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瑞山:巍巍青山存薪火

瓊崖革命遺址尋訪

在瓊崖革命武裝鬥爭“二十三年紅旗不倒”的征程中,母瑞山兩次保留革命火種

巍巍青山存薪火

纪念解放海南70周年 | 母瑞山:巍巍青山存薪火

母瑞山革命根據地。 海南日報記者 劉夢曉 翻拍

海南日報記者 劉夢曉 實習生 陳宋釜

3月的母瑞山,綠樹成林,芳草青蔥,鳥鳴花香,潭水湍急。

“在瓊崖革命武裝鬥爭‘二十三年紅旗不倒’的征程中,母瑞山兩次保留了革命火種。”3月16日,在定安母瑞山革命根據地紀念園,83歲的園長王學廣說起母瑞山在瓊崖革命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92年前,瓊崖紅軍在母瑞山建立革命根據地,這裡發生過許多令後人銘記的故事,上演了革命火種絕處逢生的奇蹟。

艱苦歲月裡 瓊崖革命走向復興

纪念解放海南70周年 | 母瑞山:巍巍青山存薪火

如今的母瑞山已成為紅色旅遊勝地。 通訊員 張博 攝

1928年底,瓊崖土地革命轉入低潮。為了打開瓊崖革命武裝鬥爭新局面,瓊崖革命委員會主席、蘇維埃政府主席王文明率領130多名紅軍和部分赤衛隊、瓊崖蘇維埃政府直屬機關、附屬單位軍械廠人員,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來到母瑞山。

“國民黨在母瑞山地區的統治力量比較薄弱,有利於革命力量的發展,因而王文明等決定在這裡開闢革命根據地。”定安縣黨史中心副調研員崔開勇說。

1929年1月,瓊崖蘇維埃政府機關和紅軍戰士等600餘人到達母瑞山不久,國民黨第十一軍第十師師長蔡廷鍇部渡海,對瓊崖革命根據地和紅軍進行“圍剿”,並瘋狂向母瑞山撲來,將600多人困在山裡。

為了打破敵人對母瑞山的封鎖,王文明一方面組織幹部、戰士悄悄深入周圍村莊,宣傳紅軍的政治主張和政策,取得了群眾的信任和支持。另一方面,又組織人員燒山開荒,進行生產自救,先後開闢了3個紅軍農場,種植了水稻、番薯、瓜菜等作物,在生活上渡過了難關。

1929年三四月間,蔡廷鍇部因蔣桂戰爭的爆發陸續調離瓊崖,“圍剿”母瑞山的兵力逐步減弱。王文明利用這一有利時機,加快創建母瑞山革命根據地的步伐。他在母瑞山革命根據地建立瓊崖紅軍軍事政治學校和民眾訓練班,加強骨幹培養工作,同時還辦起了軍械廠、紅軍醫院、印刷所、糧食加工廠、縫紉組、商店等。

“母瑞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是瓊崖革命由挫折轉向復興的新起點,標誌著以王文明為代表的瓊崖共產黨人,對瓊崖革命形勢的認識已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代表著瓊崖革命和武裝鬥爭的正確方向。”崔開勇說,革命的火種在母瑞山得到掩護,又從這裡掀起革命的狂瀾,因而母瑞山也被稱為“瓊崖革命的搖籃”。

8個月抗爭 革命火種再得保留

1930年1月17日,被稱為“瓊崖革命第一人”的王文明因積勞成疾,於母瑞山病逝,時年僅36歲。

“王文明去世後,瓊崖革命仍在如火如荼地發展,這引起了國民黨當局的恐慌。”王學廣說,1932年7月,廣東軍閥陳濟棠為了撲滅瓊崖的革命烈火,派其警衛旅長陳漢光率3000多人赴瓊,向瓊崖革命根據地發起第二次“圍剿”。

8月8日,陳漢光集中4個營的兵力,在飛機大炮的配合下,向母瑞山根據地進攻,並把紅軍軍械廠、糧食加工廠、後方醫院等全部放火燒燬,將糧食、物資洗劫一空。

8月15日,紅軍再次遭到嚴重打擊,主力幾乎損失殆盡。在敵人的嚴密封鎖和重重包圍下,中共瓊崖特委書記馮白駒、蘇維埃政府主席符明經、秘書長王業熹等帶領瓊崖黨政機關幹部和紅軍指戰員100多人,在母瑞山密林深處,開始了長達8個月艱苦卓絕的鬥爭。

