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事變後,為何于謙要立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而不是兒子朱見深?

史學達人


悅讀文史,我是子彧。

首先說,並不是于謙立的朱祁鈺,而是眾臣和孫太后。至於為什麼要立朱祁鈺,是因為“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如果大明帝國都沒有了,那麼誰是皇帝重要嗎?當時正是明帝國存亡之際,為了首先保住大明帝國的社稷,唯一的選擇只有立朱祁鈺。

一、行將崩潰的大明,力挽狂瀾的于謙

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在王振的慫恿下親征蒙古,卻在土木堡全軍覆沒,朱祁鎮本人也被瓦剌也先俘虜。

而此時的明帝國,遠遠不是立誰為皇帝那麼簡單,而是是否重蹈北宋靖康之恥的問題。

嚴格來說,此時比起靖康之恥還要危險。因為那時候的金軍雖然驍勇善戰,但對中華的瞭解並不夠,他們不知道如果押著徽宗和欽宗向南進攻的話,南宋軍閥都得投鼠忌器。

但是現在的也先是知道的。在俘虜了明英宗之後,也先帶著他的精銳騎兵,還有這個值錢的俘虜,首先換取了大量的財務,然後又想去賺開明帝國北方重鎮大同宣府的城門,還好兩地的總兵楊洪和郭登也算是良將,避免了和皇帝陛下直接接觸,這才保住了城門。

然而,這還沒完,也先沒辦法,又帶著朱祁鎮直奔明帝國的首都北京,這招擒賊擒王著實厲害,差一點就得逞了。

也先差的這一點就是于謙。

本來於謙只是兵部侍郎。在朱祁鎮親征之前,于謙和兵部尚書鄺埜就勸諫不要去,然而朱祁鎮沒有聽。

於是,本著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裡的原則,鄺埜選擇自己陪皇帝陛下去參加遠征,而讓于謙留守代理兵部事宜。

而現在,大明帝國最精銳的京營部隊已經全部死在了土木堡,而帝國的最高領袖朱祁鎮也在敵人手裡,群龍無首而又捉襟見肘。

本來,在明帝國的決策層裡,于謙是個無足輕重的人,但是現在從監國朱祁鈺以下,全都都是人心惶惶,這時候,熟悉兵務的于謙主動站出來了。

他首先呵斥了遷都的建議,然後提出調于謙請郕王調南北兩京、河南的備操軍,山東和南京沿海的備倭軍,江北和北京所屬各府的運糧軍等二線部隊前來保衛首都。

看起來這個建議,並沒有什麼獨特之處,實際上這背後有很大的深意。

首先,如果遷都,那就真的成了第二個北宋,京師的陷落,會極大的打擊明人的信心,帝國的行政系統一定會崩潰。整個北方或許都將淪陷。因此,不到萬不得已,京師不能捨棄。

其次,于謙意識到,明帝國和北宋的區別在於,雖然京城三大營已經覆滅,但一戰而已,明帝國的地方軍和其他二線部隊沒有受到影響,雖然他們的戰鬥力不及京城三大營,但只要指揮得當,還是撐得住場面。

應該說,大明帝國沒有落得北宋的下場,于謙是有很大功勞的。而除了于謙,與北宋君臣鼠目寸光不同,內閣學士陳循、吏部尚書王直等人的支持使得明帝國迅速形成了以朱祁鈺、于謙為核心的決策層。

然而,此時升任兵部尚書的于謙卻高興不起來:雖然局勢暫時穩定了,然而最根本的問題並沒有解決。

三、唯一的朱祁鈺,懦弱的監國

明帝國目前最根本的危機有兩個,一是也先的大軍,二是也先手中的皇帝陛下朱祁鎮。

對於第一個問題,在於謙和朱祁鈺等人的努力之下,已經開始有了穩步回升的景象。而對於第二個問題,卻遲遲不能解決。

因為在明帝國,特別是文官政治已初具規模的明帝國,最重要的位置就是皇帝,沒有皇帝,做什麼事都名不正言不順。而眼下,朱祁鎮被俘,為了不讓也先名正言順的把大明帝國的首都北京給和諧了,明帝國最好的選擇就是再立一個皇帝。

