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什麼不直接殺入長安,而是先打隴右三郡?

史記補丁


諸葛亮當然是想要殺入長安,但是為什麼不直接去長安呢?就好比我們想要下象棋的時候就直接想要將軍了,你必須要穿過很多次的進攻,才能夠通過這一個障礙才能夠取得真正的勝利。



當時的諸葛亮打三郡的時候,就是因為要打通這個通道才能夠進到中原,諸葛亮是生活在成都平原的,這裡是一個盆地,四處都沒有通道,只有這一條路才能夠通往中原,諸葛亮是沒有辦法才能夠走這條路,不然的話他只能夠認輸了。

諸葛亮是有著自己的計劃,他想要通過步步蠶食,最終是取得勝利,但是這個通道實在是難以打通,最後是和司馬懿較量了很久才是失敗的。

在劉備死後,諸葛亮就奪得了所有的權利。但是他沒有絲毫的鬆懈,因為在劉備臨死的時候,他曾經發過毒誓要幫助劉備去取得天下,雖然劉備已經死了,但是他的劉禪兒子還活著。


於是他都每天都想著奪得天下,做著很多很多的事情,終於是讓生活恢復了元氣,想要從蜀國這個小小地方最後成為統一天下的國家,這條道路是非常遙遠的,可是諸葛亮雖然已經是50多歲了,但是依然還在進食中,他要散發著生命中最後一點光,儘自己最大的能力,所以開始了北伐一直到他死去。

可是這條路必須要通過動用三軍,當時第1次北伐的時候,諸葛亮是花費了很大的力氣,可是沒想到街亭丟失是讓諸葛亮喪失了希望,最後一次一次的進攻,最終是導致了蜀國沒有了力氣反而是更加的衰弱,在諸葛亮死後再也沒有幾次北伐了。


最帥汪公說


答案非常簡單——因為守不住。

很疑惑是吧,沒關係,我來解答你的問題。

首先,從人物性格上分析,諸葛亮一生用兵謹慎,步步求穩,堅決不會做什麼冒險之事,如果直接打長安,不論攻下沒攻下,後方的糧草運輸線很有可能會被從涼州來到郭淮截斷,這樣大軍進退不能,可能會全軍覆沒在關中。

其次,隴右三郡北靠隴山,善於防守涼州的進攻雍州的方向,隴山在護,不怕後方被切斷。

第三,如果直接打長安,不是不行,而是沒必要,中出子午谷,就是直接打長安的法子。

可長安打下來後,將會被曹魏雍、涼二州的本土軍隊纏住,很難繼續發揮作用。

等到曹魏真正的中央主力到來,依舊是包餃子。

所以季漢不論怎麼搞,首先後背要放好,當然,這如果還一個統帥,有可能就會聽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了。

但是這位統帥終究是諸葛亮,一個穩到骨子裡的人。

這三點造成了諸葛亮不可能捨近求遠,繞道打長安。


梁慈明


 南風講歷史,“噠噠噠。”

  長安是進入中原的咽喉,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可諸葛亮為何不攻長安,而是執著攻打隴右三郡。

  第一,長安早已不如從前,經歷了黃巾,董卓,之亂,人口銳減,沒了昔日的繁華,即使打下,對於北伐大業也並無多大用處,並且曹魏集團自然不會坐視不理,必定派遣精兵悍將猛攻長安,蜀軍兵力匱乏,自然抵不住大軍的強攻。

  反而若是先取隴右,隴山的地勢險要,可以說是易守難攻,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進可攻,出兵北伐,退可守住劉家江山。

  二來隴右地區,盛產戰馬,還記不記得馬超手底下的西涼鐵騎,就是這片土地產生的軍隊,把曹軍殺的片甲不留,曹操更是慌不擇路,有了馬超的素質三連。

佔隴右不僅可以緩解兵源的問題,增強軍力,還能據險而守,將戰線縮短。

  諸葛亮七次北伐都失敗了,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的糧草不足,所以他最後不得不退兵,若是佔了隴右地區,將戰線縮短,就地產生糧食,成功率至少提了一倍。

  第三點就是諸葛亮自身的原因了,諸葛亮的性格謹小慎微,這很大程度上時因為當時蜀漢軍力贏弱,容不得半點差錯,諸葛亮不得不採用穩紮穩打的戰術,一步一步的來。

  