這8個月到底有多艱難?我們可以從馮白駒將軍所寫的《紅旗不倒》一文中體會:“日子在飢寒交迫中過去……大部分人的肩膀露在外面,有的光著屁股。個個身上凍得發青發紫,有什麼辦法呀!只有像萬年前我們的祖先那樣,摘樹葉剝樹皮,連在一起,披在身上。男同志披的樹皮像古代騎士的盔甲;女同志穿起名副其實的‘百葉裙’。大家走動起來,好像是一群穿山甲。”

在敵人的重重封鎖與不停搜剿,以及飢餓、疾病、寒冷的不斷侵襲下,紅軍隊伍傷亡人數不斷增加,而此前派出去聯絡組織的小分隊也全部失散,整個隊伍最後只剩下了包括馮白駒在內的26人。

1933年1月下旬,馮白駒帶領25名戰士突圍下山尋找失聯的黨組織,但未成功,且帶路的炊事員李月鳳遭到敵人殺害。

4月,馮白駒等25人再次突圍下山。這一次,他們巧妙地躲過了敵人的埋伏,經過三天三夜的晝伏夜行,途經翰林、嶺口、龍門、仙溝、甲子等地,最終回到瓊山縣長泰村,並與同在瓊文地區堅持鬥爭的革命隊伍勝利會合,瓊崖革命火種也因此得以保留。

老區新氣象 鄉親們過上好日子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如今的母瑞山山清水秀,過往的歷史風雲深藏其中。

“現在的母瑞山漂亮多了,路好了、樓多了、人也多了。真是一年一個樣。”家住母瑞山七隊的83歲老膠工韓秀英見證了這片紅色熱土的變遷,從茅草房到瓦房、平房,到如今的瓊北特色小樓,從披荊斬棘開荒種橡膠,到如今家家辦起民宿吃上旅遊飯,母瑞山的變化讓韓秀英感慨萬千。

海墾控股集團投入資金進行改造後,母瑞山七隊家家戶戶住上了樓房,每家預留兩間臥室共4張床作為民宿,供到母瑞山革命教育基地培訓的學員或者到此參觀的遊客使用。

2014年至今,定安縣委、縣政府總計投入1.04億元用於母瑞山革命老區的升級改造,不斷提升景區硬件配套,並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復原紅軍供銷社、紅軍縫衣組和紅軍交通處等10處革命遺址並完善周邊配套設施,形成完整的旅遊佈局。

此外,定安縣委、縣政府還緊密結合革命老區振興發展,依託紅色旅遊景區開發,吸引周邊居民參與景區內配套服務,支持當地群眾參與餐飲、住宿等經營服務,帶動當地貧困人口就業。

“看看我們現在的好日子,這不就是當年瓊崖革命軍浴血奮戰,想要給人民創造的新生活嗎?”韓秀英說。(本報定城3月16日電)

記者手記

看今朝,革命樂觀主義尤可貴

海南日報記者 劉夢曉

在馮白駒等人被圍困在母瑞山的8個月時間裡,環境之艱苦、條件之惡劣遠超常人想象——沒有吃的,以野果野菜充飢;沒有穿的,用樹葉遮體;沒有被褥,便烤熱芭蕉葉,既當席子又當被……

但就是在這樣的艱難困苦中,他們沒有絕望,仍然保持著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馮白駒還曾幽默地對大家說:“敵人把我們關進了母瑞山這座煉丹爐裡,我們都像孫大聖一樣,練就金睛火眼、鋼筋鐵骨,待日後衝破煉丹爐,我們就更神通廣大了。”他們心中的理想信念之火,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人,投身到這偉大的征程中,為了民族的獨立和國家的復興奮鬥終身。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前進的道路沒有坦途。發揚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不止革命戰爭年代需要,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同樣重要。當前,我們正面臨著諸如疫情防控、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等重任,我們每一個人都要繼承和發揚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認定目標、不畏艱險、自信樂觀、勇猛精進,向上向善、直到守得雲開見月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