朱祁鈺,明英宗朱祁鎮的異母弟。在朱祁鎮當皇帝的時候他們兄弟倆的感情應該沒有受到生在帝王家的影響,因為朱祁鎮出征前,還任命朱祁鈺為監國。實際上,朱祁鎮似乎也沒有太大的選擇餘地,因為他們的父親朱瞻基僅僅留下了他們兩個成年的兒子。

因此現在,新任皇帝的選項,有兩個:21歲的監國朱祁鈺和2歲的皇太子朱見深。

朱見深小朋友只有2歲,如果立他為皇帝,實際上比沒有皇帝更糟糕。因為現在至少有于謙在外頂著,內有朱祁鈺暫時主持著局面,而一旦朱見深成為皇帝,那麼實際上掌握政權的大約會是朱見深的母親周太后和祖母孫太后,從歷史來看,這個孫太后還是比較強勢的一個人物。

大敵當前,京師危機,估計在這個時候,任何有識之士,也不願意看到主少國疑,女主臨朝的景象。因此,朱祁鈺也就成了唯一的選擇,加之朱祁鈺監國名正言順,當時許多大臣紛紛上書朱祁鈺,請求他即位皇帝。

然而,監國的朱祁鈺看上去是一個非常軟弱沒有主見的人。午門血案之時,朱祁鈺就害怕的想要回後宮,此時同樣,朱祁鈺一次次的表現出害怕的樣子。這時,于謙出來說:臣等都是為了國家的未來,並不是為了私人的利弊。

初,大臣憂國無主,太子方幼,寇且至,請皇太后立郕王。王驚謝至再。謙揚言曰:“臣等誠憂國家,非為私計。”-《明史·于謙傳》

很多人因此以為是于謙一錘定音,使得懦弱的朱祁鈺有了主心骨。然而,實際上,朱祁鈺真的是懦弱不敢當這個皇帝嗎?

三、朱祁鈺的政治手腕,大明朝的轉危為安

根據即位後景泰帝強立太子朱見濟、將朱祁鎮安置南宮等做法來看,朱祁鈺並不是一個不懂政治的懦弱青年,相反是一個強勢的政治家。

那麼,為什麼此時的朱祁鈺要表現出一副懦弱的樣子呢?

這正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的風範,現在朱祁鎮還在,朱見深也還在,朱祁鎮的母親正牌太后孫太后更是兩朝太后。如果貿然即位,以後會遭到什麼樣的不測還說不清楚呢。

因此,朱祁鈺的懦弱是因為在等一個關鍵人物的表態,這個人就是孫太后。在《明史·于謙傳》我們看到,大臣“清皇太后立郕王”,而在《英宗實錄》等處的記載來看,更是這位孫太后,下旨以朱見深為皇太子,郕王宜立為帝。

孫太后表態後,朱祁鈺立馬丟掉了懦弱的面具,登基為帝,是為明代宗、景泰帝。

而登基後的朱祁鈺,馬上遙尊朱祁鎮為太上皇,下詔各邊關不得聽信瓦剌利用太上皇朱祁鎮騙取財物等;同時任命于謙提督各軍,快速組織北京保衛戰。

其雷厲風行,與之前的懦弱表象完全不是一個人,可見朱祁鈺不僅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還頗有些城府。

在朱祁鈺的大力支持下,在於謙等人的努力下,大明帝國保住了,也先退回了草原。不久,朱祁鎮也回來了,居於南宮。八年後,奪門之變發生,朱祁鈺和于謙死。


總的來說,當時大臣們都認為必須要立朱祁鈺,于謙並不是唯一這樣做的大臣,而於謙也不是決定性的意見。而為什麼要立朱祁鈺,是因為他是大明帝國最好的選擇,幾乎也是成年皇帝的唯一選擇。

悅讀文史,我是子彧,期待你的關注!