南風愛看書


諸葛亮心思縝密,攻打隴右是為長遠打算的。\r1隴右地勢極好,易守難攻,是軍事要地。拿下隴右對蜀漢來說真的是錦上添花。\r2隴右物產豐富,駿馬最為出名,想想當時的戰況,如果有了充足的物質資源,那對戰況是什麼樣的影響可想而知。\r3諸葛亮想以戰養戰,畢竟直取長安,對蜀國來說風險太大,因為如果魏軍打來,很有可能兩敗俱傷。\r由此看來,諸葛亮還是看的長遠。\r因為當時魏延提出的需要五千精兵去攻長安,先不說從漢中出發到長安,要穿越秦嶺,子午道盡是荒山野嶺,非常的艱險,在考慮行軍速度、攻城難度、糧草難濟等問題的時候,魏延的五千精兵,能不能攻下長安。就算攻下,也無法防守,魏延自然就會成為甕中之鱉。\r諸葛亮就是想保存蜀漢的有生力量。諸葛亮數次北伐,基本指揮統帥的人馬不超過10萬,而且根據史料記載,在魏蜀吳三國中,劉備的蜀漢人口是最少的,至公元263年劉禪投降時,蜀漢有28萬戶,人口94萬。按照10:1的比例,蜀漢軍隊大約在10萬多人。十萬多人,比如要防守漢中,東吳,南中等地,所以實際上諸葛亮北伐的人數不會很多,精兵就更少了。\r毛主席曾說過一句話:“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聰明如諸葛亮肯定也懂得,所以他才先選擇攻打隴右。



希爾大大


當時蜀國的綜合實力和魏國差別大。如果說去直接奪取長安,就可以直接進入到中原地區。但是一旦魏國的軍隊來攻打,他們根本抵擋不了,因為當時魏國的騎兵戰鬥力極強,尤其在長安平原地區
但是去奪取隴右三郡就不一樣了。如果得到了這個地方,一方面可以利用當時馬氏家族的聲望,很快地得到當地人民的心,贏得他們的支持和擁護。另外,還可以因此在那裡擴充自己國家的實力,積蓄力量,並且達到了休養生息的效果。

具體先打隴右三郡的原因如下:

1、隴右地區曹魏勢力薄弱

隴右地區,位於今甘肅隴右縣,在古時候環境惡劣荒涼,是涼州的一部分,一直以來都是少數聚集的地方之一,如氐族和羌族。所以魏國並不可能在此地佈置多麼強大的兵力,大部分軍隊都是本土城市的原駐軍,根本無法和蜀漢的北伐大軍對抗。

因為隴右有氐族和羌族的存在,諸葛亮完全可以利用這兩支少數民族的力量,牽制曹魏在隴右地區的有生力量,如此一來,隴右地區將更加沒有抵抗力。

2、隴右山勢好,易守難攻

從漢中到隴西,有一條最為方便的道路,這條路建在祁山古道。祁山古道自東南的漢中盆地西源開始,延向西北,形如一條走廊。走廊的南牆是南秦嶺和岷山山系,武都和陰平就在此處,而起北牆是北秦嶺。最後穿山而行,婉轉曲折,抵達的目的地就是祁山。

到了祁山就等於是出了山區,一路開闊可抵天水。這也是諸葛亮首選攻取隴右的一大方便之處,益州向外行軍本就困難,而一條祁山古道,卻為諸葛亮大開了方便之門。

可以說這個地方非常易守難攻。如果說當時蜀國能夠拿下這個地方,那麼得到勝利的可能性就會大大提升。

3、隴右資源特別廣泛

隴西位於甘肅地區,雖然偏僻荒涼,其糧食產量卻十分豐富,尤其是麥子這一塊,至今在我國都是重要的輸出區域。而隴西地處西涼一直以來都相對閉塞,極少參與到天下爭霸之中,其人口得到了很好的保全,可以徵召到相當可觀的兵力,而諸葛亮此時正急需補充人口,再加上西涼人本就民風彪悍善戰,如此一來,對蜀漢的幫助就更大了。 再者,隴西地區是少數民族氐族和羌族,都是遊牧民族,這個地方生產駿馬可以說是出了名的。如果說能夠佔據這裡,那麼就可以獲得一大批的良駒。並且能夠以此來讓西涼軍隊組織訓練騎兵。這樣軍隊去跟敵國打戰,就不會顯得太過於弱小,也不會被輕易攻克。

