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書法作品字跡放大之後與原來的視覺感覺差距很大?

伍增傑字愚翁書法詩詞


這是一個試金石,[大笑]看看有多少人答對?一個真書家,作品耐看,小字大氣象,有金石篆籀的字,放大數倍後,都好看,不變形,可見邊緣澀澀的(畫錐沙)。這些字才耐看而不變形。

相反,流滑淺薄,線條光滑,筆墨浮於紙上的字,放大後便原形畢露,散而無神,硅角而醜態,或多亂尖寒慘之態。特別是印復時便知,原作看似很美,但放大複印後,就走神不好看了。特別一些行書,更顯。

記得一名望德高者,他的書法享譽海內外,書風清朗骨挺,雅俗共賞,誰人都知,誰人都喜歡,但老人家的字放大後,也沒原來美,也顯無味。

這與抓筆,力怎麼用,坐與站,長鋒與短鋒,行筆快與慢有直接關係,這個不一一道足。完

如圖二,原雜誌上,我將真跡放大十倍,字不變形,說明功力了得。👍








濃淡任由冰雪中


【大家應覺得 一幅書作放大局部 字顯得更加的美】

真正的書法家之作品字跡應大小皆宜

一個真正的書法家,他的書法作品應該是大字經得起縮小了看,小字經得起放大了著,單個字挑出來看一樣的漂亮,這才是一個真正之書法家的藝術修養。

從古代書法大家作品看書法之藝術美

列舉:趙孟頫之楷書代表作之一《湖州妙嚴寺記》,從整體上看,字之大小勻稱,雖然是楷書卻融入了行書之筆法,在莊嚴肅穆之中增加了瀟灑飄逸。

欣賞一幅書法作品之時應注意氣神等

我們在欣賞一幅書法作品的時候,按正常規律先是看整體,看全篇之氣韻、神彩、氣勢、章法和佈局,接下來就是看整篇之中有沒有比較精彩的用筆,最後一點就是看單字之用筆、結體。


歸趙


其實字的大小與筆有很大關係,多大筆寫多大字是科學的。對每一幅書法作品而言,都有一個最合理的大小幅度區間,在這個最合理的區間內,單字與全篇給觀眾以最佳的視覺效果。

有人說“大不遮醜”,也未必全是。比如大字榜書,或者雍容大氣的顏體作品,把它逐漸縮小,反而並不好看。

好作品“真金不怕火來煉”。一般情況下,真正耐品耐看的好作品,適當放大或縮小,在視感上仍然是好作品好氣象。比如古代的名家經典,無論放還是縮小,都一樣瘦看,因為功夫在那擺著,每一字、每一線條、甚至每個點,都有妙趣都有筆法,因此非常“扛打”。反觀今日一些“現代書法”,大玩“展覽體”,以形式規模來達成“視覺衝擊”,根本經不得深入細緻的推敲。

要使作品能夠經得起“摔打”,必須對作品傾注真情、體現真功。

書法學習就是這樣,要精益求精、臻於至善。一些年長學高的書法人,仍在孜孜不倦地臨摹碑帖,就是在深度打磨技法技巧,使線條結構更出彩傳神,用心之篤、態度之誠,非常值得我們學習。而對於書法初學者來說,不要秀技法玩形式上的花架子,要腳踏實地的刻苦用功。

即便是每副作品都有一個最佳視覺上的大小區間,但作品質量越高,即使超越了這個區間,仍然能夠熠熠生輝、予人美感。因此,不必在初學階段就大字小字一起練,小箋巨幅一起來,沒有這個必要。練字過程中,始終要堅持“多大筆寫多大字”,功底厚實了,再變換書寫工具。

淺談。插圖為抱庸硬筆習作。


抱庸詩書


原作與放大了的書作,肯定會出現視覺的差距,這是無可置疑的。比如,把自已的手放大,可以看到紋絡,毛孔,顯得高高低低,坑坑窪窪的,給視覺一種難受。而不放大時,雖然紋絡,毛孔仍在,但給人的視覺耐看。對於書作來說,即是一個道理。當然放大了的書作,對於學習點畫架構,字法,筆法,章法,墨法和筆勢是有幫助的。








一葉小舟82704


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問題。你放大它幹嘛?放大了就不是它了。


我這隻愚蠢的土撥鼠


書法看的是筆力和流暢性,行雲流水,蒼穹有力,比例協調都是一種美。書法作品的觀賞性要堅持一段時間的書法寫作才會感覺出哪好,正如你寫不好的地方你才會注意怎麼寫一樣。


春色易得


就像人的一張臉,在一定距離內挺好看。你拿顯微鏡看一張臉又髒又醜。


夢的春天


這個應該不難理解。因為放大後,視覺會集中在局部,而沒有放大的作品會讓人首先看到通篇的效果。


西廨七叔


沒放大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