一品鏟史官


土木堡事變指的是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被太監王振忽悠,御駕親征,率領五十萬大軍攻打蒙古也先,在無水五糧的土木堡被也先打敗,英宗被也先俘虜北去的事情。事件發生後,舉國上下一篇驚慌,蒙古也先以英宗皇帝為要挾,軍隊一字排開,獅子大開口。皇太后以江山社稷為重,把皇宮內的金銀財寶搜刮一空,用馬車送到也先軍營。然而,也先言而無信,收了財寶卻不放英宗回來,也是,奇貨可居嘛。而更重要的是,國家一時無主,人心思亂。在這樣的背景下,以兵部尚書于謙為代表的有識之士,建議皇太后,讓英宗的弟弟朱祁鈺做皇帝,應對即將到來的北京保衛戰。一開始朱祁鈺膽小怕事,只肯做監國,不肯做皇帝。可這樣一來,很多政令就失去了正統性,軍令人心都不可靠了。為此,新皇帝繼位當是重中之重。可是,當時英宗的兒子朱見深只有三毛歲,太小了,國難之際,別說三歲,就是十三歲又能有什麼主見。在這種特殊的情勢下,于謙等眾大臣集體商議,上書皇太后,擁立時年二十二歲,風華正茂的英宗弟弟朱祁鈺做了新皇帝。但是朱祁鈺仍然有顧慮。他怕一旦有一天哥哥回來不好交代。還是于謙挺身而出,安慰朱祁鈺“臣等誠憂國家,非為私計”。就這樣,幾次推遲的朱祁鈺就成了景泰皇帝,遙尊他的哥哥為太上皇,英宗長子朱見深仍然是太子。這就是土木堡之後發生的事情,不期八年之後的奪門之變真的讓朱祁鈺當時的憂慮變成了現實,當然這是後話了!





無法迴避的歷史


明朝是改變中國歷史走向使得國家從繁榮走向落後的一個朝代,而土木堡事變是明朝歷史上劃時代的事件,正是土木堡事變使得明朝從興盛走向衰敗。


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土匪抓去了,瓦剌人打的算盤是想憑藉著天朝皇帝在手,好的話可以讓天朝打仗起來可投鼠忌器,畢竟皇帝在他們手裡,搞不好可以推翻明朝,自己做中原的主人呢?

就算打不過,憑著皇帝在手,三天兩頭的找明朝要錢要物那還不是so easy。

在瓦剌人心目中,皇帝是中原王朝神一樣的存在,俘虜了皇帝,簡直就是拿到了長期飯票!怎麼也不會吃虧

明朝以于謙為首的文官集團,自然也看清了對方的算盤,要打破對方的美夢,同時又要凝聚民心兵心組織反抗,重新再立一個皇帝是最優最省時也是最穩妥的方案!只有如此,瓦剌的計謀不攻自破,他們手裡持有的長期飯票一失效,他們的如意算盤就失敗了一大半,剩下只有一條路,就是背水一戰,看誰厲害了。



非常時期,如果立幼年朱見深為帝,憑著朱祁鎮和朱見深親父子的關係,難保在組織反抗的時候會因為這層關係而受到掣肘,況且幼主當不了家,朱祁鈺這邊政治力量也可能在此時出於對皇權的私心,並不真心抗戰,到時候怕是外憂不解,又添內亂,反而直接推舉已經成年的朱祁鈺上位於國家更有利,等搞定了瓦剌人,朱家人再要在皇位上爭,那就是國家內部的事,也是家事了。

于謙的做法,是在分清權衡利弊之下,保大局的做法!事實證明,正是他的理智,才使得大明又強行續命了數百年,也並沒有花到更大的代價,瓦剌人就把朱祁鎮給還回來了!


歷史隨筆


初,大臣憂國無主,太子(朱見深)方幼,寇且至,請皇太后立郕王(朱祁鈺)。

明英宗朱祁鎮在土木堡被俘獲之後,也先帶著他到處敲大明邊境的門,索要錢糧,這期間有些開了門,有些不開,可見在邊關守將的心中,大位還在朱祁鎮手裡,朝廷沒了主心骨,人心浮動,不知道朝廷到底有什麼打算。

此時的紫禁城乾清宮裡,兵部侍郎于謙靠著在流血事件中舉措得當,成功安穩了郕王和百官,避免了流血事件的擴張,暫時頂替起了朱祁鎮的位置,成為了朝廷的主心骨,使得政令有出,才不至於手忙腳亂。而在這個時候,儘快找到能完全替代朱祁鎮的朱家人,讓他們來主持朝局就是當務之急了。

