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華專欄:滬蘇通構築長三角中的“金三角”

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具有極大的區域帶動性和示範作用,將帶動整個長江經濟帶和華東地區發展,形成高質量發展區域集群。長三角一體化的提速深化,將改寫這一區域的經濟發展地圖。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萬里長江入海口的三座名城——上海、蘇州與南通,同城化一體化融合發展將日益增強,共同構築成為長三角中的“金三角”。

何建华专栏:沪苏通构筑长三角中的“金三角”

2019年9月,航拍滬通長江大橋。視覺中國 資料

天時地利人和的長江口三座名城

按照人類社會發展的國際經驗,由於自然因素與運輸便利,大江大河入海口孕育多姿多彩的城市文明。萬里長江奔騰入海,滋潤哺育了富饒美麗的長三角區域,使這一片區域形成富集的城市群落。其中長江入海口的上海,被譽為“東方的巴黎”和被視為某種意義上說代表“未來城市”的“新紐約”;地處蘇南“硬核”的蘇州,被譽為“天堂之城”;與滬蘇一江之隔深情守望的南通,則擁有“中國近代第一城”的美譽。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宣佈浦東開發開放,我曾採訪一位全國政協委員,他到北京參加全國“兩會”準備了一份提案,從經濟地理學角度詳細分析了世界大江大河入海口與城市發展的可借鑑經驗,認為長江入海口兩岸具備建設世界級特大城市的最適宜性要素條件,建議與浦東開發開放一同開發建設南通,共同打造萬里長江的“龍頭”。他認為,將長江比喻為一條騰躍的巨龍,入海口是“龍頭”,上海只是“龍頭”的上顎,而對岸的南通則是“下顎”,如果只有一邊發達強大,另一邊滯後弱化,那麼整體咬合力肯定不夠,就難以很好發揮“龍頭”的高昂帶動作用。

時間飛逝。作為學者的這位全國政協委員早在浦東開發開放之初就有這樣的真知灼見,但受制於當時的綜合國力、交通瓶頸、經濟流量、人才儲備等多重因素,這一珍貴的提案只能停留於紙面,南通依然故我靜靜地俯臥在長江一側。

以發展經濟學的觀點分析,一座城市、一個區域的發展,關鍵在於天時地利與人和。對上海、蘇州與南通三座城市而言,天時共同擁有,那就是改革開放偉大進程與浦東開發開放戰略;人和也天然具備,即地緣相連、人緣相親、情緣相融;而地利則差異明顯,蘇州由於地處蘇南,與上海緊密相通得地利之便,自然而然分享得益於上海改革開放與浦東開發開放紅利資源的外溢,比如“星期六工程師”、“三來一補”產業、鄉鎮企業等快速發展,創造了“蘇南模式”,培育出“三大法寶”,拉開了與南通的發展差距。南通受制於長江天塹,“南通南不通”,地利的制衡導致沒有享受到天時與人和的發展紅利。

“中國近代第一城”順勢蓄力後發

受惠於清末狀元張謇“父教育、母實業”的人生理想與歷史實踐,南通被譽為“中國近代第一城”。大自然長江天塹使“南通南不通”,成為南通人心頭的一個“痛”。伴隨著改革開放、經濟建設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制約南通發展的交通瓶頸局面正在快速改變。

南通市委書記徐惠民在談到如何解決南通交通問題時這樣表述:過去有一句話能夠概括南通,就是“靠江靠海靠上海”,我們在新一輪發展當中要改變一個字,就是要把“靠江靠海靠上海”改成“通江通海通上海”。由“靠”改為“通”,一字之改透析出獨到觀察思考,因為交通問題一直是南通發展的一個瓶頸,國家公佈了長三⻆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在這個綱要當中,南通的交通問題一些重大項目都有了充分體現——

高鐵問題:國家規劃一條北沿長江的高鐵,從成都、重慶、武漢、合肥、南京將經過南通,穿過崇明島連接上海,這條高鐵的規劃建設將使南通成為沿長江的一個龍頭型城市。機場問題:南通新機場建設在長三⻆一體化規劃當中也已落實,作為上海國際航空樞紐的重要組成部分,將與上海的浦東機場、虹橋機場⼀起,組成上海航空樞紐的主樞紐。海港問題:在長三角一體化規劃當中,把通州灣規劃成長江經濟帶集裝箱的新出海通道,江蘇省委、省政府也把通州灣規劃成江蘇省新的出海口。

社會發展、時代進步與經濟建設的推進,一步步將南通推上了厚積薄發的大舞臺,大展身手譜寫“強富美高”新南通新篇章。南通立志打造“一龍頭三先鋒”,即要在國家大戰略中抓住機遇、放大優勢,努力成為江蘇沿海崛起的龍頭,爭當解放思想跨越發展的先鋒、全省高質量發展的先鋒、新時代幹事創業的先鋒。在發展戰略選擇上確定“三個全方位”,就是全方位融入蘇南,全方位對接上海,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

有鑑於此,徐惠民響亮地提出新時代南通“發展四問”:面對新機遇,我們準備好了沒有?面對過萬億,我們準備好了沒有?面對大項目,我們準備好了沒有?面對爭先鋒,我們準備好了沒有?