而且當時曹魏的軍隊可以說是以騎兵為主,並且非常高大。此外,當時這些馬匹都是從隴右這個地方購買的。如果說能夠被蜀國佔領,那麼當時那個逼近長安的軍隊又會重新出現了。

4、諸葛亮個人原因

要知道諸葛亮北伐,兵力最盛之時也不過只要十萬人。而且還要留下必須的兵力防守成都、漢中,實際上蜀漢北伐的大軍最多也不過五、六萬人。

而隴右之地易於防守,諸葛亮用兵謹慎,從來都沒有想過一戰就能盡北伐之全功,他知道這是幾乎不可能的。所以拿下隴右三郡,以其為踏腳石,得到大量的人口、糧草和戰馬,再發展國力後徐圖緩進。這就是諸葛亮的高明處。


如果有不同的見解,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騎螞蟻去西藏


首先要說一下,諸葛亮一生共五次北伐,第二次北伐只是為了幫東吳減輕壓力而發動的佯攻,第三次北伐是以陰平、武都為目標,只有第一次、第四次北伐是出祁山攻打隴右,第五次北伐的路線已經非常接近長安了。諸葛亮開始不以長安為目標,主要是蜀軍的實力有限,因此不得不先取隴右。

諸葛亮接管蜀漢軍政大權是在劉備去世以後,此時的蜀漢因為夷陵之戰損失慘重,不僅損失了數萬身經百戰的精兵,一大批中高層將領也戰死疆場。諸葛亮接手的其實是一個爛攤子。

此後諸葛亮休養生息,練兵備戰,蜀漢的實力得到了一定的恢復。在平南蠻的戰役中,蜀軍的表現也可圈可點。不過蜀漢的實力和魏國差距太大,諸葛亮北伐兵力有限,而且初期蜀軍和魏軍相比,蜀軍還有不小的差距。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貿然和魏軍決戰,後果堪憂。

以第一次北伐為例,諸葛亮雖然在隴右連取三郡,但是這是因為他先用疑兵計把魏軍注意力集中到了長安,隴右空虛才取得的戰果,並非蜀軍靠實力取勝。在接下來的隴西、街亭、南安、列柳城四戰中,蜀軍都以失敗告終。

魏國在關中的軍政中心是長安,隴右因為距離關東地區遙遠,受限於距離因素,魏軍能投入的兵力相對要少的多。結果蜀軍還是不敵魏軍,可見雙方的戰力差距。如果諸葛亮此戰是直取長安,初期就面對魏軍的主力,那麼敗的肯定更慘。

所以諸葛亮初期北伐,都是以隴右為目標,以鍛鍊部隊和尋找戰機削弱魏國。

而在第四次北伐時,諸葛亮多次擊敗魏軍,和司馬懿在滷城決戰時更是取得了大勝。此時的蜀軍的戰鬥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即使面對魏軍主力也不再畏懼。

因此在第五次北伐時,諸葛亮選擇了直出五丈原威脅長安,而不再以隴右為目標,這也是雙方實力對比轉變以後的戰略改變。


不沉的經遠


您好!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

其實很多人在看三國曆史的時候,總是會有這樣的問題。為什麼當時諸葛亮多次攻打魏國,不直接去攻打長安,而是選擇隴右呢?

世人皆認為這與諸葛亮謹慎用兵有關,其實這與蜀國當時政治原因和隴右的特殊地理位置也有一定關係。

1、政治原因

蜀國的內部主要分為兩個派系,益州派和荊州派,除此之外還有馬超帶過來的西涼軍。馬超所帶過來的這些西涼軍,每一個都是驍勇善戰之輩,甚至可以將曹操殺得割須棄袍,因此,深受諸葛亮的倚重。而隴右正是西涼軍的老家,攻打隴右可以極大地調動西涼軍隊的戰爭慾望,使他們發揮出自己最大的價值。

2、隴右山勢好,易守難攻

隴山的山勢十分崎嶇,而且非常險峻。可以說這個地方非常易守難攻。如果說當時蜀國能夠拿下這個地方,那麼得到勝利的可能性就會大大提升。

3、這個地方盛產駿馬

這個地方生產駿馬可以說是出了名的。如果說能夠佔據這裡,那麼就可以獲得一大批的良駒。並且能夠以此來讓西涼軍隊組織訓練騎兵。這樣軍隊去跟敵國打戰,就不會顯得太過於弱小,也不會被輕易攻克。而且當時曹魏的軍隊可以說是以騎兵為主,並且非常高大。此外,當時這些馬匹都是從隴右這個地方購買的。如果說能夠被蜀國佔領,那麼當時那個逼近長安的軍隊又會重新出現了。