在當時的朝廷中,有資格繼承朱祁鎮皇位的只有兩個:年僅兩歲的朱祁鎮兒子朱見深,和已經二十二歲的朱祁鎮弟弟、郕王朱祁鈺。在權衡利弊之後,于謙決定擁立朱祁鈺為皇帝,全面替代朱祁鎮,做好武備和瓦剌開戰。

于謙為什麼選擇朱祁鈺:

  1. 在朱祁鎮離開之前,已經任命了弟弟朱祁鈺為監國,這種自春秋時期就已有的制度,是在皇帝御駕親征時,朝中必須安排重要人物監守,以免在皇帝離開整個朝廷就停止運轉了。雖然能擔任監國者多為儲位已定的皇太子,可當時太子年幼,所以朱祁鎮以弟弟朱祁鈺監國,已經是實際上的國家副主席了,由他頂替朱祁鎮的位置,阻力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2. 朱見深年幼,後宮大權掌握在其祖母孫太后手裡,而百官則以于謙、王直等為首,孫太后自然是想要自己的孫子繼承兒子的帝位,可百官不同意。皇帝年幼,大事做不了主,那這主得誰來做呢?皇太后做主,還是大臣做主?最怕的是再來一個王振做主。立朱見深很容易出現內閣和後宮意見不一的情況,最直接的就是:雙方關於朱祁鎮如何處置就有著很大的衝突。
  3. 朱見深是朱祁鎮的兒子,子為父綱,古代以孝治天下,如果朱見深繼位,他背後的孫太后為了保護朱祁鎮,保護朱見深的孝道,自然會力主求和了事,這對內耗過大的大明來說有百害而無一利,尤其是也先貪婪成性,議和的條件肯定是開了又開,得一想二,朝廷就只能收刮民脂來滿足其要求,這樣的話就會激起民變,內部人心盡失,外部強敵壓境的大明還能撐多久,這才是于謙最先要考慮的,南宋之事不可不鑑。
  4. 此外邊將之所以在朱祁鎮來時敢不開門,不給也先乘機奪城,無外乎就是因為繼位的是朱祁鈺,而不是朱見深。朱見深作為朱祁鎮的親生兒子,邊將們肯定要考慮到這一層利害,如果朱見深繼位,而邊將們又把其父拒之門外的話,即使能夠保護城池,但難免被後宮和皇帝秋後算賬,要是朱祁鎮還能活著回來的話,那他們的小命還能保得住嗎?可要是邊將開門,則大明自朱元璋時期起就建立的邊境長城就形同虛設,給點錢還不要緊,最怕的是也先錢也要、城也要,而有朱祁鎮在手的也先,也讓邊將們投鼠忌器,那兩宋燕雲十六州之事則又再次重現了。

考慮到以上幾點,于謙才執意立朱祁鈺為主,而對於朱見深,于謙也和孫太后做了妥協,將其立為皇太子,以保證大明帝脈在之後可以回到朱祁鎮身上。

有了朱祁鈺做主的大明朝廷,重新展現了生機,邊將們以“國已有新主”為由拒絕了為朱祁鎮開門,保護了各處邊疆重鎮,于謙所主持的北京保衛戰,也敢於對朱祁鎮所在的德勝門採取炮火猛攻(于謙在這之前,已經通過細作得知朱祁鎮不在德勝門,才敢採取炮轟)。

這一切都讓也先感覺到,朱祁鎮這個皇帝已經沒用了,靠他來搶錢、搶糧、搶地盤的策略不管用了,在議和使臣楊善強大的氣場下,也先只能好好招待朱祁鎮,並將其放回。如果於謙立了朱見深為帝,那朱祁鎮依舊還是也先手裡的王牌,不把國家掏空來滿足也先,朱祁鎮是絕不可能被放回來的。

作者/一貳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後亂編,喜歡點贊!


