在妥协,而是从相反的角度突出了在造梦过程中力求完美的重要性。也就是说,作为“产品经理”的导演,如想创作出一部好电影,必须具有的能力,便是对于电影品质的控制力。然而从邓肯琼斯的三部作品来看,从原创的《月球》到由小说改编的《源代码》再到由暴雪经典游戏改编的《魔兽》,随着对电影本身的附加限制力度越来越强,邓肯琼斯对电影品质的控制力也相应地越来越弱。

「魔兽」这次,不谈游戏,也没有情怀

对于《月球》,不少人们把它当做一部靠近大师气质的科幻神作。《源代码》虽然有较强的商业片属性,但也是上乘的科幻片。而这部《魔兽》,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都处在了一种较为尴尬的境地。观众看着满眼的特效,却感受不到清晰的震撼;人们渴望英雄的诞生,等来的却是杜隆坦无意义的陨落;所有人都希望正义能够铲除邪恶,但邪能的毫无来头却让结局变得相当茫然无措......《魔兽》电影种种让人不适的状态其实都在表现导演控制力的一种消退。它看起来不像是一部真正的电影,而是一个充满了向游戏致敬元素的“影像傀儡”,除了反衬游戏的伟大,似乎别无他用。

游戏化的影像风格之后或许是对电影史诗化叙事的一种放弃。

《魔兽》削弱了自身的历史背景。众所周知的是,魔兽有着无比庞大的世界观和历史体系,而这也正是魔兽游戏和小说的魅力所在。但这部电影更加注重的是快节奏的单一现在时态,我们看不到厚重的历史色彩,并且对故事背景也所知甚少。历史氛围的淡化虽然看上去是在为普通观众考虑,但是它就像画作的底色一样,如果没有足够的历史底色,成品便会单调和空洞。从拍摄手法上看,手持摄影风格让镜头更具动态,也更加现代化,但游戏化的临场感取代了具有古典特征的距离感。

「魔兽」这次,不谈游戏,也没有情怀

史诗化叙事最明显的一点便是对电影时长有着较高的要求,远到59年的《宾虚》近到《指环王》系列,片长都在三个小时左右。魔兽在人物众多,角色关系复杂,暗线的交叉的情况下故事被压缩到了两小时。这么一来几乎每场戏都像是过场戏,每个人物都像是“男/女一号”身后的配角,最后导致的结果便是,宏大的主题消解在了仓促的剧情交代当中,伟大的英雄也没有诞生。

「魔兽」这次,不谈游戏,也没有情怀

史诗化叙事的核心特征是文学性,在一定程度上它需要消减叙事上的戏剧性,作者性的主观表达更多的是需要从场景、人物、情节等多个角度共同协作去完成一种伟大主题的氛围渲染。所以,成功的《魔戒》在叙事上并不突出,也没有魔兽那么快的节奏,导演彼得杰克逊只是把故事隐藏在了宏大的背景当中。相比较而言,魔兽则把最直接的矛盾冲突放到了最显眼的台面上,但情节漏洞便会放大,兽人与人类的语种转换、兽人与古尔丹的关系、麦迪文的人物塑造,兽人与人类的战争过程等戏份在逻辑上都难以立足。

「魔兽」这次,不谈游戏,也没有情怀

cg特效本来是魔兽电影的一大卖点,但事实上却变成了影像风格游戏化之后的一个鸡肋,这种弱点就算在效果较好的imax影厅也无法挽救。克里斯托弗诺兰和雷德利斯科特都公开表示过对于cg的保守观点。他们所担心的其实正是这部《魔兽》电影所呈现出的一种状态:简单,粗暴,毫无意义。除了兽人用动作捕捉技术进行表现比较成功外,其他特效元素并没有做到与叙事进行融合。有人会说,这种奇幻电影难道不是正是要突出非真实性的特效作用吗。特效虽然是假的,但表现手法应该力求真实。在《魔戒》系列中,虽然也用到了相当多的特效,但表现却很克制,整体影像色调保持了高度统一,特效的用光更贴近自然,观影的过程中,观众在故事情感上的专注力并不会因视效而分散。

「魔兽」这次,不谈游戏,也没有情怀

《魔兽》在美学风格上是悬空的,或者说,这也是游戏化的特征之一。战士佩戴的盔甲,使用的武器,崭新的像是从来没有使用过。人物的形象,服装,造型,场景都更接近游戏的世界。而故事当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戏份也只在几大舞台感强烈的场景之中互相切换,导演并没有把叙事深入到魔兽的真实生活中去,细节上便也没了生活的质感。所以暴风城看起来像一个摆设,像一座空城,整个国家除了国王和自己的部下,似乎看不见人民,有血有肉的生活成了遥远并模糊的背景。《魔戒》小说诞生于五十年代,从欧洲的神话传说和宗教文化中汲取营养,美学风格背后是质感强烈的欧洲中世纪文化。魔兽系列游戏诞生于94年,从人物概念到世界观的设定上都借鉴了魔戒小说,但因游戏本身的属性,魔兽宏大的世界观虽然存在,视角却不统一,也并没有那种历史质感的诉求,所以美学风格上便没有了依托。实际上魔兽也是魔戒文化影响之下的“衍生产品”,所以现在这部《魔兽》虽然看似故意与《魔戒》走的是相反的道路,但偏离的正是自身根源上的文化内核。

「魔兽」这次,不谈游戏,也没有情怀

在观影体验上自己此前一直对《魔戒》系列持无感状态,但现在看完《魔兽》才发现,《魔戒》系列在影像塑造上已经相当成功与经典,顿时,对魔戒系列又重新产生了兴趣。

看来,是时候再刷一遍《魔戒》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