面對“發展四問”,南通上下認真學習借鑑蘇州“三大法寶”,以此為鑑鞭策自身。蘇州“三大法寶”是改革開放以來蘇州人民的偉大創造,被視為蘇州“市魂”與精氣神的集中體現:“一寶”是張家港精神,其內核是團結拼搏、負重前進、自加壓力、敢於爭先;“二寶”是崑山之路,其靈魂是敢想、敢當、敢為,不等、不靠、不要,唯實、揚長、奮鬥;“三寶”是園區經驗,其精髓是借鑑、創新、圓融、共贏。南通正在改變傳統意義上江北城市的概念,比肩蘇南、追趕蘇南、看齊蘇南,跨過長江去、融入蘇錫常、同質化生態,進入蘇南板塊同步協調發展。

實現滬蘇通1+1+1>3融合效益

上海、蘇州、南通三座名城,地處長三角區域呈三角地理佈局,通江達海、交通便捷,區位優勢突出、經濟基礎雄厚,歷史人文薈萃、優質資源富集,可謂是長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區。將滬蘇通率先發展成為長三角中高度一體化同城化的“金三角”,對於落實國家戰略、引領區域發展、增強區域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既是落實一系列國家戰略放大區域疊加效應的需要,也是滬蘇通本身發展的現實要求。

作為全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上海正以更強的擔當、更大的作為,不斷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牢牢把握戰略主動,在複雜形勢下堅定逆勢飛揚的決心和勇氣,善於化危為機,變壓力為動力,以努力走出逆週期的良好表現,更好引領高質量發展,更好代表國家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推動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基本建成和科創中心形成基本框架,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上走在前列。

得益於改革開放以來工業化、城市化的雄厚基礎,蘇州邁上特大型城市建設快車道。立足滬蘇融合發展,蘇州進一步確定發展目標、城市能級、核心功能和在全球、全國、長三角城市網絡中的地位和價值,明確蘇州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的責任和價值。

按照《江蘇省城鎮體系規劃(2015-2030)》,到2030年,江蘇將有兩座特大城市,那就是南京和蘇州。2016年8月2日,《國務院關於蘇州市城市總體規劃的批覆》明確,蘇州定位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風景旅遊城市,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基地,長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按照長三角城市群發展規劃要求,蘇州正在強化長三角區域性中心城市地位,主動對接上海2035版城市總規,加強與周邊城市的分工協作,積極參與世界級城市群建設,構建現代國際大都市格局。事實上,蘇州已從蘇錫常板塊中脫穎而出,不僅是蘇中-蘇南的一箇中心區,還是長三角重要鐵路樞紐,成為聯繫滬、浙北、蘇錫常-寧、蘇中的跨省十字通道中心。

蘇州樹雄心、立壯志,新起點、再出發,“最強地市”欲攀高峰上臺階。2020年1月3日,蘇州市舉行蘇州開放再出發動員大會,對外發布了蘇州開放再出發30條政策舉措,對外推出68.8平方公里產業用地,以及簽約556個項目,投資總額達7359億元人民幣。蘇州市委書記藍紹敏直言:“好項目走千家看萬家,不如來蘇州一家”。蘇州的發展目標:力爭到2022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速達到6%,確保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2萬億元。

值得點讚的是,藍紹敏履新蘇州極為注重提升江南古城的內在精神力量,提出不少鼓舞士氣、激勵鬥志的熱詞熱語:再創一個激情燃燒、幹事創業的火紅年代;心無旁騖謀創新,重塑發展新優勢;讓“白髮蘇州”煥發新時代青春容顏;選擇蘇州,就是選擇機遇,選擇成功。人們給與的好評是:攪動十大區縣,再現“群虎爭雄”。

攜手打造深度一體化“金三角”

實現“三個全方位”,借鑑蘇南“三大法寶”,回應自身“發展四問”,對南通來說是別無選擇,惟有發奮有為。基於此,徐惠民近日提出要在幹大事、創大業中發現使用“狼性”幹部。這就是說,要切實把複雜嚴峻的新冠肺炎疫情降到最低,確保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使發展願景一步步變為現實,八小佛山之首的狼山腳下呼喚“狼性”幹部衝鋒陷陣、不屈不撓,為事業拼搏、為夢想前行。

對南通來說,一系列國家發展戰略疊加是顯著優勢,如“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長三角一體化、沿海發展等,應當緊緊抓住,進一步明確自身定位功能,主動融入並不斷放大效應,謀求更快更好更高質量發展。

對南通來說,上海是標杆,應當抓住機遇主動對接,關鍵是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承接上海外溢的優質資源,而不是一般性質的梯度轉移,這就要認真分析並根據自身需求精準對接。

對南通來說,蘇南是座標,切實融入蘇南板塊發展,在開放定力、創新精神、擔當作為等方面全面對標蘇南,在園區發展、產業培育、營商環境等方面學習蘇南,在整體發展生態上與蘇南同質化水平運行。

對南通來說,蘇中蘇北是壓力,面對前有榜樣、後又追兵的局面,對具有後發優勢的蘇中蘇北如鹽城等地的發展要棋高一著,力爭能發揮帶動引領發展的輻射示範作用,實現南融、北聯、西拓的能級不斷提升,使南通成為長江經濟帶戰略支點和上海大都市北翼門戶城市。

當然,推進滬蘇通深度一體化同城化融合發展也面臨一些問題:比如三城融合發展尚未列入國家級區域規劃中;城市間區域合作尚處於自發形態中;城市區域合作機制尚未真正務實建立,等。

為切實推動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落地落實,建議切實加強滬蘇通一體化同城化區域合作,在交通樞紐互聯互通、產業分工協作佈局、自由貿易園區網絡、要素資源優化配置、公共服務共享供給、行政管理職能改革等方面加大推進力度,攜手打造長三角中的“金三角”,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發揮可複製、可推廣示範效應。

(作者何建華 繫上海社科院研究員、原副院長,此文系3月13日在南通報業集團舉辦的區域發展雲論上的演講整理而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