一貳一橙


于謙是忠於國家而不是忠於國君,這是他力主立朱祁鈺為帝的根本原因,也是其最終被殺的原因所在。

01

土木事變後,立朱祁鈺為帝,是從國家需要出發的。

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不顧群臣的發對,御駕親征,征討瓦剌也先。朱祁鎮把年僅兩歲的皇子朱見深立為皇太子,以異母弟朱祁鈺為留守攝政。

但由於指揮失當,明軍全軍覆滅,朱祁鎮被瓦剌俘獲。京師大為震驚,大家都不知道該怎麼辦。此時郕王監國,命令群臣討論作戰和防守的方略。

侍講徐珵(即徐有貞)說星象變化,應當遷都南京。于謙厲聲說道:

"提議南遷的人應當斬首!京師是天下根本,只要一動便大事去矣。難道不見宋朝南渡的故事嗎?"

于謙力主抗戰,得到吏部尚書王直、內閣學士陳循等愛國官員的支持。郕王肯定了他的說法,防守的決策就這樣確定下來。

國不可一日無君,在此情況下,需要另立新君,一是讓年僅兩歲的皇太子繼位;二是讓攝政的朱祁鈺為新君。

這事就得需要孫太后點頭決定了,朱祁鎮是孫太后親生的兒子,朱見深是她的親孫子。朱祁鈺是庶出,但朱祁鎮就這一個兄弟。

此時,瓦剌太師也先率領大軍,逼近北京,準備把明英宗送回京城,並以此嚮明朝討價還價,索要大批財物。

于謙等人拒絕明英宗回到京城,京城大亂,群臣聯合奏請皇太后立郕王為新君。

孫太后無奈之下,同意了眾臣的建議,但郕王卻推辭不就。文武百官再三請求,郕王才無奈應允,登基為帝,是為景帝,奉明英宗為太上皇。

02

迎接明英宗回朝或者讓朱見深繼位,都是可以的,但不符合國家利益。

瓦剌也先同意放朱祁鎮回來,而且已經把人帶到了北京城下。如果大明朝滿足了瓦剌的要求,明英宗完全可以安全回來。只不過,大明朝肯定會付出巨大的代價,將受制於瓦剌。

當時,皇太子朱見深也可以繼位,但父皇在瓦剌手中。小皇帝雖然沒有主意,但大臣們畢竟要考慮投鼠忌器,也會受到瓦剌的要挾。

但郕王朱祁鈺為新君後,這個問題就解決了,就不再會有任何顧慮。于謙等人的建議,就是徹底拋棄明英宗,斷絕瓦剌的幻想,也堅定朝野抗戰到底的決心。然後集中精力,組織軍事力量對抗瓦剌。

土木之變,只是一場戰役的失利,明朝當時正處在”全盛之天下“,各方面實力遠在瓦剌之上。

當時,京師精銳全部覆沒,只剩下老弱士卒不足十萬。于謙請郕王迅速調集兩京、河南備操軍,山東和南京沿海的備倭軍,江北和北京各府的運糧軍馳援。很快人心漸穩,局勢得到了控制。

從於謙等人一系列措施來看,是完全正確的,是從國家利益出發,為了整個大明朝的利益。但不可否認,于謙等人的作為是置明英宗的生死安危於不顧。這是忠於國家,但絕對不是忠於國君。

瓦剌看到大明朝已經另立新君,朱祁鎮已經沒有了利用價值,就把他放回來了。

等到朱祁鎮復辟成功,自然會秋後算賬,于謙也就必然會被處死。

這個結果,恐怕已經在於謙的意料之中,他有足夠的思想準備。為了國家的利益,他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有其詩為證:

石 灰 吟
於 謙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無論是氣節還是智慧,于謙都應該受到後人永遠的尊重和紀念。


豹眼看歷史


明英宗在土木堡事變發生之後,他就被瓦剌給俘虜了。堂堂大明的皇帝成為了瓦剌的俘虜,這對一個國家來說就是一場災難。

在這種情況下,于謙等臣子不得不考慮重新立一個皇帝了。這樣之前被俘虜的明英宗朱祁鎮,他就成為了太上皇了。

太上皇帝位置就不重要了,這樣瓦剌就不能以他們抓了皇帝的名義,來要挾明朝了。

可是,把明英宗朱祁鎮給俘虜了,必須要重新在大明立一個皇帝呀,畢竟國不可一日無君呀。

那麼,這個時候要立誰為皇帝呢?

