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蜜蜂採蜜,詩人寫了一首詩,僅僅28字就流傳千古、引人深思


唐代詩人羅隱相對李白、杜甫來說沒那麼出名,但是他的很多詩句卻流傳頗廣、膾炙人口、蘊含哲理、引人深思,其中的內涵是李白、杜甫最有名的詩句也不能替代的。

看到蜜蜂採蜜,詩人寫了一首詩,僅僅28字就流傳千古、引人深思

比如說,羅隱為諸葛亮寫的《籌筆驛》中的驚世名句"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說是千古絕唱也不為過,讀到這句詩的人不少都要拍案叫絕,有的時候,命運是人力無法掌控的。


還有,羅隱為西施寫的詩"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問道如果西施知道怎麼滅亡吳國,可是越王勾踐不好色呀,越國為什麼也滅亡了,讓人明白了吳國的滅亡不能僅僅責怪西施美色惑主。

看到蜜蜂採蜜,詩人寫了一首詩,僅僅28字就流傳千古、引人深思

而今天要介紹的這首《蜂》也是羅隱的傳世名作之一,其中的名句"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想必大家都聽說過吧,勞動者不能享受勞動成果的悲哀十分引人共鳴,跟《貧女》中的"為他人作嫁衣裳"有異曲同工之妙。

看到蜜蜂採蜜,詩人寫了一首詩,僅僅28字就流傳千古、引人深思

唐代:羅隱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佔。

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佔"——不管是在平地還是在山尖,無限的風光都被蜜蜂佔盡。

看到蜜蜂採蜜,詩人寫了一首詩,僅僅28字就流傳千古、引人深思

也就是說,不論在哪裡,都可以看到蜜蜂勤勞的身影。詩的前半部分,是想說明蜜蜂勤勞程度之高。


這兩句看似平鋪直敘,語言的運用卻極為精準,將蜜蜂忙碌的狀態展現出來。但是,這是欲抑先揚,看似"無限風光"的蜜蜂,其實是在"為他人作嫁衣裳"。

看到蜜蜂採蜜,詩人寫了一首詩,僅僅28字就流傳千古、引人深思

這讓我想起了去年鬧得沸沸揚揚的某易暴力裁員事件。當事人回憶道,當初,他經常加班到凌晨3點,但是還頗為自豪,覺得朝九晚五的人生沒有追求。後來,當他貢獻出了自己的時間精力之後,卻被無情地暴力裁員,才恍然大悟,自己大多數時候的加班都是在為領導的錯誤決策買單。


當然,羅隱生活的年代沒有所謂的公司和白領。但是,那個時代也有辛苦勞作的農民、手工業者和小市民。羅隱應該是在為這些人的辛苦勞作感嘆。


"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採到了各種花粉釀造成了蜂蜜後,他們是為誰辛苦勞作,又是為了誰能品嚐甜蜜成果。


只要稍微瞭解古代社會,這首詩其實十分容易理解。羅隱是用蜜蜂代指封建時代大量的勞動人民,他們每天都辛勤勞作,與部分坐享其成的官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本詩的後半部分,比前半部分流傳得要廣得多。而後半部分的後半句,又比前半句耐人尋味。"為誰辛苦為誰甜"中重複使用了兩次"為誰",造成了連續詰問、直擊人心的效果。此外,這句話裡面還使用了一對反義詞"苦"和"甜",形成了強烈的反差,讀完令人不禁深思,為什麼辛苦的是蜜蜂,而甜蜜的成果卻是別人的,會讓讀者忍不住跟羅隱一起同情憐惜廣大勞動人民。

看到蜜蜂採蜜,詩人寫了一首詩,僅僅28字就流傳千古、引人深思

讀完這首詩之後,我們除了感嘆勞動人民的辛苦,還要自己思考一下,努力工作的意義是什麼,自己的付出是否能夠得到相應的回報。


如果你僅僅是享受工作的樂趣,那麼就不要抱怨工資太少;如果你是希望工作多賺錢,可以多花錢,那麼就要有技巧地跟老闆談工資。而不要漫無目的地空忙碌,到頭來覺得老天虧待自己,想要擁有什麼就要努力去爭取。在這個相對古代還是公平些的年代,我們其實幸運很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