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自控力,要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父母錯誤理解了"棉花糖實驗"

不知道各位媽媽有沒有這樣的苦惱,有時候孩子一直哭鬧想要玩具。不買的話,就躺地上耍賴。那麼,如果孩子看中一個玩具,到底要不要買給他呢?

有些媽媽認為,應該讓孩子的童年沒有遺憾,想買什麼,只要不太過分,就應該滿足孩子,畢竟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

培養自控力,要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父母錯誤理解了

而有的媽媽認為,不能縱容孩子的這種行為,否則以後的要求會越來越過分的,應該用一種"延遲滿足"的方式。那什麼是延遲滿足呢?

"延遲滿足"不是單純地讓孩子學會等待,也不是一味地壓制他們的慾望,更不是讓孩子"只經歷風雨而不見彩虹",說到底,它是一種克服當前的困難情境而力求獲得長遠利益的能力。 而如果延遲滿足能力發展不足,如邊做作業邊看電視、上課時東張西望做小動作、放學後貪玩不回家,容易性格急躁、缺乏耐心,進入青春期後,在社交中容易羞怯固執,遇到挫折容易心煩意亂,遇到壓力就退縮不前或不知所措。

培養自控力,要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父母錯誤理解了

既然提到了"延遲滿足",那麼還有一個著名的實驗,也是必須要提到的,就是"棉花糖實驗"。

心理學教授Walter Mischel博士在60年代開展了一項開創性研究,即"棉花糖實驗",一臺隱藏攝像機記錄接下來發生的事情。

他"證明了"延遲滿足感對於兒童長大後獲得成功的重要性。在這些實驗中,小孩子可以選擇一樣獎勵(有時是棉花糖,也可以是曲奇餅、巧克力等等),或者選擇等待一段時間直到實驗者返回房間(通常為15分鐘),得到相同的兩個獎勵。

培養自控力,要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父母錯誤理解了

在後來的研究中,研究者發現能為偏愛的獎勵,堅持忍耐更長時間的小孩通常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現,如更好的學習成績、教育成就、身體質量指數,以及其他指標。

而我們的很多家長看到這裡,已然認為自己已經瞭然掌握了這個道理,認為延遲滿足就是延遲孩子的需求,只要達到這個要求,就可以抵抗誘惑。

而事實並非如此,不如說,事實恰好相反。

在做完第一次"棉花糖實驗"之後,研究人員又再次進行了實驗。這次他們把小朋友按家庭條件分組後,棉花糖實驗失敗。

培養自控力,要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父母錯誤理解了

新研究發現,等待棉花糖時間的選擇很大程度上與孩子的家庭條件相關。這意味著也許並不是意志力讓孩子實現長遠成功,而是家庭條件先影響了意志力,同時又影響了未來成功的可能。早期社會研究嚴重低估了環境對兒童發展的影響。對窮人家的小孩來說,光拼自控力不足以抵消社會環境帶來的劣勢。

其實很多應用者,只是秉承著選擇性的拿來主義,而並沒有真的理解延遲滿足究竟代表了什麼,所以這樣的廣泛應用不僅帶來了錯誤的引導,還出現了這樣形而上的練習。

如此輕率的舉動,大概只是為了給自己的機構、行為增添幾分信任,而從沒考慮到延遲滿足的缺陷,以及可能會給他人帶來什麼樣的負面影響。

培養自控力,要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父母錯誤理解了

那麼如何應用"延遲滿足"呢?

1.在三歲之前,儘量不要使用

餓了想吃、渴了想喝是本能,不被滿足就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而超出規則之外的東西,才屬於慾望,是可以拒絕的範圍。對寶寶所有要求都不假思索地"延遲滿足",或乾脆置之不理,結果往往適得其返,慾望真會變魔鬼。我們都知道,3歲前是寶寶安全感建立的關鍵時期,故意延遲,寶寶可能會覺得父母不愛他。

培養自控力,要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父母錯誤理解了

2.延遲滿足在於理解,不是延遲

作為孩子最信任的人,父母最應該做的,不是控制孩子的需求,而是理解他們,然後再慢慢決定是及時滿足,還是延遲滿足,或者不能滿足。

當然,無論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孩子都有知情權——他們有權利享受立刻得到滿足的快樂,也有權利知道需要等待才能獲得滿足的原因,還有不能得到滿足的原因。明白原因,才能幫助他們成長,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自控能力。

培養自控力,要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父母錯誤理解了

3.和孩子一起制定規則

一味按照父母的需求來控制孩子,往往會導致非常尷尬的局面:為什麼有的事情要"等一下,不要著急",而上學出門時卻被一個勁兒地催促"快點,不要磨蹭"?一來二去,孩子被弄得暈頭轉向,不知所措。

如果我們必須制定規則,那麼就和孩子共同制定。比如和孩子逛商場,在出門前,可以一起商定孩子可以購買的物品數量,出門後必須遵守。


培養自控力,要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父母錯誤理解了

4.父母對孩子的情感控制

情感的及時回應和滿足才是自控能力發展的關鍵因素。自控能力說到底是自己控制情緒的能力,而孩子很小的時候還不具備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因此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及時的回應和耐心的陪伴能幫助他們學會自控,能夠接受和承認自己的情緒,而正是這些為控制自己的情緒作了重要的鋪墊。

培養自控力,要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父母錯誤理解了

5.沒有人的需求能夠得到100%的滿足

孩子的成長有很多階段,在3歲以前,家長可以嘗試給予孩子正面的回應,就算是拒絕請求也要試著尊重孩子,這是他們學習認識情緒和平復自己情緒的關鍵時期。如果在這個階段給孩子打好足夠的根基,那麼在孩子逐漸長大的時候,再適當限制他們的一些不當行為就不會那麼困難。因為你們之間的根基很深,限制這些需求並不會對孩子造成很大的傷害。

培養自控力,要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父母錯誤理解了

如果你覺得孩子的行為已經影響到他人或者有可能傷害到他自己,完全可以讓他停下來。這時候孩子可能會哭鬧得很厲害,這也很正常,你只需要在旁邊陪伴等待他情緒平穩下來就可以了,不必為此心存愧疚。

其實,"延遲滿足"應該是父母帶領孩子一起克服當前遇到的困難,以剋制和努力來求得長遠利益的一份自約能力。所以,父母不應強制孩子接受延遲,而應該營造一個對孩子友好的家庭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