按照明朝的祖制,朱元璋規定的明朝的皇位是父子相傳,兄終弟及。也就是說皇位的傳承,有兒子的傳給自己的兒子,沒有兒子的就傳給自己的兄弟。

這種祖制,一般來說是不可能更改的,也米有人改到了。

很顯然明英宗朱祁鎮是有兒子的,他的兒子就是朱見深。按道理說,朱見深來繼承老爹的皇位,才是正統才符合明朝的祖制。

可是,于謙偏偏沒有立朱見深,而是立了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鈺,這是為何呢?

可以說這和當時的複雜的國際形勢是有關係的,最為主要的原因如下:

第一、瓦剌不斷的進攻大明,現在的大明還尚未獲得安穩,必須要時時的警惕瓦刺給大明帶來的威脅。

這是當時大明的外部威脅。

第二、朱見深只有三歲,當了皇帝也沒有什麼用。關鍵的時候,很多事情是需要讓皇帝拿意見的,很顯然三歲的朱見深是做不了這樣的事情的。

這是當時大明內部的現狀。

第三、朱祁鈺正好成年,他能夠擔此大任。朱祁鈺正好和朱祁鎮是兄弟兩人,即使他暫時當了皇帝,也是他們老朱家的人。

第四、孫太后同意這件事。孫太后是朱祁鎮的母親,他都同意這種事情了,可以說當時是非常時期,所以,必須要打破常規,用非常的人。

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大明江山的安穩,于謙就選擇了立朱祁鈺為皇帝。不得不說于謙的這個選擇,在當時是十分英明的一個選擇。

因為正是朱祁鈺的上位,他和于謙兩個人君臣相互配合,打退了瓦剌對明軍的幾次進攻,最後挽救了風雨飄搖的大明。

也是在朱祁鈺當皇帝的時候,把大明給穩定了下來的。

這就是為何于謙當時不選朱見深,非要選朱祁鈺的主要原因。


史學達人


于謙的這個決定,為後來的奪門之變和于謙的冤死埋下隱患。但能因此而去怪罪于謙嗎?肯定不能。

雖然一切塵埃落定之後,我們發現,朱祁鈺並不是大明得以穩定的主要原因,可在那樣的情形下,像于謙這種忠於國家的人,不敢抱半分僥倖心理,大明經不起半點動盪。

哪怕沒有土木堡之變,幼主登基都是大忌,這叫“主少國疑”;國賴長君,一位成年的君主,顯然更能處理這樣複雜的局勢。

還有一層未能說出口的顧慮。朱見深是朱祁鎮的兒子,按照孝道,他應該聽從朱祁鎮的命令。那要是朱祁鎮在瓦剌的威逼下命令朱見深開城門呢?他開還是不開?

開了,頓時成為大明的罪人;不開,大明皇帝就是個不孝之子,瓦剌大可用這一點來做文章。

朱祁鎮也許能夠熬過瓦剌的折磨,不下這樣的亂命。可於謙不敢賭,所有忠於大明的官員都不敢賭。萬一皇帝熬不過呢?

朱祁鈺上位,至少不會把明朝政府陷於這麼被動的境地,他和朱祁鎮是一個輩分的。

當然了,其實還有一種更好的辦法。那就是朱見深登基,朱祁鈺繼續監國,孫太后站出來主理朝政。她是朱祁鎮的母親,可以從孝道上壓朱祁鎮一頭,哪怕他有亂命,明朝也大可在太后的主持下抗命。

可惜啊,真實的孫太后並不是《大明風華》裡的孫若微,她只是個普通的後宮女子,接受的是賢良淑德的教育,沒有半點政治才能,此前也沒有接觸過政務。誰敢讓她主政?那是添亂。

假設一下,如果此時朱祁鎮的母親張皇后還活著,于謙等人想起來的定然是讓她出來掌控大局,而不是找個成年藩王頂上。因為大臣們知道她有這種能力。

不過,話又說回來,張皇后要是活著,土木堡之變壓根不會發生。

那麼孫太后是否一無是處呢?倒也不是。雖然《明史》中記載,朱祁鎮不是她的親兒子,“妃亦無子,陰取宮人子為己子”,但朱祁鎮始終是她撫養長大的,朱瞻基大約也默認此事。

所以朱祁鎮一脈在位,才是對她最有利的。但在於謙的勸說下,她還是以國事為重,做出了支持朱祁鈺登基的決定。當時朱祁鈺的母親吳賢妃還活著,於是宮中有了兩位皇太后。這無疑分薄了孫太后的權柄。