4、地勢平坦

這個地方地勢非常平坦,特別適合大面積地種植農作物。這樣一來,蜀國的軍糧就不用從大老遠運送到前線,可以非常大地節約各種資源。

相反,雖然說長安這個地方,如果得到它,就可以直接進入到中原地區。但是如果魏國的軍隊重新來攻打,那麼他們應該如何才能抵擋得住。此外,當時蜀國的綜合實力遠遠沒有魏國那麼強大。如果說去直接奪取長安,對蜀國實力的加強其實並沒有多大的影響。

但是去奪取隴右就不一樣了。如果得到了這個地方,一方面可以利用當時馬氏家族的聲望,很快地得到當地人民的心,贏得他們的支持和擁護。另外,還可以因此在那裡擴充自己國家的實力,積蓄力量,並且達到了休養生息的效果。

其實去爭奪長安,並不是得到這樣的效果,反而可能使國家陷入到更加危急的情況之中。

關注我,我們共同交流,探討,研究,更多精彩歷史!

歡迎下方留言!


玲美莉


蜀漢與關中平原的長安之間隔著一條秦嶺,只有一條窄窄的褒斜古棧道連通。根本沒有辦法大規模行軍,所以直接殺入長安是不可能的。有個成語叫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那個棧道就是褒斜棧道。它確確實實是離關中平原長安是最近的,可那是最險要最困難的地方。所以諸葛亮當然只能選擇一個,雖然離長安更遠,但是比較平易的交通路線。這就是六出祁山了。而且還有一點隴西地區屬於丘陵,地貌不適合騎兵。而曹魏因為有匈奴以及其他遊牧民族的合作具有非常充分的騎兵資源。關中平原是無法與曹魏實現直接對抗的。

諸葛亮為什麼無法實現六出祁山的戰略目的?主要是因為當時曹魏政治是非常非常的清明。大量的優秀人才從平民大眾當中被提拔起來,比如後來的滅蜀主帥鄧艾。三國如此吸引人的原因就是三個分裂政權都非常的優秀。三國不同於中國其他的分裂朝代。那些分裂存在明顯的智愚差別。而三國之間那種優劣差異都很小。


頂端學術切磋


諸葛亮心思縝密,攻打隴右是為長遠打算的。 1隴右地勢極好,易守難攻,是軍事要地。拿下隴右對蜀漢來說真的是錦上添花。 2隴右物產豐富,駿馬最為出名,想想當時的戰況,如果有了充足的物質資源,那對戰況是什麼樣的影響可想而知。 3諸葛亮想以戰養戰,畢竟直取長安,對蜀國來說風險太大,因為如果魏軍打來,很有可能兩敗俱傷。 由此看來,諸葛亮還是看的長遠。 因為當時魏延提出的需要五千精兵去攻長安,先不說從漢中出發到長安,要穿越秦嶺,子午道盡是荒山野嶺,非常的艱險,在考慮行軍速度、攻城難度、糧草難濟等問題的時候,魏延的五千精兵,能不能攻下長安。就算攻下,也無法防守,魏延自然就會成為甕中之鱉。 諸葛亮就是想保存蜀漢的有生力量。諸葛亮數次北伐,基本指揮統帥的人馬不超過10萬,而且根據史料記載,在魏蜀吳三國中,劉備的蜀漢人口是最少的,至公元263年劉禪投降時,蜀漢有28萬戶,人口94萬。按照10:1的比例,蜀漢軍隊大約在10萬多人。十萬多人,比如要防守漢中,東吳,南中等地,所以實際上諸葛亮北伐的人數不會很多,精兵就更少了。 毛主席曾說過一句話:“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聰明如諸葛亮肯定也懂得,所以他才先選擇攻打隴右。


用戶7533503387657


諸葛亮一向用兵謹慎,認為此計過於兇險且難以成功,故棄而不用。也有人認為,諸葛亮不採用的原因是,諸葛亮根本不打算攻打長安,他的目標應當是先取涼州,然後步步為營、逐步蠶食曹魏。

  子午谷奇謀: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北伐曹魏,名將魏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謀:魏延親自率領萬餘精兵從子午谷快速趕到長安,一舉拿下長安和潼關,而諸葛亮大軍出斜谷進兵長安、潼關,兩軍異道會師於潼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