總之,于謙擁立朱祁鈺,為的是大明江山。七年後他有那樣的結局,天下冤之。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率領下一場土木堡之變的慘敗,讓大明王朝的時局斗轉。原本處於上升期的王朝,卻在這場戰役之中損失殆盡,三大營等精銳盡喪,朱祁鎮本人也是落得被俘的結局。

作為獲勝方的瓦剌,自然也並不滿足這樣單單的一場戰役性勝利,“奇貨可居”的生意,當年呂不韋可是做到了利益最大化。於是,一方面裹挾著明英宗進行敲詐勒索,叩門宣府、大同;另一方面,則又不斷的進軍,抵進紫荊關,直逼京畿。

情勢危殆!此時的北京城內,國無主君,戰和不定,兵力空虛。似乎一場靖康之恥般的 慘劇,即將再次上演。而擺在當時的大明朝堂之上的首要問題就是,解決瓦剌也先以明英宗為人質所帶來的 邊際效應,確立新的國君人選。如此才能避免封建綱常之下的受累於朱祁鎮被俘之下,君臣關係的束縛,放手一搏。

此時的北京城內,有資格承位的有朱祁鎮之弟郕王朱祁鈺,也有朱祁鎮之子朱見深。那麼要冊立誰為新君呢?如果按照《皇明祖訓》留下的 “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原則,朱祁鎮的兒子,現任太子朱見深,自然當屬必選之人。

可是這件事的結果卻是:初,大臣憂國無主,太子(朱見深)方幼,寇且至,請皇太后立郕王(朱祁鈺)。

在大學士王文上書請求以監國朱祁鈺為新君之後,這樣的提議也獲得了時任兵部侍郎于謙(此時的于謙,也是兵部最高主官,兵部尚書鄺野在土木堡之戰中殉國 )等一眾大臣的附議,最終孫太后首肯,朱祁鈺成為大明王朝的第七位皇帝,年號景泰。

隨後,在駁斥了徐有貞的南遷之論後,作為擁立之臣于謙也被擢升為兵部尚書,署理一切京畿要務。在於謙的調度有方、指揮有策之下,北京保衛戰取得勝利。大明王朝也終於轉危為安。

以結果論,於大明而言擁立朱祁鈺為帝效果卓著,顯然是有功之策、正確的。但這帶來的副作用,其實也是十分明顯的,奪門之變後石亨、徐有貞、曹吉祥掌權,挽大廈將傾的于謙、王文等人也被處以斬刑、棄市,結局悲慘。就史料上看,當時的于謙在知悉奪門之變時,選擇“不作為”;下獄之後,又“不辯駁”顯然他也已經預料到了這種局面。那麼于謙又為何要在當時,選擇擁立朱祁鈺為帝,而棄朱見深呢,以致於有此悲劇結局?

這一點,除卻上文中我們提及的朱見深年齡幼小,無法署理朝政,時局危殆的必然選擇之外,事實上更是于謙對於江山社稷與君王之間關係認知的一種體現。

在傳統的君臣關係之中,封建社會講究三綱五常,以“君為臣綱”來確立臣子與君王的尊卑、倫理道德,要求臣子順從、遵禮。這種綱常名教,在大明王朝,這種君主專制達到鼎峰的朝代尤為嚴苛,朱元璋時對於《孟子》之書中的“民貴君輕”更是視之如洪水猛獸,甚至有若孟子活在當時,當治罪之語;將孟子之祭祀撤走,大篇幅刪減《孟子》之舉動。

改立新君,這樣的國之大事,對於朝臣而言捲入已然是不智之舉,解縉故事猶在;而且就擁立朱祁鈺,而非朱見深,改變正統之為而言,也是不遵綱常之舉;但于謙最後還是慷慨陳詞,毅然決然的選擇了擁立朱祁鈺,以此幫助國家度過危局。“社稷為重,君為輕”的認知,也在他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一句“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也是他一生的寫實。


新語話史


土木堡之變後,為何大家都推定英宗之地朱祁鈺登基繼位,繼承法統,其實道理很簡單。


明英宗在歷史上是個譭譽參半的皇帝,值得一提的是英宗繼位前期任用三楊主政,朝政清明,在位期間英宗更是廢除了以人殉葬之法,開中華千年之先河贏得普遍贊同。但是另一方面,英宗親政後寵信宦官王振,胡亂干預軍事使得土木堡明軍大敗,數十年積累的精兵將領,糧草軍械毀於一旦。復辟後英宗更是殺害功臣于謙,留下了萬事罵名。

土木堡之變明帝國元氣大傷,更重要的事皇帝被敵方俘虜作為政治砝碼,為了降低這種威脅。于謙和孫太后商定,以宣宗之子,英宗之弟朱祁鈺登基繼承大統,史稱明代宗,也就是後來的景泰帝。



當時朱祁鎮的確有了兒子朱見深,但是土木堡之變的時候,朱見深太小了。

據史料記載,明憲宗朱見深是1447年出生的,而土木堡之變發生在1449年,當時的朱見深才2歲,雖然有太子之名,但是當時的局勢需要一個有能力的鐵腕君王力王狂瀾而不是一個雛子,朱祁鈺當時是監國,登基正合適。


再說英宗皇帝由於土木堡之變已經民心盡失,以其子為帝不利於統一人心,所以還是朱祁鈺更加合適。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土木堡之變正統皇帝朱祁鎮瓦剌俘獲。瓦剌認為朱祁鎮作為大明皇帝“奇貨可居”,想用朱祁鎮要挾明廷,于謙等大臣為江山社稷著想,決心另立皇帝,以此擺脫瓦剌的要挾,按常理應該立太子朱見深,因為朱見深當時已經是太子了。皇帝變成太上皇了,太子繼位名正言順,有的人可能會說,這還不簡單,因為朱見深年紀太小,當時局勢嚴峻,國賴長君呀!這話表面聽起來很在理,其實是站不住腳的,朱見深當時確實還很小,他確實不可能主持朝政。但是可以立朱見深為皇帝,並由于謙來攝政啊,這完全可以的。但是這樣做一是朝廷上下不會認為,于謙這樣做,是為了更有利於打仗。而是會想,于謙這樣做,是為了奪權。畢竟權力是每個人都渴望的東西,誰都想要啊。就會有人不服,會出現不團結不和諧不利於集中對付瓦剌。二是朱祁鎮在御駕親征之前,是把朱見深立為太子,接著又讓朱祁鈺攝政的。如果於謙把朱見深立為皇帝,那麼,又怎麼安置朱祁鈺呢?讓他當攝政王嗎?如果讓他當攝政王,必然要聽他的。如果聽他的,很多麻煩就出現。第一個麻煩,朱祁鈺會不會甘心當攝政王呢?他會不會想著直接當皇帝呢?他要是想當皇帝,必然要籠絡一幫人,而於謙肯定不會受他籠絡。這樣一來,朝廷就陷入了勾心鬥角之中,不會集中力量打瓦剌了。第二個麻煩,朱祁鈺會不會和于謙爭奪權力呢?北京保衛戰肯定要于謙來指揮才能打贏,別人沒有那個能力。如果由於謙來指揮,朱祁鈺肯定不滿。因為他會想,我才是攝政王啊,怎麼你于謙指揮起來了?因此他必然要干涉于謙。一旦他干涉于謙,這仗肯定就難打了。第三個麻煩,朱見深會不會對朱祁鈺有意見?當時朱見深還小,但是他在慢慢長大。和瓦剌的決戰會打多久,誰也說不清。在朱見深長大的過程中,他會意識到自己才是皇帝,大家都應該聽自己的。而實際上當時大家肯定只可能聽攝政王和于謙的。因此,朱見深肯定很不滿。這樣一來,矛盾就出現了,動亂就有可能發生。也就打不贏瓦剌了。總之,當時如果立朱見深為皇帝,確實會出現非常多的問題。于謙從保衛國家的角度出發,大公無私地立朱祁鈺為皇帝,不但解決了諸多矛盾,他的人格魅力,也得到了彰顯,得到了當時朝廷及後世的讚揚。同時也因此擊敗了強大的瓦剌。這確實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